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一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122张PPT)
第一章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
一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病虫害的概念并学会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病虫害。
2.了解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3.了解综合治理的概念。
4.了解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自主学习
植物病害
病害虫
病虫害与人类关系
病虫害防治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上的意义
很久以前,人们就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19世纪末,由于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获得成功,引起了人们对生物防治的极大兴趣。此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展生物研究,想以此作为最理想的防治方法。
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人工合成了有机杀虫剂,随后相继合成了杀菌剂等,其使用方便、价格便宜、效果明显,一时间化学防治就成为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但经长期大量使用后,产生的副作用越来越明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以及大量杀伤有益生物等,导致有些病虫害失去控制。最后人们终于从历史的经验得出结论,任何依赖单一方法解决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是不可能的。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上兴起一种新的病虫害防治对策,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简称IPM。
一、综合治理的含义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不良反应。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会议上,提出IPM的定义为: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的管理系统,依据有害生物的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关系,尽可能协调地运用一切适当的技术及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
我国于1974年召开了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与成就,在此基础上,于1975年春全国植保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指出“以防作为贯彻植保方针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中,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为害的目的”。
综合治理有如下特点:
(一)从生态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以预防为主,强调利用自然界对病虫的控制因素,达到控制病虫发生的目的。
(二)合理运用各种防治方法,使其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它不是许多防治方法的机械拼凑和综合,而是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佳防治方案。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但尽量避免杀伤天敌和污染环境。
(三)综合治理并非以“消灭”病虫为准则,而是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四)综合治理并不是降低防治要求,而是把防治技术提高到安全、经济、简便、有效的准则。
1986年11月中国植保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在成都联合召开了第二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
提出综合防治的含义是:“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综合治理的原则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植物生产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培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为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
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的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在实行综合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植物、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
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综合治理就是在播种、育苗、移栽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孽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为害。
(二)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作物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
如生产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为害,又保护了人、畜、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三)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使用农药,应特别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有选择性的农药,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三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主要的病虫害
稻瘟病      稻二化螟和三化螟
稻纹枯病     稻负泥虫
稻白叶枯病    稻卷叶螟
稻胡麻斑病    稻小潜叶蝇
稻恶苗病     稻绿蝽
稻叶鞘腐败病   稻摇蚊
稻曲病 稻飞虱
稻恶苗病
水稻烂秧
稻白叶枯病
稻纹枯病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稻粒黑粉病
稻曲病
水稻叶尖枯病
水稻普通矮缩病
稻瘟病
