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课课件14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课课件14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泉州第十一中学 彭夏莲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
说课内容
教、学具准备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具准备
教材分析
  本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第2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总的思路为: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和应用,侧重于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结构,深化对知识点特别是稳定性和强度的理解。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简单结构设计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学 情 分 析
3.教 学 目 标
4.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结构与设计》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结构,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也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但是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缺乏对结构设计的思考和技术实践。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学 情 分 析
3.教 学 目 标
4.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结构设计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废物再利用的好习惯。
  《简单结构的设计》的总体目标是熟悉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图样,做出模型和原型。
  本课时在上述总体目标之下,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以实例形式强化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以笔筒结构设计为项目学习简单结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绘制设计草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设计对象简单结构并能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 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2、交流体验,多元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学 情 分 析
3.教 学 目 标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难点: 
  针对所选材料和结构,处理好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学 情 分 析
3.教 学 目 标
4.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方法
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1
2
3
小组合作学习
任务驱动
借助课件学案和模型创设情境
2、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月饼盒1个;折纸笔筒1个。
1、必备材料:包装纸,剪刀,小刀,胶带,胶水等;
2、可选材料:矿泉水甁、广告传单、旧报纸、卷纸芯。
教学教具:
分组学具:
教学过程
3
选材分析
结构设计分析
小组合作实践
4
师生评价交流
5
2
情景引入
1
情景引入
选材分析
结构设计分析
小组合作实践
师生评价交流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放什么笔
高度 几何形状
检测方法:
把笔放在笔筒里
易倾倒—稳定性差
易变形、散架—强度不够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
2
4
3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过程
1、情 境 引 入
3、结构设计分析
4、小组合作实践
5、师生评价交流
2、选 材 分 析
教学反思
  在结构设计项目的选择上,本着“源于学生生活,相对简单,又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结合课时安排,选用笔筒设计作为案例,材料的选择则来源于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材料,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克服了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让教学内容与时下大家关注的“环保”、“绿色”和“低碳”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社会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设计能力尚欠缺,设计思想、方法与设计技巧无法流畅地体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但这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教师需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设计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谢 谢 !2010年福建省首届通用技术教师教学技能大赛
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
简易笔筒的设计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姓 名:彭夏莲
学 校:泉州第十一中学
电 话:13489577653
邮 箱:xlpeng53@
简易笔筒的设计
——简单结构的设计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第三节《简单结构的设计》第2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总的思路为: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点的内在提升和应用,侧重于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结构,深化对知识点特别是稳定性和强度的理解。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简单结构设计过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去。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结构与设计》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认识结构,知道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强度的因素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动手能力,也具有强烈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潜能,但是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缺乏对结构设计的思考和技术实践。
(三)教学目标
《简单结构的设计》的总体目标是熟悉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能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图样,做出模型和原型。
