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方寸之间

资源简介

走近学生 成长自己
——“方寸之间”教学案例
前言:
时至今日,新课标、新课改已经深入人心,美术教改也在大张旗鼓的开展着,一堂堂新颖而又具有特色的美术课被呈现出来,很多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目的中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学生本位教学的重要性;但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真正的体现了这一点。那究竟何谓学生本位教学?新课标下的美术课又该如何体现学生本位教学?本案例就以同一教学内容,因对学生本位教学的不同理解,取得了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为例,试图对美术教学中的学生本位教学做一次再认识。
案例背景:
过美术学科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导的课程,由于其特殊性和专业性,使得很多的美术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感到手足无措。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很多课看似很精彩,其实课后问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很多都会一脸茫然。以笔者之见,要想在美术课堂上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最为根本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过程的设计到最后的作业呈现。本案例所提及的两个教学片段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本位教学的理解,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相差很大。
一、案例实景及分析:
篆刻是中国汉字艺术的艺术再现,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篆体字型优美,形式鲜明,线条有其独特的魅力,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之一。湘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方寸之间》,就是这样一节以篆刻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展开的一堂有较高艺术性和专业性的课程。
教学片段一: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将欣赏、评价做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篆刻艺术的兴趣。以篆刻的发展历史作为导入,在欣赏各个时代不同的精美篆刻作品的同时,介绍有关著名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有关的佚闻趣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穿插有关篆刻刀法、章法布局、钤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作业呈现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刻一方自己的名章。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学生的课堂作业的确呈现了篆刻艺术的特点,篆体的柔美和动感都能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到。但是作业的整体效果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都已经差不多忘记了,学生普遍反映仅凭讲解很难掌握如何刻好一方印章。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很多学生由于感觉难度太大而放弃了作业,认为作业的专业要求太高,自己无法完成。
3)分析与结论:
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篆刻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动手能力,比较盲目的从教高的要求出发,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与作业要求之间没有很好的衔接,因此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二:
1)教学目标与设计
课堂设计以实践、探索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学生自学为主,然后让学生自己找到疑难,师生共同解决。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片为导入(因其中有相关的篆刻片段),以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各个时代印章的作用为引导,让学生观看篆刻过程的视频片段,使他们有直观的了解。再在其中穿插相关的刀法、章法布局、钤印等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也是以学生自己刻一方自己的名章做为作业呈现。
2)实际教学效果呈现:
学生的课堂作业不仅体现了篆刻艺术的特点,,而且大部分的作业完成质量较高。经过课后调查,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课堂上直接的观看篆刻的过程,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课后也有很深刻的印象,并不与想象中的那么困难。而且课后发现很多学生对篆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已从完成作业到自发的练习篆刻,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学生自发、自主性学习。
3)分析与结论:
整节课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对看似很难的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较低的教学起点也是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视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知道和了解了整个篆刻的过程,为之后的作业呈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提出问题:
到底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一节课以欣赏、评价为教学目标;另一节以实践、探索为教学目标。两个目标同样都为教参上所明确指出的,为何两节课的结果会如此大相径庭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么?
