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知识一、燃烧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指________物与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的剧烈的_______反应。2.燃烧的利用(1)燃烧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最早可追溯到__________________。(2)燃烧可用于取暖、烹制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可燃物必须与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燃烧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叫着火点)。上述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才能发生燃烧。缺少任一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燃烧条件示意图特别提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而只能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灭火。4.促进燃烧的方法(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_________________。(2)增大氧气的_______________。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实例(1)油锅着火,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纸箱、油罐着火,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火灾,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灭火的原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见灭火器(1)干粉灭火器,除可用来扑灭一般失火外,还可用来扑灭___________等燃烧引起的失火。(2)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_______、_______、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引起的失火。(3)____________灭火器,可用来扑灭非水溶性可燃性液体,如_______、_______等,以及固体材料,如_______、_______等引起的失火。4.火场自救方法(1)火势如果较小,根据起火原因,用适当的灭火器材和方法扑灭;火势较大,有蔓延的可能,立即拨打火警电话__________求救。(2)着火时,要迅速判断安全出口。(3)如果房间内着火,不能随便打开门窗,以防空气流通火势更大,甚至发生爆炸。(4)有浓烟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体内。(5)由于空气的流动,上层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大,所以逃生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燃烧引起的爆炸(1)原理:可燃物在_______的空间内______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_______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__________而引起爆炸。(2)易燃物和易爆物①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②可燃性液体:酒精、汽油、柴油等。③可燃性固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花纤维浮沉、金属粉末等2.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①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再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决不允许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1.可燃 氧气 发光发热 氧化2.(1)远古时代 (2)冶炼金属、火力发电、提供动力3.(1)可燃性(2)氧气 空气(3)最低温度4.(1)接触面积(2)浓度二、1.(1)锅盖盖灭 放入较多的蔬菜(2)用水浇灭(3)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用水浇灭2.(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3.(1)油、气(2)图书 档案(3)水基型 汽油 柴油 木材 棉布4.(1)119(4)湿毛巾捂住口鼻(5)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三、1.(1)有限 急剧 积聚 迅速膨胀(2)①天然气 煤气 液化石油气③面粉 煤粉2.①当心火灾——易燃物质②禁止放易燃物③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④当心火灾——氧化物⑤禁止烟火⑥禁带火种⑦禁止燃放鞭炮⑧禁止吸烟3.违章操作重点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概念的三个要点燃烧的概念为“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这个概念中有三个要点——发光、放热和剧烈的氧化反应,是缺一不可的。例如,电灯发光、原子弹爆炸(核反应)、萤火虫发光都不符合燃烧的概念,所以都不是燃烧。2.燃烧伴随的三个现象(1)发光。(2)放热。(3)爆炸。3.燃烧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4.影响物质燃烧的三个因素(1)可燃物的性质。(2)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3)氧气的浓度。注意事项:1.灭火破坏燃烧的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能达到目的。2.我们所见到的燃烧一般都是可燃物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事实上,燃烧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气体环境中进行。例如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3.着火点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或升高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来灭火。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1.加催化剂。如实验室用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制氧气,加入二氧化锰,反应速率加快。2.将固体或液体可燃物粉碎成更小的颗粒(或液滴),以达到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效果。如将煤球改为蜂窝煤、汽油发动机中使用化油器将汽油喷成雾状。其它反应也可用类似的原理加快物质间的反应速率。3.可燃物燃烧时,可以向其中通入新鲜的空气;或将在空气中不易燃烧的物质放在氧气中进行燃烧。这些方法都使用了增加氧气浓度的方法。其它反应也可利用提高反应物浓度的方法来加快物质间的反应。4.加快物质反应速度的各种方法的实质都是增大反应物的微粒相互结合的机会。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通过类似的原理来控制反应发生的速度。三、爆炸 1.爆炸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也可能发生物理变化,如炎热的夏天,汽车轮胎爆炸。2.可燃性气体与空气形成混合气体,遇明火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即可燃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称为该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如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0%~75.0%。3.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方法:使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气体进行点燃。如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气体不纯净。还需要再重新收集和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噗”的声音(或无爆鸣声),才说明气体纯净。这时方可使用。4.在可燃性气体泄漏或易燃易爆品泄漏时,要注意不能使用产生明火的东西外。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开灯或使用电器,以防因用电产生的电火花或热量将物质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典例1 (2019·聊城)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解析】A、纸张是可燃物,能燃烧,不符合题意;B、灯罩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是空气不足,不符合题意;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符合题意;D、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不符合题意。故选C。【答案】C典例2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现天然气泄漏,打开抽油烟机,降低天然气浓度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有效途径C.可燃物燃烧都是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D.氢气可以直接点燃,不必检验其纯度【解析】A、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天然气遇明火会引起爆炸,错误;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错误;C、可燃物燃烧都是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正确;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氢气不纯,点燃会发生爆炸,故点燃前要检验其纯度,错误。故选C。【答案】C典例3 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燃料架空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析】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的浓度。