本课时在上述总体目标之下,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以实例形式强化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以笔筒结构设计为项目学习简单结构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绘制设计草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设计对象简单结构并能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B、过程和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 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2、交流体验,多元评价,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结构设计的乐趣,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激发学生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废物再利用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确定一个简单对象进行结构设计,并绘制设计图纸,做出模型或原型。
难点: 
  针对所选材料和结构,处理好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
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在教学实施中,借助课件、学案和模型创设情境,进行导学;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5个任务,以任务为线索,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内容的各个环节;联系当前所倡导的理念,如“回收利用好再生”的环保理念,低碳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采用生活中可再利用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体现学习的社会性。
2、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男女生搭配,动手能力强的和相对较弱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
三、教具准备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圆形月饼盒1个;折纸笔筒1个。
分组学具:1、必备材料:包装纸,剪刀,小刀,胶带,胶水等;
2、可选材料:矿泉水甁、广告传单、废旧报纸、卷纸芯。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PPT展示明代文人朱彝尊的《笔筒铭》: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解释诗文,体会诗中的意境,并联系实际生活场景。 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PPT展示古代经典笔筒和现代创意笔筒图片 欣赏图片 视觉体验,使学生认可课题——简易笔筒的设计。
、选材分析 提出:“回收利用好再生”和“低碳生活方式”两个关键词PPT展示一些变废为宝的案例 讨论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再利用的? 联系目前所倡导的“回收利用好再生”的环保理念和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社会性。激活思维,激发求知欲
任务1:小组讨论,找出生活中可做笔筒的可再利用材料,并记录在学案上。 小型“头脑风暴”,发散思维
提供选择材料:矿泉水甁、广告传单、废旧报纸、卷纸芯 相邻2小组共同讨论,选定同一种材料 要求学生每2个小组选择一样的材料,为的是在评价阶段可以让学生看到:相同的材料,结构不同,物体的稳定性和强度也不同;而有多种材料的选择,为的是能让学生多方位地思考,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构设计分析 复习提问: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强调第1个因素:符合使用者对设计对象的稳定性和强度的要求 回忆并回答结构设计应考虑的6个主要因素。 巩固本节所需关键知识点
任务2:结合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小组讨论,笔筒的设计要满足什么要求?把所得要求记录在学案上 引导学生思考,经历结构设计过程的确定要求环节。
总结归纳学生的发言,列出笔筒设计的三个基本要求:1)能方便地取放笔,安全。2)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笔筒不易变形,不易倾倒3)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举手发言 列出统一的标准,才能让评价阶段有一个相同的指标。
引导学生以三个基本要求为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分析提示学生稳定性和强度的判断准则:笔筒做完后,笔放下去,易倾倒,说明稳定性不好,而如果是易变形或散架,说明强度不好,要用影响稳定性和强度的几个基本因素进行分析解决问题针对本节的难点,给出两个有关稳定性和强度的不同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 根据老师的提示思考:1.小组要设计的笔筒用来放什么笔?毛笔,水笔还是铅笔?2.笔筒的高度要多高合适?或者说要选择什么样的几何形状既方便取放笔,又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3.前面两个要求满足的前提下,如何装饰笔筒?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半成品和全新设计的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实践 任务3:小组交流讨论,把最终的方案用草图的形式画在学案上,并向同学们展示一下。 用草图的方式记录方案构思,养成好习惯。
提出实践要求:1)时间15分钟,操作过程注意安全。2)要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3)作品完成后,用笔作一下简单的试验,稳定性和强度没达到要求的,小组讨论解决方案。4)把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记录在学案上。学生实践过程中巡视指导 任务4:根据小组的最终方案构思,动手制作。 要求3)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检验发现作品的优缺点,采取措施及时修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求4)的提出为了让学生在评价交流阶段交流心得,有利于学生共同积累大家的经验。
、师生评价交流 提示学生从选材、结构构思、心得体会等方面介绍 任务5: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小组的作品,交流心得。 展示为学生的互评提供凭证。
评选出最有创意、最稳固、最实用、最美观的作品 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先肯定学生的合作实践和设计作品。稳定性和强度处理得好的予以表扬,做得不够好的,拿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听课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尽可能地肯定每个小组的作品针对本节的难点,作最后的强化
课堂提升:PPT展示一些有创意的变废为宝的作品 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图片 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
在结构设计项目的选择上,本着“源于学生生活,相对简单,又能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原则,结合课时安排,选用笔筒设计作为案例,材料的选择则来源于生活中可再利用的废旧材料,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克服了学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让教学内容与时下大家关注的“环保”、“绿色”和“低碳”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社会性。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设计能力尚欠缺,设计思想、方法与设计技巧无法流畅地体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但这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教师需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设计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简易笔筒的设计》学案
班级: 小组编号: 组长: 组员:
1、生活中,你能找到用来做笔筒的废旧材料有哪些?
结合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小组讨论后把笔筒的设计要求罗列出来。
选择材料,经小组讨论、交流比较,把最佳的方案用草图的形式画下来。
制作过程中,你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1
2
3
4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