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如何解答高考数学压轴题 高考压轴题怎么解?罗增儒教授把解题总结为“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即从已知条件入手推出中间结论(可知),当中间结论能直接证明最终结论时,则解题成功.当中间结论不能直接证明最终结论时,可把最终结论等价转化为“需知”,再用中间结论证明“需知”从而达到解题目的.有时还要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解题就是“找关系”----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不断缩小以至消除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解题目的.可以用框图或打油诗表示如下: 逛公园顺道看景,好风光驻足留影.把条件翻成图式,关键处深挖搞清.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果索因.两方法嫁接联姻,让难题遁现原形.以下通过例题说明解答压轴题的基本策略. 1. 学会分析转化 所谓转化简言之,就是缩小已知和求证(解)之间的差距,其方法就是不断等价转化,或转化条件,或转化结论,直到二者的因果关系,使解题得以实施. 例 1设b ? 0 ,数列 满足a1 ? b,11( 2)1nnnnbaa na n????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 n , 12 1.nna b?? ? 解 求通项好像没有头绪的题目,第一想法就是要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形式,这时就要看脑子里有哪些熟悉的模型,如果记得形如 11 2nnnaaa????(教材有类似的习题)的求通项的解法:两边取倒数得 11 121 21nn n naa a a?? ??? ? ? ,从而转化成 1n nc pc q?? ? 的形式来求解.那么对(1)下述解法是自然的: 两边取倒数得 111 1nn na na bna??? ?? ,即 11 11 1 1 1nn n nn a n na ba b b a?? ?? ? ?? ? ? ? .记 nnnca? ,则11 1n nc cb b?? ? ? 11 11 1 1n ncb b b? ?? ? ? ?11 1 1.n nb b b?? ? ? ? 所以 ? ?na? ?na否 已知条件 隐含条件件 中间结论(可知) 已知条件的等价转化 待求(证)的结论 结论的等价转化(需知) 能 否 能 2 1, 1,( 1), 1.1nnnba nb bbb???? ? ????? (2)当 1b ? 时, 12 1 2nna b?? ? ? ,结论成立。 当 1b ? , 直 接 证 明 无 法 入 手 , 于 是 想 到 把 结 论 进 行 等 价 转 化 :12 ( 1)2 1,1nnn nnb ba bb??? ? ??即1 12 ( 1)1nn n bnb bb? ?? ? ??。 若通分2 1 11 1 1( 1)1 1n n n nn b b b bbb b? ?? ? ? ? ?? ? ?? ?,右边不好化简,于是转而把11nbb??化成1 2 1nb b b? ?? ? ? ? ,再乘以 1( 1)nb ? ? 得 1 2 2 1 2 2 1 1 2 21( 1) 11nn n n n n n nbb b b b b b b b bb? ? ? ? ? ??? ? ? ? ? ? ? ? ? ? ?? 注意到括号内距两端“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为2nb ,因此想到对括号内 2n项用重要不等式得,右边 2 ( ) 2 .n n n nb b b nb? ? ? ? ? ? 即12 ( 1)2 1 .1nnn nnb ba bb??? ? ?? 综上所述 12 1.nna b?? ? 由此我们看出解压轴题的基本思路: 1.把已知条件转化到熟悉的问题,本题是转化为二阶递推数列 1n nc pc q?? ? 的形式,从而顺利完成第(1)的解答. 2. 当条件不能直接证明结论时,就要对条件或结论进行等价转化,直至转化后的条件能证明结论(或转化后的结论).本题在(1)的条件下,要直接证明(2)是困难的,因此,就要对此作等价转化,有时可能需要多次等价转化(本例是对结论进行 3 次转化),最终达到要证明的目标. 2.熟悉基本模型 对一些综合问题,常有一些同学说没有思路,或即使有思路但太繁,以至很难做到底.其实,有些问题有简单方法,但这些似乎不是书本上的“正统”内容,但平时学习中又似曾相识.若能把这些似曾相识的内容整理成基本模型,对解答综合题不仅能提供思路,还能给出简单解法. 例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椭圆 .如图所示,斜率为 且不过原点的直线 交椭圆 于 , 两点,xOy22: 13xC y? ?( 0)k k> l C A B 3 线段 的中点为 ,射线 交椭圆 于点 ,交直线 于点 . (1)求 的最小值; (2)若2OG OD OE? ? , (i)求证:直线 过定点; (ii)试问点 , 能否关于 轴对称?若能,求出此时 ABG? 