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渔舟唱晚》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对整首作品的分析?本课赏析的音乐作品《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演奏的器乐曲,采用五声调式,是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改编而成的。乐曲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乐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在夕阳西下、湖光山色无比优美的时刻,渔人满载着劳动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快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全曲为三段体,具体呈现为A+B+C+尾声。2.对乐段的分析?第一乐段的旋律非常具有歌唱性,前两乐句为变化重复。较为自由的节拍、平稳流畅的曲调、相对舒缓的节奏,加上古筝委婉高洁的音色和运用慢板奏出的韵致悠扬的旋律,造就了第一乐段宁静幽雅、意韵深远的听觉感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碧波万顷、帆影点点的“唱晚”景象。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旋律是从第一段上下八度跳进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的。从全曲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在这段中用了清角音(fa),出现了暂时的离调。转入下属调,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欢歌、破浪行舟的欢乐情绪。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形象地表现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力度加强,运用了古筝独特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情景。尾声音乐在高潮处突然收住,尾声旋律缓缓流出,这是第二段旋律中的一个乐句的紧缩,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力度减弱,好像最后一个涟漪消失在月色之中,湖边只留下一片幽静,意境深远。???? 《渔舟唱晚》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曲.被改编成许多不同的演奏形式,如长笛独奏、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管弦乐合奏等,特别是小提琴独奏《渔舟唱晚》,更加突出了音乐的歌唱性,其中的慢板主题优美流畅,成为广为流传的旋律之一。中央电视台在“天气预报”中也运用了这段主题,使它的影响更加广泛。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听了这首乐曲之后非常赞赏,称它为一首“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不断的扩展,感受体验与探索创新的活动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所以教师应当放手让他们自由去想象。本课主要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联想,再结合“唱”和“动”来巩固加深对音乐的印象和理解,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民族乐器——古筝,认识辨别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感受体验民族乐器的艺术魅力。2、引导学生听辨渔舟唱晚的三段音乐主题、通过哼唱、交流、联想,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发展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3、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喜爱民族音乐的情感。教学重点:欣赏《渔舟唱晚》,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教学难点:辨别古筝的音色和音乐主题,体验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教学过程导入1、师生问好。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鄱阳湖吗?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它的秀美,它的富饶,令人心醉,叫人向往......(播放课件)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诗句来赞美鄱阳湖,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水中央”,描绘的正是鄱阳湖的美丽景色;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留下了不朽名篇,“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如今,有人用音乐来赞美鄱阳湖,知道是什么乐曲吗?老师告诉你们,是《渔舟唱晚》,《渔舟唱晚》是一首古筝独奏曲,是由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娄树华以《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和改编而成的,乐曲标题正是取自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彭蠡”即现在的鄱阳湖。《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3、你们了解古筝吗?(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后教师通过播放微课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古筝。4、播放微课介绍筝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弹奏起来“铮铮”作响而命名为“筝”。古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弦为主。它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共21根弦,琴弦越细,音越高;琴弦越粗,音越低。古筝的音阶排列顺序是按照我国五声调式音阶(12356)的顺序排列。它的低音区浑厚结实,中音区明亮圆润,高音区纤细清脆。二、新授1、初听。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用聆听的方式来感受鄱阳湖的美景。请同学们根据标题,仔细聆听 音乐,联想画面。生:仔细聆听。师:乐曲始终都是我们看到的图片那样安静柔和吗?(不是),那它是如何描绘一幅幅不一样的画面的呢?让我们一段一段欣赏。2、分段欣赏(1)欣赏第一乐段(夕阳西下)① 播放第一乐段:它的情绪速度怎么样?描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呢?生:(速度是慢速,情绪是安静地、宁静地、悠扬地、优美地、如歌地。仿佛夕阳照在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和金光,特别安静美好)。 (设计意图:大胆说出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画面,提高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鉴赏能力。)② 我们来用“呜”哼唱它。(出示乐谱)教师弹奏古筝,学生哼唱。(2)欣赏第二乐段(荡桨欢歌)① 播放第二乐段:这段音乐情绪怎样?你能联想到什么?生:(活泼地、欢快地。音符和节奏更丰富更多了,好像渔夫悠闲慢慢地划着桨前进,水波荡漾,心情很好,边划边哼着小曲)。② 模仿渔夫的划桨动作。③渔夫哼的小曲,我们也唱一唱吧。老师带学生唱,边唱边画旋律线。师:这条旋律音符的起伏连起来像什么?(波纹)。演唱时注意附点节奏要唱准。(设计意图:通过哼唱和画旋律线,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体会渔夫悠闲愉快的心情。)④ 随音乐表现划桨动作和哼唱并画旋律线。(3)欣赏第三乐段(百舟竞归)① 播放第三乐段。它的速度、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生:(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仿佛湖里有许多鱼活蹦乱跳,渔夫收获满满,很开心, 忙不过来了。仿佛渔夫满载而归,在比谁划船快,最先到岸,比赛激烈,水花飞溅。)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随音乐仿佛听到了交织在一起的浪花的飞溅声、摇橹的吱吱声、渔民的歌声和收获后的笑声……②做花指动作。师:同学们,在古筝演奏技法中——花指,由高音至低音刮奏,是最具古筝音色特点的演奏技巧之一。③请同学们为这段音乐做拍手声势伴奏。做一次花指,拍三次手。(设计意图:课前学习“花指”,了解这是古筝常用的演奏技巧之一,本段通过拍手+花指律动为乐曲伴奏,让学生感受乐曲速度的变化,想象百舟竟归的场面。每一段运用不同的体验方式进行分段欣赏与表现,让学生感受乐曲由慢到快,由静到动,不断走向高潮的变化,感受每一部分音乐的变化。)(4)欣赏尾声① 声音、力度都变得怎么样了?生:(越来越弱,越来越小,仿佛渔夫们都回家了,天色也暗了,湖面又恢复平静。)3、分析乐曲结构为:A+B+C+尾声。(设计意图:分段欣赏后,分析并总结写出乐曲结构,使学生对乐曲的结构更加清晰。)4、完整欣赏?师:现在,我们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乐曲,好好品味乐曲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感受吧!(设计意图:分析完乐曲结构后,完整地静静聆听,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每一部分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与课前的初听相比,一定有更深的体会和震撼。)三、课堂检验1、欣赏不同乐器(琵琶《塞上曲》、扬琴《将军令》、古琴《梅花三弄》、古筝《渔舟唱晚》)的乐曲,分辨哪个是古筝的音色?2、欣赏不同的古筝曲(《出水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分辨哪个是《渔舟唱晚》?(设计意图:通过小检测,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辨别古筝的音色和乐曲《渔舟唱晚》。)结课 通过本节课欣赏的乐曲《渔舟唱晚》,让同学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情绪与意境,感受了祖国古典音乐的美感,并认识和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筝。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民族乐器也有许多,希望课后同学们多多欣赏其他民乐作品,学习民乐,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教学反思? 《渔舟唱晚》是一首优美的古筝曲,它的意境非常优美,好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又像一首清新的散文诗。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是否认识面前的乐器,实物乐器进课堂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随后通过采用音画结合,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创造性,在强调欣赏的同时分析乐曲,引导学生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四要素来分析音乐,让学生听、想、说、唱、动,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参与中,课堂自始至终有很浓的音乐气氛,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足之处:依据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了本教案。但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仍存在许多问题: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参与的音乐活动仍较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