经过笔者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对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是否真正了解学生,观其所言,知其所想,正所谓只有走近学生,才能成长自己。
三、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在新课标提出之后,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听到或看到学生本位教学这个词语。很多次在听讲座也好,观摩课也好;听到过很多的美术老师提到过。美术是一门以视觉为主导的学科,由于其本身的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很多的美术老师认为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本位教学是很容易的事情,认为只要学生有兴趣学,课堂气氛好,有效果的作业呈现,就认为是体现了学生本位教学,实则不然。
笔者认为新课标所提及的学生本位教学并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教学气氛是否活跃、学生是否学习的开心、是否有新颖的教学活动等等;而是指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课堂作业等都应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近学生,关心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课堂中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到自主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活动性,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现在很多的课程设计或者观念,都因太过重视外在因素,强调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却忽视了美术学生本身的特点,弱化了本学科的特色,导致了学生虽然觉得课很有趣,但是就不象美术课。这两个教学片段便很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那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充分地体现新课标所要求的学生本位教学?在教学上真正发挥学生本位教学呢?笔者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目标开始,到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及作业难度,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最大因素的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他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理解能力。
以本文中所提及到的教学片段为例。篆刻本身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怎么才能在课程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呢?案例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2008北京奥运会宣传片为导入,到最后定格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标志——“舞动的北京”,因本身就是以篆刻为基础图案,让学生一下子拉近了与他们想象中的神秘的篆刻艺术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觉得既亲切又特别。这正是抓住了学生对新事物和时代紧紧联系的特点,课程也就有了成功的开始。而且又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接下来课程设计又以几个印章的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了解课外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对篆刻的兴趣更加的深了,此时的学生已经想更多的了解篆刻艺术。然后又用几段视频录象来向学生直观地讲解篆刻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这个环节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直观形象,比单纯的讲解来的更有效果。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大本分学生的脸上呈现高涨的学习兴趣。
课程进行到此时,又不失时机的加入了一些篆刻的基本知识,例如:刀法、章法、钤印等等,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被激发以后,他们会想了解关于这门艺术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便自己以后能做出完美的作品。
有了以上的过程作为基础和铺垫,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作品自然是很精彩,而且有很高的质量。
通过上述的教学片段,我们不能看出,这堂课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最为根本的改进方法就是教师要学会和理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学生本位教学,怎么样的课程设计才是学生所需要和喜欢的,特别是对于美术这门特殊的学科,更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搭建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新,动手和想象的教学平台。
二、教师课堂地位的转变,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直以来,教师都以教者或者主导者自居,认为学生只是从者或者被动者。在美术学科中尤为明显,专业性和特殊性,使得美术课堂上出现了太多的专业名词和术语,使学生很难听懂和理解。长此以往,就使得很多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厌恶和抵触情绪,认为自己没有艺术的天赋,对美术作业自然也就是无所谓。
当新课标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觉得一下子发挥的空间大了,可以更加多元化的来设计美术课。一时之间,学科整合、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本位教学等等新名字充斥在我们周围,越来越多,越来越新颖的美术课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觉得新课标带给美术课的好处。教师开始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一下子拉进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课堂教学表面之后,我们又发现,很多老师又开始抱怨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了。殊不知,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作业,当然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感知能力。
其实真正的学生本位教学只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近学生,老师才能自己得到成长。教师不能一味的追求课堂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试问有多少美术老师在设计之前问过自己,我的课这样设计学生是否真的喜欢?我真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么?这是所谓的学生本位教学么?
三、做到真正的学科整合,更好的为美术教学服务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笔者听过,看过的美术课也不少。大部分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让人不得不佩服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整节课下来,就是没有让人找到这是一节美术课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太过注重了其他学科的整合,结果整合来整合去,却偏偏把美术课的特点给整合完了。
一节好的美术课不在于用了多少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说多少素材,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能体现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一些老教师在这方面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坚持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看似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却是精彩的教学效果。有些老师在准备教学设计时,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认为有关联的或者说能体现教师知识广博的东西都放进去,结果变成了不伦不类的大杂烩。教学没有重点和中心,也失去了美术课应有的特色;老师也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一个电脑操作员。
真正的学科整合不能象泡沫一样看似五光十色,实着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要学会抓住美术课堂的特色的基础不变,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是为了更好、更生动的讲解美术知识,而不是让它们侵占了美术的课堂。学科整合应该整合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上,而不是教学的表面形式上。
总结:
新课标向广大的美术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和探索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美术教师投入其中。美术学科又以其独特的专业性和魅力,使得新课标中的很多观念和理论在实践中被展现和广泛挖掘。学生本位教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该案例仅从一堂较为成功的美术教学课当中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体现学生本位教学——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美术课自然会获得学生的喜欢,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让学生容易接受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光靠几个新颖的活动只能起到表面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许会觉得很有趣,一旦离开了课堂就会马上忘记。只有每个环节都真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用心与学生交流了。学生才会在课后自主学习,将课堂知识拓展延伸到课外,溶入他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的美术课不可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美术专业人才,美术课的目标是培养他们审美的观念和感觉美的心灵。当有一天,我们的学生走在街上,生活中的某一个平凡的生活场景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美的存在。那时候我们的美术课才真正对学生有了作用。
只有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使我们美术教师自己得到成长。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