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修3旅游地理必备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一、现代旅游基本知识1.旅游三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媒介—旅游业。、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食、宿、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3.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①旅游主体的大众化;②旅游形式的多样化;③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④旅游目的的娱乐化。二、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价值、分布与欣赏1.旅游资源的分类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一般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1)自然旅游资源(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核心是地貌景观;自然过程形成;以具体形式表现),它包括:①地文景观,如云南路南石林;②水域风光,如杭州西湖;③生物景观,如黄山迎客松;④天象与气候景观,如黄山云海。(2)人文旅游资源(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的意义;核心是建筑景观;历史过程及人类活动形成;以具体形式和精神文化形式表现),它包括:①遗址遗迹,如北京故宫;②建筑与设施,如苏州园林;③旅游商品,如景德镇瓷器;④人文活动,如傣族泼水节。2.旅游资源的特性(1)旅游资源共性:①多样性(旅游资源极其多样,且广泛存在);②非凡性(旅游资源是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现象);③永续性(多数旅游资源可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是无消耗的,这是与其他资源相比是最突出的特点)。(2)旅游资源独特性:①自然景观:A.季节性—有些自然景观随季节变换而呈现不同特色,称为季节性,如雾凇形成于冬季。 B.地域性—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自然景观的地域差异。②人文景观:A.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 B.可变异性—人文景观的性质、功能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3.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一般都具有美学上的观赏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去景区观光、度假、疗养的主要目的;主要为自然景观。(2)科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在地学上往往具有某种典型性,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成因、演变机制等方面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主要为自然景观。(3)历史文化价值:文物古迹对于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工程建筑等都具有重要价值;主要为人文景观。(4)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皆有。4.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1)自然地理因素:①地质基础:依托于构造地貌形成的旅游资源,其分布与构造格局有关;如雅鲁藏布大峡谷、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都分布在断裂带上;分布在高原构造带上的断层湖,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坦噶尼喀湖,我国的青海湖、滇池、洱海等;夏威夷、日本的火山景观。②气候条件:主要依托于气候条件的旅游资源,其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如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冰、雪、雾凇奇景,如吉林雾凇。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日本的札幌、中国的哈尔滨和齐齐哈尔成为世界三大冰雪艺术区。③海陆地形及气候:影响海景的分布与构成;如热带和亚热带海滨风光。④古代城市建设: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中国的八大古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意大利的罗马。⑤人类对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的审美活动,提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 古代建筑的“七大奇迹”、庐山、岳阳楼等(2)人文地理因素:①人类重大行为留下的地理“痕迹”;如古战场、古渡口、万里长城。②社会认知因素:随着时代进步,会涌现出一些新的旅游形式;如休闲度假村、农家乐分布在城市外围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太空旅游使旅游者步入太空。5.旅游景观的欣赏(1)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①自然美—形态美(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如名山大川,泰山雄、黄山奇、华山险、青城幽、峨眉秀、大漠旷、丛林野)、色彩美(春翡、夏翠、秋金、冬银)、动态美(水动、云动、风动、飞禽走兽等)、听觉美、朦胧美(山之云雾、水之烟雨)、综合美;②人工美(能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审美状态,如古典园林、民俗风情、雕塑艺术等),它包括:历史意境美、结构布局美、民俗风情美和文化艺术美。(2)旅游景观欣赏的方法:①天时—把握观赏时机:A.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如北方山水风景—夏季;北国风光—冬季。B.随天气或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如泰山观日出—凌晨;黄山观日落—黄昏;钱塘江大潮—农历八月十八;青海湖鸟岛—每年的五月。C.人文景观,如赛龙舟—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茂、牛羊肥壮时举办。②地利—选择观赏位置:适当的距离;选择好角度;动态观赏。A.高处远望,如峰峦,能见其雄伟、奇特;丘陵地区的梯田,能见其高低错落,线面结合;江河、大海,能见其旷景;宫殿,能见其宏伟气派。B.近看,如城市中的湖泊,宜采用平视,能见其小巧精致;较小的湖沼、池塘,宜采用俯视,能见其水中倒影之妙;山水组合景观需置身其中,动态观察,体验船动山移,如游画中。C.瀑布景观需仰视。③人和—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和谐生美—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如深山藏古寺;人化自然—以情观景(需综合感受、发挥想象、情景交融、求质求真),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会意境—抓住园林景观特点,如南、北方园林的建筑风格不同,构景手法不同(3)旅游资源审美的意义(理解):①陶冶情操,健全人格;②摆脱烦恼,美化心灵;③开发智慧,启迪思维;④促进保护,引导开发;⑤传播文化,促进和谐。三、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1.游览价值(1)资源价值: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高(低)。答题术语—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2)集群状况:指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种类多少,如剑门关,有地质地貌景观,有生物景观,还有各种人文景观等,集群状况好。答题术语—该旅游线路,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3)地域组合状况:景观与相邻地区的独特性程度;旅游景观丰富(单一),地域组合状况较好(差)。答题术语—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好(或景点重复,有相似景观,地域组合差)。2.开发条件(1)地理位置与交通: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通过影响经济距离和游客心理进而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答题术语—地理位置优越,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开发价值大。(2)客源市场(客源地、游客人数、游客的季节变化及停留时间、客源地与旅游地的距离,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等):旅游者出游受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的影响。旅游地的经济距离越长,旅游需求越低;旅游者的经济收入越高,出游的经济距离越长。 答题术语—距经济发达地区近,客源市场广阔(或远离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较远);能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审美、怀旧、求新等的心理需求;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大,客源市场广。