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苏州陆慕高级中学 章子青
教材内容分析
“人机关系”的背景知识是人机工程学,“人机关系”的研究旨在让产品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技术设计活动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节内容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剖析了人机关系的丰富内涵,指出了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介绍了影响人机关系的主要因素。使学生不仅了解人机关系而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和对实际产品人机关系的评判能力,为以后学习关于“发现问题”,“方案的构思”、“设计评价”等知识做准备。
重点难点
⑴重点: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使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⑵难点:
准确全面地找出隐含在产品中的各种人机关系,作出合理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 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特别是对“机”的广义理解。
② 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
③ 能找出产品中不合理的人机关系,实现合理人机关系。
⑵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提供的典型案例,积极参与实践体验,仔细观察,充分讨论,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虚心听取他人见解;对问题的分析不停留在表面,能够较为深入的分析;对问题的研究不局限在某个区域,能够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最后能归纳总结,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关注他人的需求,关心弱势群体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体会到人的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产品的设计过程就是解决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的问题的过程,服务于人是产品的最终归宿。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方法
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设计草图和图片,构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难点问题采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举,引领学生突破难点.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让学生猜测“人机关系”的含义
生:人与机器的联系
人与计算机的关系
一.什么是人机关系
师:指出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与身边的物品发生联系。当我们使用这些物品时,人就与物品产生了一种相互的关系,即“人机关系”。
提问“机”应如何理解?
生:不是特指某种机器,而是泛指与人联系的物品。
师:举例,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存在那些人机关系
生:人——黑板
人——粉笔
马上行动: 请同学找出自己和身边哪些物品存在人机关系。
1. 人与多个物品联系
2. 人与物品往往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请同学们指出人的什么部位与凳子(桌子)哪个部分构成人机关系
3. 人机关系往往可以抽象成数量关系
如 臀部与凳面是大小关系
小腿与凳脚是长度关系
请同学找出其他数量关系
物 人 关系量 获取方法
桌子 桌面 手臂,身体 宽度、高度 测量为主
桌肚 腿,膝盖 空间大小
桌腿 腿脚 长度
凳子 凳面 臀 形状大小
凳腿 小腿 长度
书 文字 眼睛 视角大小
纸张 手 大小
提问1:如果我要设计一套桌子和椅子,那么这桌子和椅子应该多高,多宽,多大为好呢?
生讨论:观点1:测量桌子和椅子的尺寸
观点2:测量人的的尺寸
结论: 根据人的尺寸大小来确定
提问2:为了确定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宽度,大小主要方法是进行人体相关尺度的测量,测量谁好呢,你、我、他?
生讨论:观点1:测量身材最好的人
观点2:测量多个人取平均值
点评:设计物品首先考虑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人
二.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物品可以形成怎样的人机关系
案例分析1 :什么样的椅子更舒适
生: 画出草图,交流讨论分析
可调节高度,加扶手
靠背弯曲贴合脊椎
坐垫弯曲贴合臀部
结论:根据人的姿态设计椅子让人更舒适,健康
案例分析2 :两种水龙头设计比较
生: 讨论两者优缺点
老式水龙头须多次转动阀门,费力麻烦
新式水龙头大小控制一拨到位,省力简单
结论 新式水龙头更符合人手关节活动特点,让人使用时更高效、易用
案例分析3 :汽车的喇叭能不能换成闪灯?
生: 讨论如果用闪光代替喇叭声响,警示路人避让,可能会因为行 人背对车,看不见而失效,造成危险。
结论:根据人的特点设计物品,可以 让人使用更安全、可靠。
三.小结
所有设计的物品都是给人使用,为人服务的,这就要求设计要从人的特点出发,满足人“高效、易用,舒适、健康,安全、可靠”等使用需求。这也正是合理人机关系要达到的目标。
四.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第二课时)
1. 人机关系是否合理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是否实现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等目标
2. 影响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案例分析4. 无障碍电梯
学生讨论
1.电梯内按钮高度如何确定?
2.小朋友和残疾人够不着怎么办?
生:按钮高度更据成年人平均身高
生:解决小朋友和残疾人够不着的方 案:1. 在电梯内放只凳子用来垫脚
2. 在电梯内放根棍子让他们拿棍子按
3.按钮高度索性设置的低一点
4.设置遥控器来遥控
5.增加一排低位按钮
学生自我评价谁的方案最人性化
师:公共设施中达成合理人机关系必须应充分考虑特殊人群
案例分析5. 课桌、坐姿和近视
让学生保持“一拳、一尺”的坐姿(如图a)
学生反映很难保持,时间长坐姿就变形(如图b)
生:讨论分析原因,不是人的意志力弱,而是桌子和人不协调
师:“一拳、一尺”的坐姿通常很难保持,因为人的眼睛需要正视物体,否则会很难受,桌面朝上必然迫使人低头弯腰脸朝下,引起近视,驼背。
通常我们过分强调人适机,但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
怎么办?
生:让物品适应人,做到机宜人。
如果桌面倾斜朝向人脸,就会使人不必弯腰低头,保持良好的坐姿。
学生画出草图交流。如(图c)
师:实现合理人机关系必须充分考虑生理特点
案例分析6. 卧室和办公室
卧室和办公室分别应选用什么色调?
生:卧室应采用温馨的暖色调
办公室应采用严谨的冷色调
师:必须充分考虑心理特点
案例分析6. 多功能仪表
1. 仪表为什么有大有小?
2. 信息显示为什么有的地方用指针,有的地方用数字,有的地方用符号?
为什么仪表采用荧光显示,颜色也不同?
师:合理人机关系需要建立合理的信息交互
五.小结
影响高效、健康、舒适、安全的因素
1.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
2.生理特点(身体尺度,活动范围)
3.心里需求(视、听、触、味等感官)
4.信息交互
六.练习
1. 剪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 人走为什么不关灯
开关都安置在楼道照明灯的就近位置。
人走楼空后楼道里的照明灯还是彻夜长明。
从人机关系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和改进措施
解决方案:声控延时开关
七.总结
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才能设计出安全、舒适、易用的好物品。故:设计应“以人为本”。
灯
衣服
笔
书
椅子
桌子
人
在该人群中
选择多个样本
测量相关尺寸
统计平均值
明确
桌子和椅子的
使用人群
图a
图b
图c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