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三课 分享带来快乐【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可以分享物品,也可以分享想法。情感目标: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分享。【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难点:学生能够分享自己的物品和想法。【课前准备】1.《小熊布迪》的故事音频或视频。2.做“击鼓传花”游戏的道具。3.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从家里带一样自己心爱的物品。4.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学流程:环 节目 标操 作建 议观察岛(热身暖心)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一:《小熊布迪》的故事1.教师讲故事:《小熊布迪》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音频或视频)。2.故事讲完,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喜欢布迪还是莫扎特?为什么?3.请同学们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4.教师小结:“是啊,莫扎特懂得和同伴分享!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向莫扎特学习怎样和同伴分享,好吗?”导入本课课题。心理学引导:从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为什么要学会分享?”1.此处教师可酌情改变活动方式。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5分钟。活动营(体验分享)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不但可以分享物品,也可以分享知识和智慧,让学生感受分享带来的快乐。活动二:(一)我们的分享日1.学生拿出从家里带来的自己心爱的物品,同桌之间彼此交流自己心爱的物品的经历。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观察。3.交流完毕,引导学生思考:别人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的经历时,我们有什么感受呢?4.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5.教师反馈:通过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和同学分享自己心爱的物品很开心。心理学引导:初步让学生领悟到分享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分享的思考。(二)神奇的圆7.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简单添上几笔,让这个圆变成我们熟悉的物品。8.学生完成后,分享自己的创意。9.教师反馈: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分享彼此的物品之外,还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智慧。(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可以和同伴分享什么的问题。)心理学引导: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分享物品,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物品;分享知识和智慧,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就会加倍增加。1.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观察学生的表情。2.本环节重在激发学生对分享什么的思考。3.本环节用时控制在20分钟以内。分享屋(总结提升)回归生活体验分享的快乐。活动三:击鼓传花1.教师带领学生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拿到花的同学分享一段自己的故事或喜欢的歌曲。2.教师适当点评、反馈、补充。心理学引导:总结提升感性的认识,强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性认知。1.教师点评时应充分肯定学生的分享和同学们的倾听状态。2.本环节用时不超过10分钟。拓展园(拓展延伸)强化学生对分享的快乐的体验,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活动四:花开满园1.教师呈现要求:让学生将每天为大家分享或感受他人的分享时,就画下一片花瓣。2.此环节可以课后完成,一周上交一次。心理学引导: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强化学生对分享的快乐的体验。1.本环节的活动可以在课堂进行一部分,也可以课后进行。2.本环节用时控制在5分钟以内。 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分享的内涵很丰富,有爱心的培养、同情心的建立,也是与同伴交往的规则,同时,分享也包含着快乐体验。现在的家庭中,“6+1”、“4+1”的家庭模式大量存在,许多家长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让孩子学会分享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家长言传身教。美国儿童关爱与教育组织专家劳拉·奥尔森表示,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此品质培养的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因此,家长可以将学会分享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吃水果或点心时,问问孩子“你要来一点吗?”(2)家长和孩子做个约定,角色互换。当孩子对分享“say no”时,家长可以考虑和孩子进行角色互换,当孩子要求家长分享时,家长也可适时拒绝,让孩子体验到“只有和同伴学会分享,才能开心快乐地在一起玩。”(3)培养孩子学会分享需要把握好分寸和节奏,不要强迫孩子与同伴分享。育儿专家米歇尔·拉罗维表示,与大人一样,小家伙也会有自己特别珍爱的玩具或图书,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分享。只是家长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孩子晓之以理,并反复强化分享的快乐,同时,告诉孩子,不要炫耀自己心爱的物品。帮助孩子学会分享,必须注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同时给予必要的外在强化,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分享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