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的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第一目“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的过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艰难困苦中站起来的历史功绩。第二目“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富起来,用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三目“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二、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要节点,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胜利和经历的曲折。2.能够结合历史阐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所取得的成就,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走向富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深刻领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选择的道理,明确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观看视频:《革命先驱瞿秋白》、《方志敏烈士黄景瑜、屈楚萧、宋玺跨时空对白》总结:今天,我们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的发展繁荣,人民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斗和英勇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70年来,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一)建立新中国 中国人民站起来1.政治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学生探究:分析下面绘画作品含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蒋兆和绘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恢复国民经济①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土地改革法》获得通过,图为分到土地的农民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不仅使广大贫雇农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也严重地束缚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国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4600万公顷土地和大量的生产资料。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这就使中国最大多数人民获得了解放;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3月16日起,长达3年的大规模剿匪斗争在全国展开,共歼灭匪特270余万人。图为人民解放军押解抓获的土匪总结:从1950年10月开始,一场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使镇压运动有了法律的武器和量刑的标准。这场运动贯彻“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重点是打击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和反动会道门头子,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首要分子实行坚决镇压。到1952年底,镇压反革命运动胜利结束,全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人民民主政权得以巩固。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依靠各族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年底,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77.5%。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145%,农业总产值增长48.5%,主要产品产量大大超过了建国前的最高年产量。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三年中,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被没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灭。到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油画《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刘海栗作,展现了上海南京路上工人游行的热烈盛大场面1953年开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全国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图为广东农民报名加入合作社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为1956年1月,天津盛锡福鞋帽厂挂上公私合营的新招牌。总结: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从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照搬苏联模式又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起来。党的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3.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学生探究:通过以下视频和图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步实践中取得的胜利和经历的曲折观看视频:《从这一刻起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正式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图为河南省宝丰县响应党中央关于全民炼钢的号召,在全县掀起大炼钢铁的运动,郊区的农民正在土高炉群旁敲碎矿石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共同奋斗,我们克服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胜利完成了调整经济的任务,从1966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当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满怀信心,为完成四个现代化任务而努力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1960年2月,大庆石油会战经过三年的努力,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图为工人们欢呼第一口油井喷油1968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当时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大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人才,科技队伍迅速壮大,科学技术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初步得到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巩固。(二)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1.改革开放的开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学生探究:根据以下图片和文字内容,思考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国画《千言万语》,郭全忠作 国画《千言万语》背景:1973年6月,周恩来陪同外宾来到延安,参观革命旧址。当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十分困苦,难过地流下眼泪。晚饭时,他只吃了一碗小米饭,当地干部劝他多吃一点,他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延安人民生活还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吃饭中间,周恩来向当地领导提出了“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要求。大包干后小岗村村民踊跃缴纳公粮大包干,后来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保留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确立了家庭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总结: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978年,党和国家正在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改革开放的实质总结: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之所以被称为“伟大革命”,就在于同样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目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3.改革开放的意义 观看视频:《接过改革接力棒,一棒一棒跑下去》总结: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切实推动中国综合国力迈入世界前列,我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改革开放让中国渐渐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道路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借鉴价值的新模式,证明了现代化并一定要走西化的道路。中国的成功代表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得到验证,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进入新时代 踏上新征程1.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 观看视频:《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从“伟大事业”的角度,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带领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书写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从“奋斗目标”的角度,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国社会将在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分两步走用三十年的时间全面实现现代化,把中国社会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人民期待”的角度,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全体人民将通过共建共享的发展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从“历史使命”的角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谱写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从“世界意义”的角度,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为世界实现和平发展繁荣进步、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方案。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观看视频:《历史选择了习近平》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近40年的高歌猛进,中国在经济上富了起来,而且开始了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阶段跃迁。中国不是简单地跟在西方大国后面亦步亦趋的欠发达国家,不再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的学徒,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为世界经济领跑,为世界格局整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特别是行为模式和心理心态也正在和将要发生着巨大的历史性转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再只是中国社会的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而是意味着社会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可以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让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从科学理论走向成功实践,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开始走向复兴与兴盛,让世界两大主义与制度的较量态势开始发生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此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一条与西方不同但又极其可靠而现实的途径。课后活动: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课程小结: 12 / 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