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2020】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十七——综合(1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8年11月5日在上海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发言中谈到上海的独特优势:上海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某班以“上海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第一小组研究主题:回望历史】上述内容出自哪一次战争时签订的哪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对当时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3分)【第二小组研究主题:立足当今】 根据材料二中小组搜集的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完成表中上海城市名片设计。(4分)【第三小组研究主题:放眼未来】材料三 “上海对外开放的年代尺” SHAPE \* MERGEFORMAT 改革开放再出发,上海肩负新使命。根据第三小组绘制的年代尺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感悟。(4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简洁)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作为我党早期“农民运动之王”的毛泽东,心中十分清楚: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因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熊华源《毛泽东、朱德共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贡献》(1)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关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的。(2分)材料二: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以苏维埃为榜样,不采用资产阶级国家的议会制,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出发点,给人以全新的感觉。这种选择并非是盲从, 而是经过比较、思考后的慎重选择,当然也有自己的创造。——陈扬勇《<共同纲领>与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2)联系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在制度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2分)材料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3679 亿元增长到 2018年的90.03万亿元,而到2019年还有望接近100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71元到2018年成功突破6万元。40 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党的十八大以后,又推出一系列顺应百姓呼声的改革新政,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我们能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一个主要原因,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分)3.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1919年7—8月)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图一抗日回民支队 图二淮海战役(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划线部分的理解。(2分)(2)结合所学,指出北伐战争在反帝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果。对比材料一、二,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3分)(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分)4.近代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党前的青年毛泽东●1919年7月,创办《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指明民众的大联合就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体的所有压迫者的联合。●1919年12月,在北京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交谈,收集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书籍。●1920年11月,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从毛泽东的活动中,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已具备了哪些成熟条件?(4分) 材料二: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的著作或观点时间 著作或观点1927年2月 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认为农民是农村革命运动的中坚1927年8月 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1929年4月 在《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0年1月 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发展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来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2)结合上述著作或观点,归纳出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4分)材料三:“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四:在1945—1948年间,(国统区)物价以每月30%的幅度递增,毁坏了千百万中国人的生计,并彻底破坏了政府的信誉。这些官员只是关心私利而接收财产,却不理会那么多苦难的民众之疾苦。人民盼望国民政府统治的重返,却遭遇了这样残酷的压榨和轻蔑的对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五:供应前方的物质需要,全靠民众踊跃地肩挑背负,小车推送。整个战役中,共有民工543万人次,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9.6亿斤。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3)综合五则材料,论证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6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表述成文) 【备考2020】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十七——综合(11)1.【答案】 (1)《南京条约》(1分)鸦片战争(1分)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2)沪(1分);东海(1分);④(1分);经济(或金融、商业)(1分)(3)本小题采用分层的solo评价。水平一:仅谈感悟,没有史论结合1分;水平二:能从一个角度史论结合论述观点2分;水平三:能从多个角度史论结合论述观点3-4分。参考:上述年代尺中,从鸦片战争战败的被迫开放到浦东经济开发区的建立,表明上海的开放从被动到主动,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主动开放;从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反映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被迫打开国门到主动积极对外开放,国际地位的提高表明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2.【答案】 21教育网(1)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或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2分)(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2分)(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其中原因1分,阐析5分,共6分。阐析部分采用分层评价,评分办法可参考如下:①第一层次:能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其中一~二个时期的史实加以分析,且史论结合、逻辑顺畅,给1-2分。②第二层次:能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个时期的史实加以分析,且史论结合、逻辑顺畅,给3-4分。(或:能结合其中二个时期的史实加以分析,且史论结合、逻辑顺畅,并初步建立联系,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给3-4分。)③第三层次:能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三个不同时期的史实加以分析,从多个角度建立联系,史论结合,论述严密,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给5分。答案示例: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阐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土地革命和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无论是成立之初,还是革命和建设时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国家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5分)3.【答案】(1)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分)(2)成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分)进步:群众基础更为广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国共两党共同合作;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2分,任选2点即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其中观点1分,阐析5分,共6分。阐析部分采用分层评价,评分办法可参考如下:①第一层次:能结合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一~二个的史实加以分析,且史论结合、逻辑顺畅,给1-2分。②第二层次:能结合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三~四个的史实加以分析,且史论结合、逻辑顺畅,给3-4分。③第三层次:能结合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四个不同时期的史实加以分析,从多个角度建立联系,史论结合,正反论证,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给5分。答案示例: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能否成功的基础(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或社会变革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1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阐述:辛亥革命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得革命力量显得十分弱小,导致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北伐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势力;在抗战时期,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行全民族抗战,奋起反抗侵略者,如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回民支队积极抗日,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淮海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帮助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综上所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同样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我们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时刻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4.【答案】(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农民运动的考察”“土地改革”等论述表明,依靠工农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表明,进行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红色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表明,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所以,中国革命道路的特色所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答案示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进入了新纪元。历史证明,近代以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通过艰难的探索,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为革命指明了方向。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经济陷入崩溃的境地,人民苦不堪言;1949年4月人民解放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解放战争进程见证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亿万劳动人民的拥护,广大人民群众有着较高的革命积极性,广泛支援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取得胜利的保证。 综上所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着历史必然的原因。 材料一 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款必须和英国协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材料二 ① ② ③ ④图一 长三角区域简图 图二 上海年内气温和降水量图 上海城市名片所属省区:______________(简称)地理位置:东濒__________(海洋)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填序号)城市地位:我国的_______中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召开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召开2001年1842年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浦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1990年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