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复习八:第三单元 系统与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通用技术》复习八:第三单元 系统与设计

资源简介

《通用技术》复习八:第三单元 系统与设计
高二( )姓名 号次
基本内容:
1.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 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系统。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至少要有 才能组成系统;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 ;第三, 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系统可分为自然系统和 系统;也可把系统分为实体系统和 系统。
2.系统的基本特性主要有 、相关性、 、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这些特性都体现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
3.系统分析应遵循 性原则、 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
4.系统的优化是指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条件)下,根据系统的优化目标,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使系统的目标值达到 。
5.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①将系统分解为若干 ,②确定各子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其相互关系,③对子系统进行技术设计和评价,④对系统进行总体技术设计和评价等。
一、系统的结构
1.下面关于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系统是一个整体,即具有整体的特性功能、目标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B.系统的目的性是指每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C.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D.在一个系统中,有时各子系统之间往往是互不相干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
2.下列说法不能成为我们判断“自行车构成一个系统”依据的是:( )
A.自行车由车架、车把、鞍座、链轮、链条、车轮、车闸等部件组成
B.车架、车把、鞍座、链轮、链条、车轮、车闸等部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C.自行车具有代步的功能 D.自行车具有的功能是单个部件所没有的
3.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范围的仪器,是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可是千年以后,原地动仪以及果农失传。现在中国人熟悉的地动仪,是科技文物专家王振铎于1951年设计,可那仅仅是模型,地动它不动,所以说它不是一个系统,其依据是(  )
A.因为它没有要素构成 B.因为它没有特定功能
C.因为它不是原创作品 D.因为它的各要素之间没有联系
4.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如UNIX、Linux和Windows,根据系统的分类,上述操作系统属于( ).①自然系统②人造系统③实体系统④抽象系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5.“木桶理论”认为,木通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的长度。这是指系统的(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环境适应性 D.目的性
6.飞机在空中飞行时,时常受到大气对流的影响而产生颠簸,当飞机的检测装置接收到这一信号后,经过控制器的调节,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调整好飞行状态,克服大气对流对飞机飞行的影响,保持平稳飞行。这个现象说明了系统的什么基本特性?(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环境适应性 D.动态性
7.在大自然中鹿、兔奔跑速度快,能逃避猛兽追捕;刺猬身上长尖刺.使猛兽无从下口;黄鼬遇敌时突放臭气,扰乱猛兽神志,影响其情绪,在其迟疑间跑掉。这是生态系统基本特性中的(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动态性 D.环境适应性
8.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人体系统也随之变化。“春捂秋冻”是指春天要多穿点衣服,秋天要少穿点以逐步适应寒冷。这体现了人体系统也有(  )的特性。 A.整体性 B.目的性 C.相关性 D.环境适应性
9.下列日常用语没有反映系统整体性的是(  )
A.丢卒保车 B.春捂秋冻
C.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D.三个小皮匠顶个诸葛亮
10.汽车的耗油性能是用每公里的耗油量来衡量的,用最低档速行驶虽然油门很小,但因燃烧不完全,每公里耗油量不是最小,同样,用最大档速行驶,因为偏离了最佳状态,也不会获得理想的省油效果。只有使用“经济速度”(介于最大速度和最低档速度之间的某一速度)才能使每公里耗油量最小,这个现象说明了系统具有(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目的性 D.环境适应性
11.合金钢材料中,碳含量的高低影响着钢的强度、硬度和韧性,从而影响钢的耐磨性。碳含量高,则硬度高、韧性差;碳的含量低、则硬度低、耐磨性差。这反应了系统的什么基本特性(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动态性 D.环境适应性
12.台式计算机的CPU上安装的小风扇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这个现象说明了系统的什么基本特性( )
