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空袭与人民防空
一.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袭的由来、发展和城市防空袭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明确人民防空的定义、方针、地位和作用。
3.使学生明确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人民防空的任务和防护措施。
4.了解组织和个人的人民防空权利和义务。
5.明确学习人民防空知识的目的和意义。
三.教材要点
1.重点:
(1)空袭的产生与发展,城市防空袭是一项战略防护措施
(2)人民防空的定义、方针和任务。
(3)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
2.难点:城市防空袭的重要性。
四.讲授新课
空袭与人民防空
1.空袭
2.空袭的分类
空袭的产生与发展
一、 空袭的产生
1.空袭产生的原因
2.空袭产生史
3.历史上第一次空袭
二.空袭的发展
三.防空袭的发展
五.作业
二、人民防空
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袭的由来、发展和城市防空袭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明确人民防空的定义、方针、地位和作用。
3.使学生明确人民防空建设的基本原则,人民防空的任务和防护措施。
三.讲授新课
(一).人民防空的定义及简况
1.定义
2.简况
(二).人民防空的方针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1.方针
2.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人民防空的地位和作用
(四).人民防空的任务和防护措施
1.任务
2.防护措施
选读材料自学
四.作业
思考题
三、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防护
一.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高科技常规空袭的特点
2.熟悉抵御高科技常规空袭的基本防护措施
3.熟悉防空警报的类型和响应行动
三.教材要点
1.重点:
(1)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和防御空袭的可行性
(2)高技术常规空袭的基本防护措施
(3)空袭警报及其响应行动
2.难点:高科技常规空袭的特点
四.讲授新课
高技术常规空袭及其防护
高技术常规空袭的特点
(一).范围广泛
(二).行动隐蔽
(三).手段多样
(四).打击精确
(五).破坏严重
高技术常规空袭的防护措施
(一).伪装
(二).疏散
(三).躲避
(四).掩蔽
(五).消除空袭后果
防空袭警报类型与响应行动
(一).防空袭警报类型
1.预先警报
2.空袭警报
3.解除警报
(二).响应行动
1.对预先警报的响应
2.对空袭警报的响应
3.对解除警报的响应
选读材料自学
五.作业
思考题
四、 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一)
一.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核武器及核武器的威力。
2.了解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3.熟悉核武器的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4.掌握对核武器的防护措施。
三.教材分析
1.重点:
(1)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放射性沾染特性及其杀伤破坏作用。
(2)核袭击的防护措施。
2.难点:五种杀伤破坏因素的特性及其杀伤破坏作用。
四.讲授新课
(一).核武器
1.定义:利用原子核反应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
2.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统称核武器。
(二).核武器的威力及其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1.核武器的威力
2.核武器的爆炸方式
3.外观景象
(三).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1.光辐射(12号投影片)
(1)什么是光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时的闪光及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强光和热。
(2)性质:
a.与太阳光相似,但核爆炸时释放出的热能温度高达摄氏几千度形成闪光和火球,比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要强千万倍。
b.以光速(30万公里/秒)直线传播。
c.不能透射不透明物体,但可以被反射和吸收。
①遮光的物体和地形(沟壕峡谷山地,墙根涵洞、人防工事)可形成遮蔽区防止直接照射
②浅色物体(白色布料)有一定防护作用(用半边涂黑半边涂白烧瓶受强光照射,演示装置说明)
d.持续时间短,一般只有零点几秒至十秒。
(3)杀伤破坏作用——高温杀人(14号投影片)
a.直接杀伤破坏:
①皮肤烧伤:在暴露的皮肤表面受光辐射直接照射后轻者皮肤发红肿痛,重者起泡溃烂。
②闪光盲——远距离。角膜和眼底烧伤——近距离。都是由于眼睛直接看到火球造成。
③呼吸道烧伤:距离爆心较近地区吸入被光辐射加热了的空气而造成。
④使木、棉、橡胶、塑料等制品烧焦、炭化、燃烧,使火药燃烧熔化,使工事房屋起火,造成大面积火灾。
b.间接杀伤破坏——物体和房屋燃烧后造成人员间接燃烧。
五.作业、思考题
五、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二)
一.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核武器及核武器的威力。
2.了解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3.熟悉核武器的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4.掌握对核武器的防护措施。
三.教材分析
1. 冲击波(16、17、18、19、20号投影片)
(1)什么是冲击波:冲击波是核爆炸时高温高压火球猛烈膨胀急剧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的高压高速气浪。
(2)性质
a. 传播速度大,冲击波从爆心以超高速(音速为340米/秒强台风速40—50米/秒)向四周传播,对物体具有强大的冲击作用,产生动压作用。
压强大,冲击波到达时,人和物体受到超高压的挤压作用。
(3)杀伤破坏作用——高压杀人
a. 直接杀伤
①动压:暴露人员会被抛出几米甚至几十米远,造成皮肤撕裂骨折。
②超压:对人员四面八方的挤压造成肺、耳鼓膜损伤会七窍流血。
b.间接杀伤:在冲击波作用下工事建筑物倒塌,石块玻璃碎片飞散造成人员间接伤害,并堵塞交通。
(4)人防工事,合理利用地形,可进行良好的防护减轻伤害。
2. 早期辐射(21、22、23、35号投影片)
(1)什么是早期辐射:早期辐射又称贯穿辐射,是指核爆炸最初10秒钟内放射出的人眼睛看不见的丙射线(用γ射线)和中子流,它象X射线那样能穿透人体和物质,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因素。
(2)性质:
a.丙射线穿透能力强
b.中子能使本来没有放射性的土壤、食盐、碱、食品和某些金属感生放射性。
(3)杀伤破坏作用——射线杀人
a. 对人员的伤害:照射到人身上杀伤组织细胞,照射到一定程度生放射病,照射量用;伦琴(简称伦)来表示。
一次照射50伦不会产生病症
超过100—200伦得轻度放射病,头昏、疲劳、恶心、食欲减退,二个月后恢复健康
大剂量(500—600伦)照射会出血,长时间感染发烧而死亡。
b.对物质的破坏,使光学玻璃变暗,胶卷爆光,化学药品失效,影响电子仪器的性能。
(4)各种物质对丙(γ)射线和中子流的穿透能力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能力(见P12表2-2)
(5)山地、丘陵、建筑物沟渠等对早期核辐射有不同程度的防护作用。
3. 核电磁脉冲(24、26、27、28号投影片)
(1)什么核电磁脉冲:核爆炸时产生的一种瞬间强电磁波。
(2)性质:与自然界的雷电十分相似,但其作用距离可达几千公里(范围大),但时间短,仅几十毫秒。
(3)破坏作用(提问:闪电对收录机、电视机有什么影响?会听见“嗒嗒”声,影象上有白雪花点闪烁)
核电磁脉冲的破坏作用之一就是干扰现代电子设备,消除计算机储存信息,影响通信联络。自动控制失灵。
放射性沾染(22、32——37、39、40号投影片)
(1)什么是放射性沾染:核爆炸时所产生的烟云从地面上扬起的灰尘都带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随风飘游,逐渐降落造成地面空气水及物体的沾染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因素。
(2)性质
a.来源
核裂碎片
感生放射性物质
未裂变的核装料放射出α、β、γ射线
b. 分布:上风方向轻,主要在爆区和下风方向附近的地面。
c. 与爆炸方式有关,地爆时沾染严重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空爆时比地爆沾染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人员影响不大。
d.剂量率(或称辐射级,单位:伦/小时,剂量率为工作/小时。)即称沾染地区吸收剂量:单位拉德,一次受照量不得超过15拉德。
