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难点: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3.?? 教学用具 4.?? 标签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片尾曲《中国男儿》。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民族精神,体会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中国男儿》歌词: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同,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二)情境探究探究活动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联系中国人民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分别从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国主义五个方面探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镜头1: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全力支持“两弹一星”事业。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全国出现饥荒的情况下,全国人民向战斗在试验第一线的科研人员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各地紧急调来了数万斤黄豆,青海一省就送来了4万只羊。学生探讨: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材料中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无论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要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就要结成整体。这种整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民族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加强而不被分散。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镜头2: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国领导人在“两弹一星”工程启动之前就表明立场: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要想反对原子弹,中国就必须自己掌握原子弹。要想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就必须打破西方国家的核垄断。学生探讨: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材料中体现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尊尚“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互相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对内对外政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为宗旨的。我们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学生在学习《政治生活》时,对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内容有所了解,要引导学生揭示蕴涵在其中的“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的内在意蕴及其时代意义。另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特别是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镜头3: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解放军官兵艰苦奋斗,不惧艰险,扎根西北,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战胜了饥饿、疾病、疲劳、孤独,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埋头苦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学生探讨: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材料中体现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我们的祖先早就说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是中华民族性格和品质的体现。中华民族历来把勤劳视为安身立国之本,把勤劳和勇敢紧密结合在一起。“智”、“勇”、“仁”历来被视为三大美德。正是依靠勤劳勇敢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长期独领风骚。勤劳勇敢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集中体现为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无不是艰苦奋斗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弘扬和培育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胡锦涛说:“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今天的局面。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具体讲述时,要有意识地把勤劳勇敢的精神与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联系起来。二者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特点。镜头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包围封锁、战争威胁的国际背景下,在中苏关系恶化、失去苏联援助的不利情况下,在三年自然灾害、举国上下一片饥荒的困难时期,“两弹一星”的创业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大型计算机,就用算盘和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实现了从原子弹、氢弹到人造卫星技术的一次次突破。学生探讨: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材料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孔子说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司马迁身受腐刑之苦而著《史记》,他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指出:“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朱熹说:“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这些都体现了一种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的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近百年来,为了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境遇,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奋发图强的斗争。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首先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所有这些成就既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又进一步丰富了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镜头5: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钱学森毅然决定返回中国。但是,美国当局千方百计进行阻挠、威胁。1950年,美国当局突然将钱学森囚禁。后来,在长达5年之久的软禁期间,钱学森一边坚持抗争,一边坚持科学研究。1955年,在新中国政府的帮助下,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当年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国的程开甲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近20年。几十年后,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说:“如果我不回来,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着。”学生探讨: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材料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时代归来的海外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共同精神追求。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既然是谈个人的真实感悟,就必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学生认为是报答祖国的养育之恩;有的认为是为了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美好;有的认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有的认为“身上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心永远是中国心”;有的认为“作为中国人,回到祖国、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的”;等等。不管怎样说,归结起来,就是对祖国、对人民最赤诚的爱,最无私的奉献。这一探究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在经历一个阅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结合相关问题进行发散性思考的同时,经历一个情感体验和升华的过程。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假如你是钱学森,或者你是今日在海外学有所成的学者,你会作何选择,理由是什么;启发学生谈谈对彭桓武所说的“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这句话的感受;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爱国情怀等方面分析这两个镜头;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日常行动上,不仅在祖国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自觉地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形象、增进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祖国统一,建设祖国、繁荣祖国,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等方面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突破一点,以收全效,不宜面面俱到;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把爱国主义传统、爱国行为与情感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自觉地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和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探究活动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播放视频:新中国“两弹一星”成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腾起蘑菇云,世界为之震撼;1967年6月17日,又是在罗布泊,中国第一颗氢弹响在了法国人前面;1970年4月23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把《东方红》乐曲唱响在茫茫宇宙!这就是中国的“两弹一星”。学生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探究活动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爱祖国,就是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拥护祖国统一。学生探讨:在当代,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一般的意义上指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二是进一步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三是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四是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四个方面的意思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要结合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于社会主义祖国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民族的盛衰强弱紧密结合在一起。??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如何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2)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3)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