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克服"自私"设计思路:“自私”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学生群体的主体,目私心理现象在不少孩子身上普遍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开展一系列心理辅导课时,有助于消除学生自私心理,培养他们豁达开朗、乐于助人的心理品质。课时目的: 1.让学生了解自私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认识到目私的危害性; 2.帮助学生克服目私心理,培养学生豁达开朗、乐于助人的美德; 3.培养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课时准备: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几个录音故事。课时过程:一、引导学生认识自私1.教师激情导语,播放录音故事。故事一:我们班上的小丽同学最近有些烦,同学们都不理她了,见了她都躲得远远的,简直成了孤家寡人。本来可不是这样的,小丽在家里是骄傲的公主,在班里同学们对她也挺好的,可是慢慢的,大家对她开始有意见了。有一次绘画课小红的水彩笔坏了,想借小丽的,小丽却不愿意借,说她的水彩笔高档,谁也不借;小丽学习好,可是有的同学请教她问题,她总是不耐烦。渐渐的,大家都不愿意理她,开始疏远她了。故事二:讲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的真实事情,法轮功练习者,为了目己个人所谓的“得道修炼”,丧失了人性,目私自利,竟然连自己的亲人都活活地杀死,这完全是个人自私的极端表现。 2.小组讨论(1)你们小组对这两个故事的看法如何? (2)请讲出一些生活中你发现的自私的例子?注意如果讲他人具体事情不要指明是谁。你认为自私的危害是什么?二、剖析讨论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产生自私的念头之后,所做过的自私的事。三、体验升华1.学生表演小品《远离自私》,采取自由合作的形式,内容、表演方式自拟。2.播放动画片《自私的狐狸》,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3.课时延伸:本周内,你们留心观察,把看到的一些自私的现象记录下来,对自己严格要求,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来衡量自己,是否做到了克服自私,然后把你的感受与体会写出来。4.教师小结:同学们,自私是一种不良的品质,它可能会使人失去起码的做人原则,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交往,我们要从小远离自私,做一名宽容豁达、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