(3)杀伤破坏作用——射线杀人,与早期和辐射基本相同,但作用时间长,有几个月以上,人们不能觉察,要用探测仪才能测得。伤害途径多。
外照射,人员在沾染区活动受被沾染物向人员发出射线受到照射而引起伤害。
内照射,由于吸入被沾染的空气,误食被沾染的水和食物,放射性物质在体内积聚,放出射线伤害人体内部组织。
内照射比外照射要严重,应尽量防止受污染空气和物质进入体内引起内照射。
皮肤直接沾染引起灼伤。
四.作业
思考题
六、核武器、核事故及其防护(三)
一.教具准备:放音机、录音磁带、放映机、录象磁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核武器及核武器的威力。
2.了解核武器的爆炸方式和外观景象。
3.熟悉核武器的五种杀伤破坏因素。
4.掌握对核武器的防护措施。
三.教材分析
(一).核袭击前的准备。
(1)做好临战前的准备工作。
a. 得到转入战时通知后,要服从人防部门的同统一指挥。
b.应准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毛巾、雨衣、被单等)生活用品证件(要自带)。
c.熟悉掩蔽工事位置入口标志、路线、行动方式,防护器材使用方法,防空警报信号。
d.对粮食、水源及各种物资器材进行覆盖、埋藏和防空工事储存。
e.对地下室进行清理,落实防火密闭措施。
(2)熟悉防空警报信号
预先警报连续三长声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1周期,共三分钟。符号—(——)
空袭警报连续短声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周期,共3分钟,符号—(……)
解除警报连续一长声。连续鸣放3分钟。符号—(—)
(3)防空警报器材应专人管理,不得随意鸣放。
(二).核袭击时的行动——要按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避免盲目行动,实现有效防护。
(1)听到预先警报时的行动(P15页第二段)
a.一切人员必须沉着,听从指挥,按照预定方案,迅速进行防护。
b.室内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熄灭炉火,关闭煤气门窗。
c.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定人定路线迅速有次序地进入人防工事。
d.路上人、车辆、公共场所的人员要服从指挥,迅速到指定地点分散隐蔽。
(2)发现核爆炸闪光后的行动(P15第三段—P16页1——7行图2—5、2—6、2—7)(15、30号投影片)(指定男女各1人按规定练习防护动作)
a.对于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人员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紧靠背向爆心一侧的下方卧倒进行防护(P15图2—5)
利用较大地形物(如土丘、坑沟矮墙、花坛、树桩等)时,可横向爆心卧倒。
利用较小地形地物时可面向爆心卧倒,重点保护头部。
身旁有水塘、河流等,可立即跳入短时隐蔽,但要防止溺水。
要避免容易倒塌的建筑物及易燃易爆物品,如高层建筑,大油罐等。
b. 在开阔地无地形地物可利用,应背向爆心方向卧倒,重点保护头部,卧倒的防护动作要领为:两手交叉于胸下;两肋前伸,头自然压夹于两臂之间,闭眼、闭嘴(有条件时堵耳)、憋气(当感到有热空气时)、收腹。两腿伸直并拢(图2—6)(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检查)。
c. 冲击波一旦过去,应迅速起立,抖落身上的尘土,利用防护器材对暴露皮肤进行防护,尽快撤离杀伤区。
d. 室内人员应立即利用墙的拐角或墙根卧倒,最好在靠近墙角的桌下或床下卧倒(图2—7),应比开门窗,以免玻璃碎片对人员造成间接伤害。冲击波过后,迅速进入地下室防护。
(3)放射形灰尘沉降时的行动。
a.要防止放射形灰尘沉降时由呼吸道吸入人体和降落到皮肤上。
b.及时带好防毒面具或口罩也可以用毛巾抚住口鼻。
c. 包扎好三口(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就便器材把暴露皮肤遮盖起来,转入安全地区。
d.沾染区应关闭门窗,防止放射性灰尘进入室内,人员应尽量少在室外活动。
(4)人员在沾染区的行动
a.沾染区——放射性沾染的照射率高于2伦/时的地区。
b. 不要随便接触受染物品,不要做卧和脱下防护器材,严禁在沾染区吃东西,吸烟饮水。
c.尽可能减少在沾染区的停留时间,按专业设置的标志避免沾染严重地区。
d.乘车时也要做好个人防护,还要关闭车窗,盖严篷布,加入车距,车上人员不能随便上、下车,上下车尽量不接触车轮和挡泥板。
e.人员在进入沾染区之前,应口服抗辐射药物,应掌握沾染区活动人员的照射量。
(三).核袭击后的行动(41号投影片)
遭受核武器袭击后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清查人员的损伤,有关物资和工事的破坏,地面放射性沾染情况及时向上级报告,积极扑灭火灾,抢救伤员,消除损伤。