的外接圆方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 如果熟悉结论:若椭圆2 22 21? ?x ya b的弦 AB (不与坐标轴平行)的中点为 P ,则22AB OPbk ka? ? ? (证明只要设1 1 2 2( , ), ( , )A x y B x y ,代入椭圆方程,作差整理即得) .那么第(1)的证明很简单:13OEk k? ? ? ,所以直线 OE 的方程为13y xk? ? ,因 G 在直线 OE 上,故1 1( 3)3mk k? ? ? ? ? ,即 1mk ? , 2 2mk? ? ,当且仅当m k? ,即 1k ? 时取等号。 (2)(i)设 ( , )( 0, 0)G s t s t? ? ,则22 13st? ? ,再设 0 0( , )E x y , l : y kx n? ? 。 因2OG OD OE? ? 可变形为| | | || | | |OG OEOD OG? ,若把它投影到坐标轴上,则可得202 003 ,.s xyt myk? ? ???? ???即2020,3.sxy kt?? ???? ?? 因点 E在直线 l 上,所以 0 0y kx n? ? ,即223skt k n?? ? ? ,亦即22( )3sn k t k? ? ? 。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 1)y kx k k x? ? ? ? ,从而直线 l 过定点 ( 1,0)? 。 (ii)设 , 能否关于 轴对称,则 ( , )B s t? ,因 B 在 l 上,所以 ( 1)t k x? ? ? ,1tks? ??。 又 OE OGk k? ,所以13st k? ? ,即3skt? ? ,与上式联立得 2 23s s t? ? ,又22 13st? ? ,解得3 1,2 2s t? ? ? ,此时 1k ? ,从而3 1( , )2 2G ? ,3 1( , )2 2B ? ? 。 由于直线 l 的方程为 1y x? ? 过点 (0,1) 在椭圆上,所以 (0,1)A ,因圆心在弦 AG、BGAB E OE C G 3x ? ? ( 3, )D m?2 2m k?lB G x2 2m k?B G x 4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圆心坐标1( ,0)2? ,半径为52,圆方程为2 21 5( ) .2 4x y? ? ? 所以,当 、 关于 轴对称时, ABG? 的外接圆方程为2 21 5( ) .2 4x y? ? ? 评述:从上述解答过程中读者能看出思考途径:(1)是利用已知结论,对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有类似结论,对双曲线也有类似结论,证明都是用解决中点弦问题常用方法----“点差法”。只有平时学习中应该多注意积累,把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总结成模型,就能解答一类问题,对压轴题是十分有利的,不仅解题思路开阔,还能能选择简捷的方法,又好又快地解题。2010年上海卷最后一题(见本书§3.2例 3)用此解法十分简单。 (2)是把线段乘积转化为比例问题,从而想到投影到坐标轴上,转化为坐标间的乘积。有些同学要问,是怎么想到投影到坐标轴上?其实,这是向量坐标法的本质所在,读者不妨回忆一下向量的坐标是怎么定义的。回到定义,往往能使较难问题获得非常简单的加法,复习要格外注意。解答 2008年浙江一道压轴题(见§3.5发散训练 3)也用此法会获简解。 本题常规解法是把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计算冗长,极易出错,即使对理科同学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3.有了想法就写 解答综合题往往有“看不到底”的经历,即不能从开始到结束都能有明确的思路,但若能根据条件,写出由此能得到的相应结论,一步一步摸索向前,并运用分析转化等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结论.然而,实际上不少同学遇到问题是首先看是否做过或有没有明确思路,一旦不是熟悉的问题,就不自信,不能冷静分析,坐失良机. 例 3 已知抛物线 1C :2x = y ,圆 2C :2 2( 4) 1x y? ? ? 的圆心为点 M. (Ⅱ)已知点 P 是抛物线 1c 上一点(异于原点),过点 P 作圆 2c 的两条切线,交抛物线 1c于 A,B 两点,若过 M,P 两点的直线 l 垂直于 AB,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 由MP AB? ,得 1AB MPk k? ? ? ,因此要用某个量(选择参数)表示,AB MPk k 。由题意,点 P 是“主动”点,故以点 P 的坐标为参数。设2( , )P t t , 则2 4MPtkt?? 。 还要再求直线 AB的方程,一时还没有明确方向,从已知条件看,只能从切线入手。 设1 1 2 2( , ), ( , )A x y B x y ,由题意 1 20, 1,t t x x? ? ? ? 。那么过点 P 的圆 C2 的切线 PA的方程为 21( )( )y x t x t t? ? ? ? ,即 1 1( ) 0x t x y tx? ? ? ? 。 因 M 到直线 AP 的距离为 1,则 121| 4 |11 ( )txt x? ??? ?,即 2 21 16 ( 1) 15 0tx t y t? ? ? ? ? 