(3)基础设施与接待能力:旅游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当地现有的接待能力,也要修建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答题术语—①区内食、宿、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较完善);②地区接待能力强;③景区用地广、布局合理和环境承载力强。(4)旅游环境容量:指景点本身能容纳游客的数量,与景点规模大小(空间大小)有关,规模越大,环境承载量越大,如剑门关。3.社会因素:①政策支持;②社会秩序良好。四、旅游规划1.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2.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要求(1)旅游景区的交通规划—①景区交通线路规划(景区交通规划首先要方便游览各个景点,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②旅游交通工具规划(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加快旅游速度、缩短旅游时间、减轻旅游疲劳。某些交通工具,如观光马车具有娱乐性质,可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2)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规划—①规划的目的(旅游景区的服务设施是为满足景区服务业的需要兴建的,它是整个景区的组成部分);②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要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尽量在旅游景区附近选址,以方便旅游者;有的服务设施需要集聚,有的需要分散,布局时需要具体分析)。3.旅游活动设计(1)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①出游愿望—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②能力—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2)收集旅游地的信息:①收集信息的渠道—各种新闻媒介、旅行社、导游手册、亲朋好友、有经验的旅游者等;②需要收集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主要游览景区、景区的特色、旅行费用、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等。(3)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①选择最著名的旅游地;②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比较大的旅游地;③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4)保证旅游安全。影响旅游安全的因素:①自然环境—A.旅游区天气(注意恶劣天气);B.旅游区水文条件;C.旅游区地形(山地注意滚石、陡坎,雨季注意低洼地)、地质(注意地质灾害多发区)。②旅游硬件设施—A.旅游交通(旅游出行中不搭乘不合格的车辆和超载车辆);B.旅游设施;C.旅游商业服务设施;D.旅行社(旅行社的资质与服务质量)。③社会文化环境—A.旅游地政策与居民态度;B.战争;C.流行病;D.社会治安;E.文化宗教。确保旅游安全:①旅游前—了解旅游地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预先规划好旅游线路,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②旅游中—A.出游时:尽可能选择安全的交通线路和交通工具,防止旅游交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B.游览过程中:注意观察地形,选择合适游览线路和观景位置,避免过于冒险的旅游活动,不擅自离队,注意防火和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资源等;C.注意饮食卫生、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安全。4.旅游线路设计(1)设计原则: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时间取得最佳效果,又能保障旅游安全。(2)基本内容:①景观丰富多样;②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体能,提高质量);③追求最佳效果(乘兴而来尽兴而归);④旅游安全防范(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当地治安安全;外出旅游购买保险;加强自我医疗保护和防范意识。);⑤符合自身特点(线路与活动合理可行);⑥选择最佳路径(省时、省力、省费用)五、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1)拉动经济发展:①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④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⑤提高城市化水平;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①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②提供大量就业机会;③促进文化交流(消除了社会、民族偏见,增进相互了解);④提高居民收入。(3)影响区域环境:①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②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好,会造成环境恶化。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①促进了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②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推动力。③采取行政法规和规划措施使保护环境成为可能。负面影响分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社会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2)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环境污染:成因—旅游交通、食宿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废气、废水、垃圾以及噪声等。危害—破坏旅游环境及生态平衡,危害旅游区居民和旅游者健康。②对生物的危害:成因—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迁徙路线。危害—生态结构失调、环境功能减退,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某些珍稀物种灭绝。③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成因—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危害—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损害天然洞穴、海岸、河岸、湖岸等。④对视觉效果的破坏:成因—建筑物、索道、山区公路、停车场等人工设施的建设。危害—破坏了优美和谐的自然风光。 (3)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①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成因—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危害—使旅游地社区传统文化消亡或商业化、表演化,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可能毁于一旦。②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成因—不文明的游客行为(乱刻乱画、任意践踏和触摸)、过大的游客流量。危害—造成文物古迹不可逆转的破坏。③城市化问题:成因—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危害—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密、交通拥挤。 3.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措施(1)法律法规(立法机关):①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②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法规。 (2)工程建设:①政府—设排污处理设施;②旅游研究专家、政府—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③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3)旅游项目评价:①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评定旅游环境容量;②旅游研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4)专家旅游环保教育:①政府—倡导绿色旅游;②教育专家—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5)生态旅游:旅游者—约束个人行为,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4.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措施(1)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与保护,防止环境污染。(2)加大环保宣传,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3)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增强地区接待能力。(4)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5)加强旅游区的规划与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