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唐诗三首124《石壕吏》 杜甫杜甫:《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唐诗三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对于人生存状态的关怀学习目标①②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③01.字 ,自号 。别于杜牧,称“老杜”。02.诗风 ,语言精炼传神,后世尊其为 。03.其诗作反映了 , 的变化进程,号称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沉郁顿挫“诗圣”唐朝由盛而衰“诗史”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LOGO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安禄山、史思明 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石壕( )吏( )háolì老翁逾( )墙走妇啼( )一何苦三男邺( )城戍( )老妪( )力虽衰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如闻泣幽咽( )yútíyèshùyùyìchuīyè叙事诗疏通?研读1.文章开头四句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句预示有 一场灾难降临?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2.为什么要夜晚来捉人?开端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疏通?研读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差役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段话在构思上有何巧妙之处?(表现手法)发展暗示手法反衬差役的面目狰狞。换韵的办法显示老妇思想情感的变化。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疏通?研读(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晨做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1.老妇的致词分为几个层次?说了哪些苦楚?丧子之苦→困窘之苦→应征之苦发展、高潮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等到)天亮登程赶路时,只有同那个老头告别了。疏通?研读1.“如闻泣幽夜”是指谁在哭?暗示了什么?2.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有何作为?听最显著的艺术特色:避免主观色彩,不发抽象议论。故事本身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蕴含在叙述 中的复杂情感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结局1.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是以什么顺序和线索展开叙述的?归纳总结捉人时间顺序诗人的行踪为线索暮→夜→夜久→天明2.板书:时间顺序 线索:诗人的行踪 《石壕吏》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控诉。主旨巩固拓展1.保留原诗神韵,如精彩的描写、真切的抒情等。2.抓住叙事线索,展开合理想象,适当补充情节。视角的转换1.多多读,直到会背会默写这首诗让你开心:2.最好让另外两首诗到达同样水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壕吏.pptx 石壕吏动画.mp4 石壕吏范读.mp3 石壕吏音乐.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