症状
病原
发病规律
防治 技术
一症状特点
根据水稻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苗瘟、
叶瘟、
叶枕瘟
节瘟、
穗瘟、
穗颈瘟、
枝梗瘟
谷粒瘟。
    一、苗瘟
发生在3叶期以前 不形成明显的病斑,初期在芽鞘上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淡红色或黄褐色,严重时病苗枯死。潮湿时,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
    二、叶瘟
发生在3叶期以后,因水稻品种抗病性和气候条件不同,病斑分为4种症状类型。
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
   ①白点型
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
遇适宜温、湿度条件能迅速转变为急性型病斑, 病斑白色或灰白色
多为圆形
不产生分生孢子。
    ②急性型
多在感病品种上发生
在温、湿度适宜及存在大量感病品种的条件下,易引起病害流行。 病斑暗绿
多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针头至绿豆大小,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
在叶片正、反两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遇干燥天气或经药剂防治后,急性型病斑转化为慢性型病斑。
③慢性型:
典型的稻瘟病病斑
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三部一线是识别要点
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
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
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④褐点型:
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发生
病斑为褐色小点
多局限于叶脉间
不产生分生孢子
    三、叶枕瘟
初为污绿色病斑
不规则地向叶环、叶舌、叶鞘及叶片扩展,最后病斑呈灰白色。
叶耳感病,潮湿时可以产生灰绿色霉层,病叶早期枯死,容易引起穗颈瘟。
   四、节瘟
稻节初生褐色小点,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病节缢缩凹陷,变黑褐色
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易折断,常因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造成白穗
   五、穗颈瘟和枝梗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
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病斑
穗颈瘟发病早的形成白穗
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发病晚的谷粒不充实。
    六、谷粒瘟
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以乳熟期症状最明显
发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可蔓延整个谷粒
使稻谷呈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秕粒;发病晚的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
    稻瘟病诊断要点
病斑呈梭形或纺锤型
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称为崩溃部
边缘褐色称为坏死部
病斑外常有淡黄色晕圈称为中毒部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斑的识别要点
病原
真菌病害
初侵染来源:
(1)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籽粒、病稻草上越冬,病籽粒和病稻草是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
(2)散落在地上的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粪肥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3)带病稻种播种后容易发生苗瘟
带病稻草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附着在秧苗上或随风雨传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叶瘟的中心病株
 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规律
农业防治 
①种植抗病品种
②减少菌源
不播种带病种子
清除田间及田边的病稻草,并在 播种 前要处理完
不用病稻草苫房、盖窝棚、垫水 口、 捆秧等
防治措施
③种子消毒: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0倍液,室温下浸种24~36 h,每日搅动数次,然后用清水浸种催芽
80%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稻、中籼稻浸2~3天,粳稻浸种3~4天
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48 h
防治措施
④合理施肥
不偏施和过多施用氮肥,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足基肥,早追肥,中后期看苗、看天、看田酌情施肥。
⑤合理排灌
以水调肥,促控结合,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插秧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肥田、黏重田可重晒,沙性田、瘦田轻晒或不晒
水稻分蘖期要浅灌,合理浅灌可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减少无效分蘖,使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防治苗瘟可用药液处理秧苗根部
将洗净的秧苗根部浸泡在药液中10 min,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取出沥干后再插秧,可预防早期叶瘟发生
防治措施
叶面喷雾
叶瘟初期或始穗期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  450 g/hm2加水900 kg喷雾
富士一号(稻瘟灵)
或13%三环唑
或春雷霉素
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
40%克瘟散等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随着矮秆品种和杂交稻的推广,该病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高产稻区受害较重。发病后叶片枯死,结实率下降,千粒重减少,秕谷增多,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30%以上。
症状
从苗期至穗期都可以发生
主要侵染叶鞘和叶片
以抽穗前后发病受害最重
叶鞘发病
先在叶鞘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 边缘不清楚的小病斑
