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和情韵。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欣赏的能力。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人格,净化情怀。【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因为苏东坡的诗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苏东坡因为被贬黄州后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鉴他的《定风波》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堪称“旷世奇才”。2、写作背景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历尽风雨,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普通的几个地名,却极尽了苏轼屡遭贬谪的辛酸。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三、吟读,感知音韵美1、读准字音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xíng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料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2、视频朗读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读出情感: 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5、抽生朗读6、全班齐读四、译读,感知意境美1、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定风波:词牌名。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微寒的样子。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五、品读,感悟词蕴美1、这首词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词中记叙的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上阕——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雨过天晴后的感悟2、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词语。明确: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莫听、何妨、谁怕。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中“轻”如何理解?明确:词人拄竹杖穿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4、“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却磨练了他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萧瑟处” 指刚才遇雨之地,也指人生危难之境。“无风雨无晴”: “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现象,也指人生中的风雨(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晴天(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一语双关。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对人生沉浮变幻,喜乐哀愁不放在心上,表现了他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6、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六、悟读,感知艺术美1、全词有哪些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呢?明确:以小见大: 由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来表达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双关: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的风雨也是人生风雨,仕途风雨,人生失意,斜阳是指人生得意。2、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①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②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③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④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小结:本词即事抒怀,以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生活琐事,浇心中块垒,一语双关。借对待风雨的态度,表现词人宠辱不惊,旷达、洒脱、超然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七、延读,拓展思维美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①词人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②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但他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仍积极向上,以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漫步人生路。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③“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④“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八、背读,再享词蕴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请欣赏经典咏流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九、中考链接1、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外貌描写或夸张,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2、谈谈你对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答:一语双关。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答: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因为苏东坡的诗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苏东坡因为被贬黄州后人生观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品鉴他的《定风波》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 豪放派词人代表,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堪称“旷世奇才”。1、作者简介 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一生历尽风雨,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这样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看似普通的几个地名,却极尽了苏轼屡遭贬谪的辛酸。 2、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读准字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xíngxiàosuōqiào2、视频朗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读出节奏 4、读出情感: 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5、抽生朗读6、全班齐读1、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定风波:词牌名。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微寒的样子。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大家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1、这首词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词中记叙的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上阕——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雨过天晴后的感悟2、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词语。明确:面对自然风雨的态度——莫听、何妨、谁怕。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中“轻”如何理解?明确:词人拄竹杖穿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4、“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之意。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的洗礼,却磨练了他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全词点睛之笔,语含双关,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萧瑟处” 指刚才遇雨之地,也指人生危难之境。“无风雨无晴”: “风雨”和“晴”既指自然现象,也指人生中的风雨(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晴天(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苏轼对人生沉浮变幻,喜乐哀愁不放在心上,表现了他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6、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1、全词有哪些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呢?明确:以小见大: 由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来表达自己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双关: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的风雨也是人生风雨,仕途风雨,人生失意,斜阳是指人生得意。2、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明确:①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②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③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④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小结:本词即事抒怀,以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生活琐事,浇心中块垒,一语双关。借对待风雨的态度,表现词人宠辱不惊,旷达、洒脱、超然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请你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①词人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②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沉浮,但他并没因人生的坎坷而消极悲观,在逆境中仍积极向上,以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漫步人生路。贬到杭州,他说:贬到黄州,他说:贬到惠州,他说:贬到海南,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③“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④“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背诵并默写这首词。请欣赏经典咏流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1、赏析上片中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外貌描写或夸张,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2、谈谈你对下片末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答:一语双关。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3、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答: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面对人生苦难之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视频朗读.mp4 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doc 3.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精品课件.ppt 3.1经典咏流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