A.整体性 B.相关性 C.动态性 D.环境适应性
二、系统的分析
13.请为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正确排序(  ). ①明确问题,设立目标.②分析计算,评价比较.③检验核实,作出决策.④收集资料,制定方案
A.④③②①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③②①④
14.计算机做任何工作,首先要将有关信息以二进制编码的形式表示和存储。如电脑接收到值为2的十进制数字,通过除二求余的方法将(2)10转换成(10)2为计算机所能存储的形式表达再根据需要加以利用。这种既用到了数学的算法又结合了计算机特有的编码功能来共同完成某一任务,这时解决问题所遵循系统分析的主要原则是( )
A.科学性原则 B.开发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15.在工业生产中既要高质量,高产出,有要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不能顾此失彼,损害公众利益,这主要体现的系统分析的什么原则?(  )
A.整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16.赵明同学家所在街道的人行道路在一年内进行了铺设通讯线路、煤气管道、下水管道修理三次施工,给市民带来了生活的不便,这说明对于道路的改造不符合系统设计的(  )原则
A.整体性原则 B.动态性原则 C.综合处理的原则 D.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17.现代医学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攻克了许多难题,这种方法体现了系统分析中的哪个原则 (   )
A.整体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18.小明的父亲因地制宜采取了“麦、棉、瓜、红薯”的套种模式,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按照套种的技术要领操作,夏季可收小麦350—400千克/亩,红薯2500千克/亩,无籽西瓜5000千克/亩,秋季产籽棉225千克/亩,平均每亩 收入超过3000元,比原先提高了近五成。这是运用了( )
A.系统优化 B.系统分析 C.系统设计 D.技术创新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对很多技术产品不断进行改进,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那么空调器从普通的定频空调发展到节能和制冷快的变频空调,属于下列优化原因的什么优化:( )
A.专业化带来的优化 B.联合、 协作产生的优化
C.创新、革新产生的优化 D.新的投入产生优化
20.某校要对三幢新建的教学楼A、B、C进行装修,假设每一幢教学楼装修均依次分为水电安装、木工和油漆三个施工过程,分别由相应的专业装修队依次完成,每个装修队在每幢楼的施工时间均相同,采用何种方式装修,才能使装修工期和资源利用最为合理(  )
A.单一施工 B.依次施工 C.平行施工 D.流水施工
三、系统的设计
21.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有人幻想设计“永动机”,以提供“没有本钱的能源”。“永动机”的想法一直持续了几百年,无论是从物理的方法,还是化学的方法,都没有成功,这样的设计为什么会失败( )。
A.它们不符合技术的目的性 B.它们不符合技术的创新性
C.它们违反了基本的科学原理 D.它们没有技术专利
简答、分析、设计题:
22. 某校要对三幢新建的教学楼A、B、C进行装修,假设每一幢教学楼装修均依次分为水电安装、木工和油漆三个施工过程,分别由相应的专业装修队依次完成,每个装修队在每幢楼的施工时间均为3周,如何组织装修,才能使装修工期和资源利用最为合理?
分析:根据装修的施工流程、资源利用、空间等要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依次施工和平行施工两种施工方案
教学楼 装修过程 装修周数 装修进度(周) 装修进度 装修进度(周)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 6 9
A 水电 3 — —
木工 3 — —
油漆 3 — —
B 水电 3 — —
木工 3 — —
油漆 3 — —
C 水电 3 — —
木工 3 — —
油漆 3 — —
组织方式 依次施工 平行施工
工期(周) 27 9
依次施工的特点:(1)工期长;(2)需要水电、木工和油漆各一个装修队工作;(3)单位时间内投入的施工设备、材料较少;(4)装修现场的管理较简单。
平行施工的特点:(1)工期短;(2)需要水电、木工和油漆各三个装修队同时工作;(3)单位时间内投入的施工设备、材料成倍增加;(4)装修现场的管理较复杂。
请你再写出一种施工方式,填写在表格中,并把第Ⅰ至Ⅲ小题做好。
Ⅰ、在依次施工和平行施工方式的基础上,是否有其他施工方式?如果有,请完成上表的填写,并分析这种施工方式的特点:(1)工期 ;(2)需要水电、木工和油漆各 个装修队同时工作;(3)相对于平行施工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施工时间内投入的人力、施工设备、材料 。
Ⅱ、综合以上施工组织方式的特点,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装修工期和资源利用最为合理?
Ⅲ、在这一优化的案例中,影响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3.宋朝时京城发生大火,皇宫被烧,成了一片废墟。真宗皇帝下令丁谓主持修复皇宫工程。按一般修复的程序,先要将瓦砾灰土运出,清好地面,再从城外取土烧砖制瓦,然后从水旱两路运进建筑材料进行修建。可丁谓却先下令在宫前挖够取土烧砖,没几天大街就成了一条宽大的水渠,接着下令将洛水引入水渠,用竹筏和船将建筑材料运至宫门。皇宫修复好,水渠排水后,又将瓦砾灰土填入其中,又重为宽平的大街。这样做的结果是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故事说明,丁谓认为修复皇宫这一系统具有 性,并对工程系统进行了合理的设计,实现了工程系统的最 。
24.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在个文学家巴尔扎克做雕塑大受人们的称赞,特别是对巴尔扎克的一双手更是赞不决口,罗丹听到人们的议论后,毫不忧郁地从塑像上坎去了这双手。请解释,罗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