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病 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
天气干燥的条件下,病斑边缘褐色,中央草黄色至灰白色
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合成为云纹状大斑块。
症状
叶片发病
病斑与叶鞘相似,但形状不规则
病斑外围褪绿或变黄
病情发展迅速时,病部暗绿色似开水烫过
叶片很快呈青枯或腐烂状
病害常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蔓延。
症状
穗部发病
轻者,穗呈灰褐色,结实不良
重者不能抽穗,造成“胎里死”或全穗枯死
症状
识别要点
病斑云纹状
后期产生鼠粪状菌核
症状
病原
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核和菌丝在病稻草、田边杂草和其他寄主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的土壤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水稻的主要初侵染源。
发病规律
传播
稻田翻耙、灌水后,越冬菌核漂浮在水面上,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在稻株基部叶鞘上。
菌核可分为浮核(浮于水面)和沉核(沉入水中)。
菌核可分为浮核(浮于水面)和沉核(沉入水中)长出菌丝蔓延进行再侵染。
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到水中,随水流漂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侵入引起再侵染。
在稻田,灌溉水是菌核传播的动力,密植的稻丛是菌丝体进行再侵染的必要条件。
发病规律
农业防治
①种植抗病品种;
②合理排灌:改变水稻生长中高湿的环境条件,水稻生长前期浅水灌溉,中期(分蘖末期至拔节前)适当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灌溉,即避免长期深灌,也要防止过度晒田。
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③合理施肥
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施用,做到长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农家肥与化肥相结合,以农家肥为主,氮肥应早施,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
④清除菌源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用网筛等工具打捞菌核;不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稻草还田,铲除田边杂草,可减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在病害盛发初期
可选用井冈霉素67.5~75.0 g/hm2针对稻株中、下部加水喷雾或泼浇施药1~3次,间隔10~15天。
在分蘖盛期至圆秆期
也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按有效成分900 g/hm2加水喷雾2~3次。
防治措施
药剂防治
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3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
28%复方多菌灵(多井悬浮剂)常规喷雾
在分蘖盛期至拔节期
5%安福(已唑醇)
用药量60~75 g/hm2常规喷雾,可保持药效4周以上
防治措施
水稻烂秧病
烂秧是水稻苗期多种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总称
生理性烂秧常见的有烂种、漂秧、黑根和死苗等
侵染性烂秧有绵腐病、立枯病等
水稻生理性烂秧有
①烂种:谷壳颜色深,播种后根芽短,后腐烂
②烂芽:烂芽分为“漂秧”和“黑根”
“漂秧”是指稻芽不能扎根,原因是催芽过长或秧田水层深,造成缺氧,使苗细长、根短、头重脚轻形成漂秧
“黑根”是指种根变黑,种芽枯黄停止生长,主要原因是秧田施用过多的绿肥及未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低温缺氧时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使种根变黑
水稻生理性烂秧有
③死苗:死苗分为“黄枯死苗”和“青枯死苗”
“黄枯死苗”是秧苗在低温下缓慢受害发生死苗的现象
“青枯死苗”发生在秧田出苗后,寒流过后曝晒,秧田未及时灌水,叶青色、心叶卷筒,萎蔫死亡
立枯病
多发生在湿润育秧田、旱育秧和保护地育秧的地块一般成片发生
发病早的,植株枯萎,潮湿时茎基部软腐,易拔断
发病晚的病株逐渐萎蔫、枯黄,仅心叶残留少许青色而卷曲,初期,茎不腐烂,根毛无或稀少,可连根拔起,以后茎基部变褐甚至软腐,易拔断
症状
诊断要点
绵腐病为在稻种颖壳裂口处或幼芽的胚轴部分向四周长出白色绵絮状菌丝,病苗基部腐烂而枯死
立枯病为病株萎蔫、枯黄,茎基部变褐、软腐易拔断
水稻烂秧病症状
病原
真菌病害
绵腐病: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绵霉属
立枯病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腐霉属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镰刀菌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丝核菌属    
腐霉菌 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菌丝或卵孢子产生游动孢子囊,孢子囊成熟后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靠水传播和侵染。低温削弱了秧苗的生活力,引起发病
镰刀菌 以菌丝、厚壁孢子的形式在多种寄主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在病苗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丝核菌 以菌丝、菌核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以菌丝蔓延传播和菌核随流水传播
初侵染来源
发病规律
 精选种子
避免用有伤口的种子播种,要适期播种
做好种子处理,培育壮苗,提高播种和育苗技术
秧田水层过深,播种后发生“浮秧”、“翻根”、“倒苗”等造成烂秧的,要立即排水,促进扎根
搞好肥水管理,避免用冷水直接灌溉,在3叶期前早施断奶肥,切实掌握“前控后促”和“低氮高磷钾”的施肥原则。
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防治立枯病可选用
5.5%浸种灵II号5000倍液浸种,对水稻立针期的立枯病有显著防治效果
播种覆土后,可选用5.5%浸种灵II号3000~5000倍液2~3 kg/m2药液喷洒
也可选用30%土菌消水剂3~4 ml/m2加水3 kg,在播前浇透水后喷雾
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
防治绵腐病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0.2%硫酸铜液1500 kg/hm2,喷药时应保持浅水层;如绵腐病严重时可将秧田换水冲洗2~3次后再施药,或在进水口处用纱布袋装硫酸铜100~200 g,随着水的流动溶入秧田。
药剂防治
防治技术
稻曲病
一般病穗率为4%~5%
严重的地块可达50%以上
病粒率为0.2%~0.4%
最高可达5%以上
局部地块减产可达20%~30%
