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探中华源头 寻文明曙光 2018年5月28日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成果,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就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央视网、光明日报初观中华文明“满天星斗”思考: 1.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 2.除了长江和黄河流域,还分布在什么地区? 3.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文明起源标志:阶级的分化文字的发明城市(国家)的出现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方法指导:史论结合不同类型的资料文献资料:人们利用文字和书籍将自己的活动记录下来,包括史书、档案、日记、报刊、图片等文字和音像资料。实物资料:主要指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遗存,如遗址、墓葬、出土文物等。口述资料: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回忆录、采访记录等。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河姆渡遗址出土骨耜半坡遗址出土石耜半坡遗址出土粟粒1.根据这些遗存,反映出当时两地怎样的生产情况?2.结合自然条件分析,为什么两地种植的农作物有差异?河姆渡出土稻谷出现早期农业粟,俗称小米,原产于北方黄河流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黄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水网密布,土壤肥沃粟(粟作农业区)水稻(稻作农业区)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我们组挖掘到( )【可选择书中文物遗迹1-3件】,研究出( )的文明起源现象,理由是( )【可从文物的外观、用途、造型、质地、工艺、图案等方面考虑分析】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考古小分队例:我们组挖掘到(稻谷、粟、石耜),研究出(当时出现早期农业,形成北方粟作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的现象,理由是(谷物和生产工具的遗迹说明出现了早期农业,而由于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黄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干燥,河流较少,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导致南北方农作物的差异)要求:形成小组,选定代表,时间5分钟。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的千余座墓葬,按墓地的大小,随葬品的有无、多寡,以及品类优劣等,可明显地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别。在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也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墓葬规制上的不同,反映了墓主生前社会地位的差异……尤其是大幕中的随葬品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真玉精制的玉器,如玉钺、玉琮、玉璧都不是一般部落成员可佩带或占有。玉钺是王权、军权的象征,玉琮、玉璧作为一种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 ——《大学中国史》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阶级分化可以从哪些史实看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文字萌芽陶质排水管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平粮台古城遗址示意图良渚古城遗址示意图早期城市排水管道余杭反山出土玉琮王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坐标:杭州某大楼 外观形似一件玉琮坐标:浙江省孤山馆区大门坐标:京杭大运河杭州武林码头停靠的游船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牛河梁女神庙遗址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这是人类依赖于自然的一种表现,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形式,在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图腾崇拜过渡过来。即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 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 原始宗教的形式 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安徽含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河南濮阳龙虎堆塑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器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这些文物是从哪些流域发掘的?你能从这些文物的图案中观察到什么共同信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细探中华文明形成之源中华文明的曙光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原始宗教……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与世界上其他不同的文明古国发展模式不同,数千年来,尽管国祚频移,危机迭现,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却一脉相承,延绵不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多元一体的建构格局,铸就了中华文化异乎寻常的凝聚力,并赋予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坚定中华文明自信之心--------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文明的源头启示方向,回望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我想说……坚定中华文明自信之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