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梅花》案例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画-梅花》案例分析

资源简介

《中国画——梅花》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也进入了网络时代,学生们逐渐对一些新生事物感兴趣,如电脑绘画、泥画、手工自制装饰品等等。而对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画,学生却逐渐失去兴趣。中国画历来是初中美术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课时却很少。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面对的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没有太多的想象、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中国画的热情也无从谈起。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美术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是我努力的方向。自从学习新课程理念后,我试着在传统的中国画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体、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不错, 下面就“画梅花”一课的设计,谈谈我的做法。
二.案例描述
1.感受体验
上课前先让全班同学到校园里做一个观察:周围的植物随着冬去春来的脚步,发生了什么变化?后让学生谈谈对植物、天气的感受。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植物却不畏严寒,傲然挺立,被誉为花中君子。它是谁呢?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梅花。
让学生诵读课前收集的关于梅花的诗句并说说文人墨客所赋予梅花的不同精神气质。如:元代诗人杨维咏“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此诗句歌颂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意志。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灿烂时,她在丛中笑。”词中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注意精神。
2.了解梅花
教师出示梅花图片,并介绍梅花的产地、习性、形状等以及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学生谈谈在课前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了解中国的梅花文化。如: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享,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有人说,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
小组讨论:你能从哪些方面感受的袄梅花坚韧、挺拔的精神气质?梅花美在哪里?
学生1答:从它遒劲的枝干、画面的诗词、生长的季节、扎根的土地等可以感受到梅花坚韧、挺拔的精神气质。
学生2答:品赏梅花一般着眼于色、香、形、韵、等方面
学生3答:据《梅品》曰:若是在淡云、细雨、轻烟、夕阳、晚霞、小桥、松下、林间吹笛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诗情画意。
3.国画欣赏
欣赏清代著名画家汪士慎、现代著名画家关山月的国画梅花作品《报春图》、《云破月来花弄影》。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画的艺术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讲究书法用笔和用墨的丰富变化;借物抒情;以虚代实、计白当黑。
4.趣玩水墨
教师先示范:笔墨的干、湿、浓、淡;墨分五色;中锋、侧锋、逆锋;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等。
学生活动1:运用现有的中国画工具材料(墨水、宣纸、毛笔、国画颜料、水、调色盒),让学生自己去“玩”水墨(按自己对梅花精神气质的理解画梅花)从中发现什么?找到什么?体验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技法的丰富性,让学生谈感受。
学生活动2:建议学生把废旧报纸卷成条状(一头粗一头细),用毛笔涂上浓淡不一的墨,细头朝上在生宣上轻轻按下,然后用毛笔蘸浓墨在枝干上点苔;再用废旧报纸捏成一小团,用手把它分成五瓣,用毛笔涂上红色(笔尖是胭脂,笔肚是曙红),依枝干走势轻按(注意花的正侧俯仰,枝干顶部为花苞)。最后用勾线笔勾画出花蕊和花托并题款。
三.案例反思
1. 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对孩子来说,兴趣使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感到兴奋、愉快,最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孩子的兴趣不是天生的,与后天的教育、熏陶分不开,因此首先应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差,形象思维好,不能生硬地把一个知识传授给他们,而应利用实际操作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究,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画梅花前让学生通过名人对歌颂梅花的诗句,来理解梅花的精神,从而在画梅的过程中树立以形写神的手法。 在课堂中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探究,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变得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2. 在游玩中求知,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中生在中国画的造型过程切忌两点:一是毫无辅导的放任自流,学生不知所以;二是忌把成人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过分强调方法和技能,给学生造成压力。我的做法是在临摹的基础上,摒弃机械的练习,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一些教学策略、方法。如本课让学生通过水墨在宣纸上的干、湿、淡以及冲、破等墨色变化,大家合作描述美丽、奇异的水墨肌理,使学生们在快乐中感受到水墨画创作的乐趣,领略水墨画奇特的肌理效果美。随图象教师再对某些具体环节作的必要的指导、点拨、鼓励,学生们画得开心、愉快,所描绘的作品也很大胆、新颖、极富情趣。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生们熟悉了材料、训练了技能、发现了如何画国画,并逐渐进入到意识之中,随着体会的深入而取得进步。
3.发挥个性,保护学生的原创价值。
  艾纳斯指出:“任何一种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都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告诉学生究竟是他好还是她好的解释才正确。”因此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画,要承认学生个性基础上形成的作品差异,提倡学生的创作多样性的作品。因此,要始终明确把握绘画教学的目的,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要求出发,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最终使学生画出稚拙的、主观情感自由表现的神似作品。正像美籍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所认为的那样,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个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而不太注意时空关系,把一些相互没有客观联系的物象画在一起,极力强调物象的局部特征的现象。如画人总是把人的头部画得特别大,或者将两件根本不相干的事物扯在一起。经过了临摹——造型练习——写生几个阶段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简单的创作。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绘画这种纯真的“原创性”,善于褒奖学生的创作价值,鼓励、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画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绘画作品。
4. 欣赏名作,开阔眼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利用“多媒体”选择一些古今名作让学生欣赏。如本课:梅花是中国画传统的绘画题材,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的画梅名家,如王冕、汪士慎等,现代名家关山月等,他们都在画梅这一领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老师多精选一些画梅名作,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中国画艺术美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各种名作的分析,欣赏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画的重要特点,就是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交辉映,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和形式美,理解中国画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传神”“意境”等艺术特色。结合古典音乐进行欣赏更能使学生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以上几个环节连成一条纽带,融知识、技法、观察、欣赏、记忆、想象于一体,多方面的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互相促进。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水平、创造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走进课堂——艺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藤守尧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