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折形状》学案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折形状》执教日期(1)月(6)日,星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承受力。知道圆筒形形状的承受力最大。过程与方法: 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力的大小。难点:培养学生制作纸筒时,细致、认真、考虑周全的态度。教学资源16K纸、双面胶、红砖、木板、科学书。学 程 设 计导 航 策 略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认定目标。(8分钟)1.学生交流,汇报实验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汇报。2.学生回答: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二、提供素材,动脑思考,合作探究。(25分钟)1.学生猜测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圆筒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小组预测,将预测顺序填在科学活动记录单中,说出预测理由。2.学生交流实验方法。3.学生汇报实验注意点。围绕:①怎样做纸筒?有什么注意点?②放科学书时有什么注意点?进行交流。4.学生分组实验,填写科学活动记录单。5.学生汇报。6.学生预测12边形纸筒的承受力大小,并说出预测理由。三、交流分享,质疑追问,建构智能。(4分钟)1.学生交流方法。2.师生实验。四、提炼总结,及时练习,反馈修正。(3分钟)1.学生举出生活中改变物体形状,增加承受力的例子。2.学生写下课堂上的收获,或者经验教训,或者又产生的新问题。板块一:1.在大家的桌子上,有双面胶、纸、红砖。你们有办法让一张纸托起红砖吗?实验要求:红砖离桌面的距离不小于1厘米。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纸能托起红砖实验给你什么启示?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折形状,对“改变形状,可以增加物体的承受力”作深入研究。揭示课题。板块二:1.这里有16K纸改变形状后折成的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圆筒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呢?2.请大家结合科学活动记录单,小组交流,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呢?3.实验时有什么注意点?4.教师巡视指导。5.你们的预测情况和实际情况一样吗?哪个小组汇报?6.如果是12边形的纸筒,你们觉得承受力有多大呢?7.布置学生回家验证。板块三:1.既然纸的承受力这么大,那能不能把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托起来呢?板块四:1.改变形状,纸的承受力可以托起一个同学。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折形状?生活中又是怎样利用改变形状,增加承受力的呢?课件出示。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新的问题。规定红砖离桌面的距离不小于1厘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改变纸的形状,增加承受力。一个实验,还不能肯定“改变物体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面活动作准备。让学生看到,一张纸可以折成很多形状,那么这些形状的承受力是否一样呢?进一步往下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做纸筒和科学书的摆放。因此,这里教师给出将近9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交流实验的注意点,这是本课是否成功的关键。给出12边形纸筒承受力大小的预测,一是了解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探究。由纸托起班级里的同学,联系到“改变物体形状,增加承受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的目的。作业设计回家验证12边形的纸筒的承受力大小。板书设计:折形状改变物体形状,可以增加承受力。圆筒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科学活动记录单第( )小组 纸筒形状预测承受力大小顺序实际放科学书的本数实际测试顺序正方形六边形三角形圆筒形我们的结论: 收获与新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