A、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可燃物燃烧释放的热量,是不可改变的,错误;B、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基本不变的,错误;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是不可改变的,错误;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烧,正确。故选D。【答案】D基础训练1.下列物质能发生燃烧的是xxk.Com]A.棉花 B.黄金 C.食盐 D.大理石2.下列图示标志表示“禁止烟火”的是A. B. C. D.3.有关燃烧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需要氧气 B.燃烧一定放热C.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燃烧一定要点燃4.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二氧化碳和氧气 B.一氧化碳和空气C.液化石油气和空气 D.天然气和氧气5.一场大火往往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A.使可燃物达到燃烧的温度B.提供可燃物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6.每年的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C.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D.在房间里放盆石灰水防止煤气中毒7.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下列成语都涉及到燃烧的相关知识,其中解释错误的是 A.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氧气 C.火上浇油——增大氧气浓度从而使燃烧更旺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8.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B.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C.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D.现象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80 ℃能力提升9.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的第十个“防灾减灾日”,其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A.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B.室内电器着火,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灭火C.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10.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常用的家庭燃料,泄漏时如果处理不当,常常会酿成悲剧。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厨房安装报警器,如果报警器显示有液化气泄漏,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找出漏气部位 B.关闭气源阀门,并打开门窗通风C.迅速跳窗,逃离现场 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119”11.2017年11月18日,搭载了已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了30天的2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一号返回舱顺利着陆。返回舱的表层有一层叫做“烧蚀层”的特殊物质。返回舱返回时,与大气剧烈摩擦,会在舱表面产生数千度的高温,此时,烧蚀层汽化燃烧保护返回舱不因高温而烧毁。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属于物理变化 B.烧蚀层在汽化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C.烧蚀层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 D.返回舱返回时,烧蚀层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真题练习12.[2019·南京]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升高可燃物的着火点13.[2019·昆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14.[2019·兰州]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C.浸泡在热水(80 ℃)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15.[2019·本溪] 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_____。(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基础训练1.【答案】A【解析】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棉花是可燃物,能燃烧;黄金、食盐、大理石不是可燃物,无法燃烧。故选A。2.【答案】A【解析】?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正确;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用水,错误;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塑料包装制品可回收,错误;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节约能源,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A、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但不一定有氧气参与,如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铁,错误;B、燃烧一定放热,正确;C、燃烧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如氢气燃烧生成水,错误;D、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白磷自燃。故选B。4.【答案】A5.【答案】A【解析】香烟燃烧能够放出热量,从而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可燃物就燃烧起来。故选A。6.【答案】D【解析】A、高层住房着火时,应从安全通道逃离,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防断电被困,正确;B、加油站附近可能含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防止发生爆炸,正确;C、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实验可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正确;D、一氧化碳难溶于石灰水,在室内放一盆石灰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错误。故选D。7.【答案】C【解析】A、釜底抽薪——取出可燃物,使燃烧停止,正确;B、煽风点火——使空气流通,为燃烧补充氧气,正确;C、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从而使燃烧更旺,错误;D、钻木取火——摩擦生热,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正确。故选C。8.【答案】C【解析】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错误;B、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错误;C、温水是80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 ℃,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 ℃,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正确;D、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现象③是因为白磷缺少氧气,错误。故选C。能力提升9.【答案】C10.【答案】B【解析】液化石油气泄漏禁止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应开窗通风,关闭阀门。A、赶紧打开厨房中的电灯,开灯会产生电火花,易引燃混合气体,发生危险,故错误;B、立即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爆炸极限,故B正确;C、煤气具有可燃性,煤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火或加热易爆炸,煤气灶漏气时易引发燃烧或爆炸,要采取预防,不能立即逃离,所以错误;D、在厨房内及时用手机拨打火警电话,也易引起爆炸,故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A、返回舱与大气摩擦生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B、“烧蚀层”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会发生熔化和汽化现象,在熔化和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以保证返回舱温度不至于太高,正确;C、物质的着火点一般是不能改变的,烧蚀层不能使返回舱的着火点升高,故错误;D、烧蚀层可以起到了一定的隔热和隔离空气的作用,正确。故选C。真题练习12.【答案】A【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故选A。13.【答案】A14.【答案】C【解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当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也不能燃烧,错误;B、常温下,温度没有红磷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错误;C、浸泡在热水(80 ℃)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通入氧气与之接触,满足了燃烧的条件,白磷也能燃烧,正确;D、着火点是可燃物的性质,一般不能升高或降低,错误。故选C。 15.【答案】(1)用锅盖盖灭(2)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3)清除可燃物【解析】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其灭火原理是水蒸发吸热,使纸箱的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其灭火原理是移走可燃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