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心愿—给高三考生的“防疫”第一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战疫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心愿—给高三考生的“防疫”第一课》

资源简介

心 愿
——给高三考生的“防疫第一课”
活动背景分析
2020年初,一场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大面积爆发。疫情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高三学生深受影响,备战高考的同时,积极战疫情。如何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启迪即将踏上社会的高三考生沉静下来思考:我们到底为什么而学习?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面对灾难的当下与未来,我们能够做什么?
活动设计理念
这节课将以“疫情”为契机,以“心愿”为线索,以“高三考生”为抓手,通过第一环节展现疫情的无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此时此刻学习、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第二篇章带领学生向疫情中“最美逆行者”致敬,向“最坚实后盾”——我们的国家感恩,从而明白责任和爱国的真正意义;最后通过第三篇章回到“高三考生自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希望学生能将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具体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努力成为自己、他人和国家的守护者。
活动目标
创设情境直面疫情,感受严峻疫情下生命的可贵,守护者的大爱,家人的亲情,引导学生珍惜日常学习和生活;
通过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并规划“未来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活动准备
教师:1.收集疫情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反映疫情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整理归类。 2.以“最美逆行者”为主题,制作视频(2分钟左右),以备课堂播放。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微报告《抗“疫”之战,我们的国家做了什么……》并制成PPT。
活动形式
1.讨论交流;
2.案例、微报告展示;
3.诗朗诵。
活动过程
导入:“许愿和妈妈的心愿”
宣布班会课开始,亮出班会课主题:《心愿》。
邀请同为高三高考的许愿同学分享“她和妈妈的心愿故事”。
华东师大三附中高三(1)班的许愿同学过了一个与以往不太一样的除夕。她的妈妈王洪花作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是金山区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的增援队员。在王洪花的防护服上写着“许愿妈妈”,代表着她对女儿深深的牵挂,同时也代表着她的心愿:愿早日春暖花开,病毒驱散,所有人都能早日归家;愿就读高三的女儿能健康快乐,顺利迎战高考。而一直在家备战高考的许愿同学也希望妈妈能平安归来;希望自己六月能考出一个好成绩回报家庭和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同学的案例,拉近学生与“疫情”的距离,深切体会。)
第一环节:从“心愿清单”到“遗愿清单”
高三开学伊始,我们一起写过一份“心愿清单”,此时此刻这份清单还贴在教室后面你们每个人的储物柜上。你们几乎都写了想考理想的大学,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事自己希望的职业。有同学还在清单上描述了自己未来的生活。
一、部分学生分享高三开学时所写的“心愿清单”。
二、展示肺炎患者的心愿和肺炎疫情数据。
【肺炎患者的心愿】
“我这辈子只许这一次愿望,只要能实现,我此生不再许愿:救爸爸回来。”
“我想活下去,眼前有景,耳边有声,还有带着体温的牵手和拥抱……”
——摘自网络上肺炎患者的日记
【肺炎疫情数据】“截止当前时间(2020年2月14日 19:13),官方数据死亡人数1382,确诊人数63946,疑似人数10109。”
三、请学生沉默感受一分钟:那些人没来得及实现的心愿
教师:每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有些人“心愿清单”已经变成“遗愿清单”。他们没能等到春暖花开。
而我们渡劫之后再相逢,摸得到的课桌,济济一堂的同窗,还可以许下新的愿望,还有可以一步步走向的未来,这看起来平常的一切,此时无比美好,倍感珍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真实的数据和日记,让学生直面疫情的无情,也在与自己“心愿清单”的对比中懂得生命的不易和可贵,从而学会感恩、珍惜当下的学习、生活。)
第二环节:是谁守护了我们的“心愿”?
你们之所以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奔赴最后的考场,是因为已经有人帮你们打了一场胜仗。是谁守护了我们的“心愿”?又是谁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一、学生分享自己身边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逆行者”的案例或是说说自己心目中“最美逆行者”的事迹。
二、通过文字、照片和视频展示若干“最美逆行者”的事迹。
【“王炸组合”】中国最精锐的医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四大天团汇集武汉。空荡荡的武汉机场,齐鲁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的医疗队相遇了,彼此远远喊话:“你们是哪个医院的?”“华西医院的!”“我们是齐鲁的!我们一起!”
上一次两家医院的会师是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齐鲁医学院搬到四川,与华西医学院一起办学办医。转眼83年,当新的战疫来临,他们再次相逢。
【“基建狂魔”】“火神山”的建成,10天时间,1000余个床位,340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神一样的“中国速度”的是7000余名建设者日夜鏖战的共同努力。
【“最美笑容”】18岁、19岁、20岁……火神山执勤的年轻武警们下哨后的淳朴笑容,又暖心又戳泪。
三、班级交流:是什么让这群最可爱的人义无反顾地选择“逆风而行”?
——是勇气、是职责、是信仰、是奉献……是对这个国家最深的热爱,“国家有难,我等义不容辞!”