(1) 织辐射侦察——及时查明指定地区的沾染情况,标志地面照射率和沾染边界,寻找及标出绕行道路三个任务——由防化专业分队担任。
a.消除放射性沾染。
1.对人员要及时消除皮肤和服装上的放射性沾染。
2.面部、耳窝、颈部和双手等处的沾染灰尘,用干布和湿毛巾擦拭。有条件时再全身淋浴,更换清洁服装。
3.自己或互相拍打和抖拂服装。要领是:
(1)拍打和抖拂人员应站在上风或侧上风方向
(2)按照自上而下,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抖拂30——40次;
(3)拍打抖拂完毕后摘掉口罩手套。
4.对物品要根据物品的性质和沾染的轻重来确定,进行扫刷,抹擦,清水冲洗。
(1)对粮食、蔬菜沾染灰尘的消除
i粮食——与包装方法有关,包装密封的只需对包装进行消除,包装不好的采用铲除表层或进行水洗。
ii蔬菜水果——清水冲洗、削皮
iii对馒头等熟食——剥掉表皮
iiii饮水——土壤净化、过滤或吸附凝沉等进行净化处理。处理过的粮食和水等均应经过检查合格方可食用。
iiiii误食受染食物和水时,必须尽早处理,采取催吐、洗胃、多喝水利尿法排出。有条件时可按医生要求服用吸附剂,缓泻剂加速排出,减少内照射。
四.作业
思考题
七、化学武器、化学事故及其保护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把所学的防护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
2.使学生了解平时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事故及防护和急救方法,以有效地对付突发性化学事故。
二.教材要点
1.重点:了解化学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2.难点:掌握和宣传安全防护措施。
3.授课思路:
(1)本节课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要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生产实际中的事故,来教育学生学习三防常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有条件的话可参观一下附近的工厂,接受工人群众的教育。
三.讲授新课
常见化学事故的防护与急救
举例一:印度博帕尔惨案,几天时间2500人中毒死亡,20000人严重中毒,5万人双目失明,15万人接受治疗(据1986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累计死亡2892人,致伤残者20多万人)
举例二:浙江温州电化厂氧罐爆炸事故,使59人死亡,779人严重中毒,429人轻度中毒,100米内建筑物全部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
由于初二学生无化学知识,所以对有毒化学药品与气体只要初步了解即可。
(一)常见的有毒化学药品
1. 强酸类:硫酸、盐酸、硝酸都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
实验:浓硫酸对纸张的腐蚀作用。
2. 强碱类: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熟石灰等
3. 亚硝酸盐:蔬菜煮熟后放置过久和盐腌不久,可能引起中毒。
有机磷农药:敌百虫、甲胺磷等。
(二)常见的有毒气体
1. 刺激性气体:氯气、氮氧化物、氨气。
实验:氯气毒死小动物。
窒息性气体: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物
一氧化碳中毒原理:(请同学回答)
化工生产的安全防护措施
(三)什么叫安全生产?
(四)安全生产的防护措施
1. 安全技术措施2.工业卫生技术措施
四.作业、思考题
八、生产与生活实际中常见的有毒化学药品与气体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把所学的防护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
2.使学生了解平时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事故及防护和急救方法,以有效地对付突发性化学事故。
二.教材要点
1.重点:了解化学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2.难点:掌握和宣传安全防护措施。
三.讲授新课
对有毒化学药品和气体中毒后的急救
(一)、常用药品
1.2%的硼酸水:清洗
2.3——5%的碳酸氢钠溶液。
3.酸性雾化液
4.碱性雾化液
(二)抢救原则与方法。
四.作业
1.复习、预习
2.课后习题
1
9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