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资源简介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教材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描述物体所在方向的活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在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辨认地图上的方向。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方向与位置的学习,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其内容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学习:一年级,从三维空间的任何一个维度(前后、左右、上下)或说从“直线上“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二年级,从“平面上“认识方向和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这是后续学习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基础;四年级,由数对所表示的任意一点来确定位置;五年级,从方向和距离两个维度确定位置。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感性经验密切相连。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为此,教科书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经验。这种经验积累的过程,不仅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还将为后续学习数学、物理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借助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初步形成方向感。
本单元教科书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安排了多个实践与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辨认东、南、西、北,并充分体会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如在“东南西北”中,教科书借助在操场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场景,通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帮助学生找到辨认方向的经验性方法。
在“地图”与“现实空间”的联系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从在学校的操场上认识方向,到在地图上认识方向,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多次把观察到的景象与地图上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个不断联系想象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过程。
课时安排建议

内 容 建议课时数
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北) 2
辨认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
知识技能评价要点
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
1.能正确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见样题1)。
2.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说明:对千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标准(2011年版)》只要求到“知道”水平,所以教科书仅在地图上让学生借助方向板了解、认识这四个方向,不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特别是建筑物内部辨认这四个方向。相关习题均为简单的模仿水平,提示学生借助方向板在地图上辨认方向。题目中需要学生辨认物体的位置均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5°角的方向上,偏离45°的情况将在五年级学习。

东南西北(辨认东、南、西、北)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在指定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2.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会在地图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3.会用所学的方向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在辨认方向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教科书安排的情境图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示意图。其目的是建议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参照物,在实际背景中学习辨认物体的方向与位置。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学校景物不同记录情况的讨论,过渡到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沟通现实中的方向与地图上的方向是如何关联的,帮助学生体会地图上规定方向的必要性。教科书中的第一个问题是介绍实际情境中辨认方向的方法;第二个问题沟通实际情境中的方向与地图上的方向,是联系第一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桥梁;第三个问题是学习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现实中的方向与地图上的方向的沟通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方向与位置的内容不再停留在一种知识点的学习层面上,而是提高到发展空间观念的层面。
到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说说操场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
带学生到操场上去辨认方向。教科书通过笑笑和淘气的对话,说明了活动的步骤。首先体验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这是学生最常见的生活经验。继而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方向就是“西”,左面就是“北”,右面就是“南”。然后观察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象征性的景物(参照物)及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操场的北面有什么。最后,在纸上记录观察到的景物及所在方向,既加深学生对四个方向的认识,也为下一步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做铺垫。附页1的记录纸没有标明方向,需要学生自己记录,从而为体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定的必要性做铺垫。
回到教室,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看一看,说一说。
通过回到教室展示“记录”结果,引导学生读懂每个组在纸上记录的四个方向上的不同建筑物,但是由千记录方式不尽相同,交流时很不方便,进而激起学生统一规定的愿望,感受其必要性。
认一认,填一填。
首先介绍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再填写刚在校园里观察到的景物各在操场的东、南、西、北什么方向上。这时,全班填写的内容都是统一的,使学生体会到这个约定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想象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给定一个方向的前提下,如何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在想象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本册教科书的方向标都给出了北、东两个方向,目的是降低学生借助方向标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难度。
教学建议