四、学生分享微报告《抗“疫”之战,我们的国家做了什么……》,梳理疫情期间有温度的国家政策。
“国家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她用雷厉风行的政策和春风化雨的关怀默默守护我们。”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和了解典型事迹,激发学生对于“最美逆行者”的致敬,领会“逆行者们”深深的责任感和爱国心;与此同时再通过微报告梳理国家政策,让学生真正感受并且感恩国家这个最坚实、最强大的后盾。)
第三环节:除了一声谢谢,我们还能做什么?
你们的心愿清单里,有人写想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人写生活富足无忧无虑,有人写花与大海、诗与远方……仅仅是为了这些吗?孩子们,我们到底为什么读书、学习?
一、班级讨论:结合自己的【心愿清单】,反思学习的意义。
——“人格和良知是方向,知识和本领是力量。”
“要成为像钟教授那样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妙手回春,救民于水火;悬壶济世,护国于为难。成为钟南山那样的人,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我们需要培育更多像钟南山教授那样的人才,未来,需要年轻一辈的崛起。”
二、全班诗朗诵《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诗歌】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设计意图:从感恩回归自身“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能回报这个国家什么”,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共振,将爱国之志化为未来的实际行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结语
一场战“疫”已经落下帷幕,而另一场战役即将开启。面对紧迫的时间和如潮的焦虑,希望上一场战“疫”所赋予你的力量能鼓舞你勇往无前,胸怀家国。“高考只是短暂的一瞬,而生命的意义却需要你用一生去追寻答案。”(《水木清华给高三学子的一封信》)加油,华三的学子,年轻的你们,必胜!
活动延伸
1.阅读材料《孩子,我为什么要你读书、学习?“武汉疫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并撰写活动反思一篇(300-500字)。
2.制订“高考倒计时70天逆袭计划”,可参考模板,也可自行设计。于班会课上交流后,共同张贴在班级展板上,以此相互激励。
设计意图:通过撰写课后反思和制订计划,激发学生的斗志,争分夺秒为最后一“战”做好准备。
附件
高考倒计时70天逆袭计划
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我的必胜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轮次
目标
具体任务
第一轮 (____天)
第二轮(____天)
第三轮(____天)
第四轮(____天)
超越自我
《孩子,我为什么要你读书、学习?“武汉疫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曾经,当孩子们问:“为什么要读书、学习?”“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为了能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我们的答案都显得那么苍白,而这次“武汉疫情”却给了孩子们最好的答案。
当各大媒体把“武汉疫情”情况公布于众的时候,我们开始慌张,家家户户大门紧闭,昔日喧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孩子们巴望着窗外,渴望着早日结束寒假,早日开学,早日走出家门。这样的时刻,电影明星、歌星、网红都显得那么的暗淡无光,电视剧、动画片、手机游戏都索然无味。我们期盼着医术高超的救星出现——当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一道金光透过黑压压的乌云直射下来。阳光洒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给我们无限的希望,我们才深刻地认识到谁才是应该追捧的大明星。
人们在嘴里念叨着:“今年过年初一不出门,初二不出门,初三不出门,钟南山说出门,我们才出门。”可见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钟南山教授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术,20多岁名牌大学毕业,40多岁赴英国进修,60多岁带领医护工作者抗击非典,如今80多岁的他依然挂帅亲征,赶到武汉,与“冠状病毒”战斗,着实令人佩服。
当孩子再问:“我为什么要读书?”我们可以坚定地告诉他:要做一个像钟教授那样有知识的人。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战胜危险,用自己的勇敢和担当去化解灾难,成为国家和人民的中流砥柱!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力挽狂澜于国家、人民于水火之中。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就是科研技术的较量。要成为像钟教授那样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妙手回春,救民于水火;悬壶济世,护国于危难。成为钟南山那样的人,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谐有温度的国家,但是要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和平。想想1840年的我们,鸦片战争的失败,我们遭受了多大的磨难和屈辱。现在好不容易繁荣昌盛了,但依然有许多双眼睛在虎视眈眈地望着我们。现在的战争不仅是导弹大炮的比试,更是生化武器的较量。我们的国家只有掌握先进的科研技术,才能更好地抵御他国对我们的各种恫吓、威胁(包括威慑力更强的生化威胁)。虽然钟南山教授很厉害,但毕竟他已经84岁了,不可能保护我们一辈子。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像钟南山教授那样的人才,未来,需要年轻一辈的崛起。
读书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用周恩来总理的话说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儒家经典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北宋大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不是为了成为网红明星,不是为了成为富豪权贵,而是为了成为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人。这是疫情面前,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的。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生力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我们要把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引导——强化担当责任,塑造民族魂魄。
让更多孩子成为钟南山院士式的顶天立地的人、敢于冲锋的人、无私担当的人、胸怀家国的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钟南山院士那样的人,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