资源简介
常见的技术图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正投影与三视图
海南省国兴中学 周琼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第二节《常见的技术图样》之第一课时:“正投影与三视图”,它主要描述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三视图的识读和绘制等内容。
首先,三视图是按正投影法绘制的,故正投影法是绘制和识读三视图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绘图和识图的前提。其次,三视图是工程设计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最后,本节内容也是后续知识“形体的尺寸标注”和“机械加工图”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过有关三视图的知识,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概念来引导教学。此外,学生一般对动手实践的好奇心强、积极性高,但往往缺乏细致、严谨的态度,故教师应注意进行积极地引导。
三、教学目标
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投影的原理,初步理解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绘制和识读简单的三视图,初步学会规范作图的方法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视图的绘制和识读在设计交流与表达中的重要性,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细致、规范的技术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视图的成图原理和规律,教学难点是三视图的绘制与识读。
五、教学准备
三投影面体系教具,实物模型,泡沫立方体,工艺刀,角尺,铅笔,纸质学案,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策略
在本节的教学中,将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知识建构和能力拓展。总体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知识建构——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能力拓展”。
1、回顾设计交流的技术语言进行与具体的故事相结合实现情景导,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利用“手影”游戏、多媒体课件等演示并说明正投影的原理,为学习三视图成图原理作铺垫。
3、三面投影体系、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建构三视图成图原理。
4、教师主导、学生合作绘制三视图,探究归纳“成图规律”和“六向方位关系”。
5、识读三视图,体验三视图在技术交流中的作用并拓展学生应用能力。
七、教学流程及原理
环节一:情景导入
【故事情景】
小明同学构思了一个不规则物体,想用铁质材料将其加工出来,以下是他与工厂加工师傅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
首先该小明试图用口头语言描述所要加工物体的形状,发现难以表述清楚。
接着,他尝试着绘制了该物体的草图,但此物体结构较复杂,图样线条太多且层次感不明显,不得不中途放弃。
最后他决定先回去制作一个该物体的模型,结合草图,并辅之以口头语言,这样加工师傅应该明自己的设计方案了吧。
加工师傅便无奈地对他说,“回去问你的通用技术老师吧!”
设问1:小明拿着这个问题去问老师,你们知道老师对他说了什么吗?
环节二:正投影的原理
1、“手影”游戏
设问:怎样才能使投影大小与老师的手形大小相仿
正投影法、正投影
用正投影法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
2、设问:哪些形体按照图中投射方向所形成的视图是矩形?
结论:一个视图只能反映物体的一个方位的形状,不能完整反映物体的结构形状。需要用多面视图。
分析:
结论:三视图能较完整的表达物体的结构形状。
环节三:三视图的形成原理
1、三投影面体系
2、三视图的形成及其名称
实物模型及PPT展示:
3、三视图的展开及其位置
实物模型及PPT展示:
4、归纳三视图的成图规律
主视图、俯视图 长对正
主视图、左视图 高平齐
左视图、俯视图 宽相等
环节四:形体结构的分析及三视图的绘制
1、举例:形体结构分析。
2、分发实物模型,小组实践:
3、在学生绘制过程中,针对出现的错误适时讲解:
实线和虚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画?
4、在展示台上展示每组绘制的三视图,指正错误,交流绘图方法。
环节五:能力拓展(识读三视图、切制模型)
设问:为什么你们切制的模型大小不同,结构比例也不同,假如你拿这个三视图去工厂,加工师傅按照它能做出你想要的模型吗?
课堂小结: 借助FLASH课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课后作业: 总结自己的绘图方法,针对模型再次绘制三视图。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