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在实际观察中认识东、南、西、北。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说一说太阳升起的方向。大家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就是“东”,它的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据此认清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操场的四个方向分别找一个象征性的景物。让学生面向东,看一看操场东面有什么,然后向后转面向西,看一看有什么;再向后转,恢复原状面向东后,向左转面向北,向后转面向南,分别找一找北面和南面的象征性景物,如南面有学校的大门,北面有教室。
3.小组合作交流当面向某个方向时,其余三个方向分别在什么位置。如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发现“方向”与“位置”的对应关系,体会方向感。
4.每人都把操场四个方向上的象征性景物在附页1的记录纸上记下来,并标明四个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认知思维存在个性差异,有些人先天方向感弱,学习这部分内容中会遇到困难。此外,某些地区由千街道不是正南正北方向,所以居住者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现实环境中辨认方向的能力也相对较弱。这些问题不是这个阶段的课堂上能解决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操作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但一定注意控制练习的难度。
回到教室,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看一看,说一说。
组织学生回到教室集体展示、交流记录结果。在交流中大家发现各自的记录不尽相同,难以开展交流和沟通,进而引发学生的质疑与讨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上北”的要求,调整原先的“记录”。如可以提醒学生转动自己的“记录”单,使“记录”上的“北”和书上的“北”方向一致。调整后,大家发现记录纸上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从而体会统一规定方向标记的必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难以实现“现实”与“地图”的沟通,常见的表现有两种。
第一,有些学生现实中能够分清东、南、西、北,单从地图上辨认四个方向也没有问题,但是一旦需要把现实中的辨认与地图上的辨认统一起来时,就会出现困难。第二,记录纸水平放置时,学生能理解现实景物和图上标记之间的关系,但是把记录纸竖直放置时,学生又会产生认知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水平放置时,记录纸上的方向和现实中的实际方向是可以一致的,而竖直放置时,记录纸上的方向和现实中的实际方向则不同,需要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转换、对应。这是一个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经验积累的过程。
解决这一困难有两个建议。
第一,加强操作活动在这个转换过程中的沟通作用,如先平放记录纸并引导学生把记录标记和实际景物进行一一对应的“联想”,再慢慢地把记录纸竖放起来,在加强“联想”的同时,让学生观察由水平放置到竖直放置的变化。
第二,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再次带到操场,指导学生拿着填好的记录纸,面向北,伸展双臂表示西和东,这个动作和记录纸表示的方向是一致的,再找一找操场上各个方向一一对应的象征性的景物各是什么。不少教师通过实践发现,当反复经历这样“一一对应”的辨认活动后,学生的方向感明显增强。
即便如此,教师也应意识到学生要达到自如地认识地图仍然是有困难的,实际上,也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存在这种认知困难。面对学生,教师就更不必操之过急,这也是我们教科书中为什么与地图、方位有关的问题一定会标示方向(方向标)的原因。
认一认,填一填。
告诉学生地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顺序绘制的。按照记录单上的记录,在书上填出在操场四个方向上观察到的景物。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地图上对于东、西的辨认要难于对南、北的辨认,原因可能是地图上的学习主要是依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而有些学生分不清楚左右。解决困难的建议是帮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借助熟悉的参照物加强对“左西、右东”的辨认与记忆。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一些辨认方向的方法。如教科书上给出的依据参照物来辨认方向,比如,“太阳每天在东方升起”“操场的北面有……”。再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指南针(如果学生说不出指南针,教师也可以简单介绍),借助北极星、树的年轮、“立竿见影”辨认方向的方法等,这些都将加深学生对方向的理解,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
辨认方向(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编写说明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复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在方向板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三,借助方向板辨认位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上景物的方向与位置。由于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容,对于本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标准(2011年版)》对此要求仅为“知道”水平,教科书也把它们作为一般的内容通过“认一认”的形式进行了简单处理。有关这四个方向的应用问题,教科书均要求借助方向标在地图上解决,以便降低学习难度。
教科书首先呈现一个街区地图。地图以学校为中心,在它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各有一个景物。围绕这幅地图,教科书展开了以下问题的讨论。
看一看,填一填。
填写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目的是复习前面学习的四个方向的内容,并为后面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做铺垫。
认一认,填一填,说一说。
结合主情境图,让学生认一认方向板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在教科书填出“东北”作为范例后,由学生自己填出其他方向,并说出图书馆、少年宫、电影院各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在填写其他方向时,教科书给出了两点提示:其一,由四个方向的知识推导出八个方向,如“东北方向在东和北之间”;其二,由学生熟悉的景物(参照物)帮助学生记忆八个方向,如“动物园在学校的东北方向”。
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再和同伴说一说。
通过自制方向板及在方向板上记录校园的各个方向都有什么景物的活动,帮助学生沟通“现实中”与“地图上”的方向与位置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看一看,填一填。
教学时,建议教师充分运用教科书中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填一填,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千学校的什么方向,复习己学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认一认,填一填,说一说。
教学时,可以参考以下教学环节。
(1)先让学生填出方向板中己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再引导学生说一说笑笑这旬话“东北方向在东和北之间,西北……”是什么意思。从中得到启发后,尝试填出方向板中空缺的其他方向。
(2)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图说一说学校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都有什么。
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再和同伴说一说。
首先让学生自己再制作一个方向板,然后拿着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在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在自己制作的方向板上填出校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建筑物。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练一练
“练一练”一共安排3道题。第1,2题都是结合新的情境熟悉对八个方向的认识:第1题结合简易地图来辨认方向;第2题在中国地图上辨认方向,信息相对复杂。第3题结合方向的辨认,熟练有余数除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