使秕谷率、青米率增加,当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
症状
在水稻开花后到乳熟期的穗部发生在中下 
病菌侵入稻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破坏籽粒组织,菌丝块逐渐增大,颖壳合缝处略张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的孢子座
孢子座逐渐膨大,最后包裹颖壳,使病粒比健粒大3~4倍。厚垣孢子黄绿或墨绿色,表面发生龟裂
一般稻穗中仅形成部分病粒,病粒中心为菌丝组织密集构成的白色肉质块
识别要点
一穗中有部分籽粒颖壳变成稻曲病粒,比健粒大3~4倍,黄绿色或墨绿色
病原
1.病粒
2.厚垣孢子
 
3.厚垣孢子萌发
病原
有性态属子囊菌亚门真菌,麦角菌属
无性态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绿核菌属
厚垣孢子墨绿色,球形或椭圆形,表面有疣状突起
菌核扁平、长椭圆形,初为白色,老熟后变黑色,通常一个病粒内产生2~4粒菌核,着生在病谷两侧包住谷颖,以2粒最常见,成熟时容易脱落
初侵染来源
此病以菌核在地表越冬
厚垣孢子可在被害的稻粒内及无病稻谷颖壳  上越冬
发生规律
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良种
建立无病留种田:注意晒田,发病的地块收  割后要及时耕翻,选用不带病种子
播种前及时清除病残体
合量密植,适时移栽,浅灌勤灌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施足基肥、巧施穗  肥、适时适量施硅肥
 
防治技术
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 24 ~ 48 h,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浸种,早稻浸  72 h,晚稻浸48 h,浸种后可直接播种
喷雾防治:可选用井冈霉素、
50%稻后安(氧化亚铜+三唑酮)、
18%纹曲清(井冈霉素+烯唑醇)、可杀得等,在抽穗前5~7天喷雾,但应注意在穗期用药对稻穗的安全性。
防治技术
水稻恶苗病
症状
病株淡黄绿色徒长,比健苗高1/3
叶及叶鞘狭窄,节间显著伸长,节部外露
根毛少,在基部数节上产生倒生须根
在枯死株上有淡红色或白色粉状物
水稻恶苗病
初侵染源是带菌稻种和稻草
播种带菌的种子或用带菌稻草做覆盖物,可引起幼苗发病
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以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规律
选用抗病品种
多菌灵或浸种灵浸种
及时拔除田间病株
不用病稻草捆秧或作覆盖物
加强栽培管理   
防治要点
水稻恶苗病
叶、穗颈、枝梗、谷粒均可受害
在受害部位产生椭圆形或长圆形
褐色至暗褐色病斑
病斑边缘明显,大小似芝麻粒
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绒毛状霉
水稻胡麻斑病
症状
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或病稻草上
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的组织中越冬
由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
水稻胡麻斑病
发病规律
选用抗病品种
深耕改土
施足基肥、增施有机肥、要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药剂防治参照稻瘟病
水稻胡麻斑病
防治要点
虫害防治
稻飞虱:
发生特点:
稻飞虱又叫火蠓子,属同翅目飞虱科。贵州目前
为害水稻的飞虱有11种,主要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一般黔南低热,黔北河谷地带稻作区以褐飞虱为主,
黔西北稻作区以白背飞虱为主,黔东稻作区一般在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贵州一般生5至8代,其中以第3、4代(5月份~6月份)发生最为严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稻飞虱危害症状
化学防治:
防治稻飞虱策略是:“治1代压2代控4代”,当2代稻飞虱百穴虫量达到110~120头时,选择对口药剂进行防治,既减少2代稻飞虱的直接危害损失,又压低3代的发生基数;3代稻飞虱发生期间通过适期用药,压低3代基数,争取3代防治主动权,减轻4代的防治压力,从而达到控制4代发生程度的目的。
在封行时用“蚍虫林”(丰源)喷施,或5l%毒·吡(毒死蜱+吡虫啉)乳油,或用锐劲特450 ml/公顷、新一佳(毒死蜱+吡虫啉进行防治。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昆虫,别名钻心虫、蛀杆虫等。化蛹盛期在6月上、中旬,蛹期平均10.9d;成虫羽化盛期在6月中、下旬,成虫寿命平均为2~7d;产卵盛期在6月下旬,卵期约为5~7d;幼虫孵化盛期在7月上旬,田间调查一直可持续到7月上旬。幼虫取食稻株叶鞘和茎秆,一直发生到9月中、下旬,开始在水稻的茎秆和根茬中越冬。
钻心虫
二化螟引起的枯鞘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iienee)属鳞翅目 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害虫。
稻纵卷叶螟为害状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子、玉米、谷子、红薯等作物及草。
识别
1、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
2、卵:
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
3、幼虫:
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红色。
4、蛹:
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生活习性
1、越冬:以幼虫和部分蛹在田边,沟边杂草(禾本科)上越冬。
2、生活史:多发生5—6代,此虫有世代重叠现象,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有随季风,夏季向北迁飞,秋季向南迁飞的特点。
3、生活习性
A、夜出性
B、趋光性
C、喜欢嫩绿,趋湿性,分蘖期和孕穗期重
D、群集性
E、成虫有补充营养
F、卵喜欢产于稻叶宽的品种,散产于叶中脉附近,2—5粒。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发生与环境
中温高湿利其发生,温度21—28℃,RH90%以上,如连续阴雨,发生就重。
稻纵卷叶螟各生育期虫态
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一、农业防治
1、农业措施 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合理施肥,适时烤晒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稻株前期猛发嫩绿,后期贪青晚熟,可减轻受害程度;
2、合理布局,减少混栽,减少蜜源作物;
3、铲除田边杂草,破坏越冬场所;
4、灌水杀蛹,化蛹前落干田水,让它在稻丛基部化蛹,待化蛹后,深灌3—4寸水保持三天,可杀灭蛹。
二、生物防治
1、养蜂治虫:卵孵化的高蜂期放蜂,放三次,2—3万头/亩,效果95%。
2、以菌治虫:用(青虫菌、杀螟杆菌)+适当洗衣粉(1/1000),水150斤,效达90%,也可加适当农药增效。
三、化学防治
施药在三龄以前,即虫苞一寸长之前。
选用氟虫腈、毒·唑磷、氟虫腈·唑磷、阿维·毒、毒·辛等药。
鸣谢:部分资源来自贵州省水稻研究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