。 同 理 ,2 2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 由 此 可 知 , 点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在B G x 5 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上,故261ABtkt??,所以224 611MP ABt tk kt t?? ? ? ? ??,解得115115t ? ?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1154115y x? ? ? 。 评述:虽然开始并没有想到直接求 AB 方程的方法,但在根据已知条件得出的结论中发现了 AB 的方程,难点就此突破,解题也就妙在其中。由 PA、PB方程得到 AB的方程可能有些同学未必一眼看出,这是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理解不深所致。因为点 AB 的坐标适合方程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故它是直线 AB的方程。 由此我们看出解答没有明确思路的压轴题,可以把已知条件具体化(或从特殊到一般,如本书§2.1 发散训练 4 等),再结合结论的要求,一步步向结论靠近,最终达到证明的目的.关键是要自信,要敢于动手,同时要审时度势,把陌生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4.巧解客观题 填空题的最后两题,选择题的最后一题通常也是压轴题.应尽可能不当成解答题来做,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合情推理、特殊化思想、数形结合、利用已知结论等,找到简单的解法. 例 5 如图,体积为V 的大球内有 4 个小球,每个小球的球面过大球球心且与大球球面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个小球的球心是以大球球心为中心的正方形的 4个顶点. 1V 为小球相交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体积, 2V 为大球内、小球外的图中黑色部分的体积,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 12VV ? (B) 22VV ? (C) 1 2V V? (D) 1 2V V? 解 由于选择支出现 1V 、 2V 、12V ,因此,只要比较 1V 、 2V 与12V 的大小.直接计算 1V是麻烦的,可以先估计其大致范围. 设大球半径为 r ,则小球半径为12r ,那么343V r?? ,内部 4 个小球的体积之和为344 ( )3 2r??12V? ,而 1V 只是 4个球相交的部分,因此 112V V? , 212V V? ,所以 1 2V V? ,选(D). 这其实是合情推理,有一点计算,还有一点估算. 例 6设 1 2 3 4, , ,A A A A 是平面上给定的 4个不同的点,则使 1 2 3 4 0MA MA MA MA? ? ? ?成立的点M 的个数为 ( ) (A) 0 (B) 1 (C) 2 (D) 4 可以先考虑 3 点的情况: 1 2 3 0MA MA MA? ? ? ,这时M 是 1 2 3A A A? 的重心,只有 1个,由此可知M 是四边形 1 2 3 4A A A A 的重心,因而选 B. 解答复杂问题直接解答有困难,从特殊化入手是常用方法,即华罗庚先生说的“退到不 6 失本质”的地方,直到突破口再完成解答.当然,本题也可以设出各点坐标来解. 例7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7 ,它在过一个顶点的3个侧面上的投影长分别为 6 、m 和 n ,则m n? 的最大值为_______。 解 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 ,a b c, 2 2 6a b? ? ,2 2 2a c m? ? , 2 2 2b c n? ? 。因要求m n? 的最大值,且m 和n 是对称的,可令m n? ,则a b? ,由 2 2 6a b? ? 得 2 3a ? ,又 2 2 2 7a b c? ? ? ,所以 1c ? ,从而 2m n? ? ,m n? 的最大值为 4。 本题之所以能令m n? ,是基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1859-1906)的对称原理:对称性原理是凌驾于物理规律之上的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原理,它是宇宙间超越物理各个领域的普遍法则.它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之一就是极值问题的对称性原理:“如果一个函数(代数式)中的若干变量具有对称性,则这个函数(代数式)的极值往往在这些变量都相等时取得.至于它是极大值或极小值,或由问题本身决定,或靠理论作出判断.” 具有对称性问题,特殊化思想往往会使解答变得简单,在客观题中更是解题“秘笈”。 例 8 已知以 4T ? 为周期的函数21 , ( 1,1]( )1 2 , (1,3]m x xf xx x? ? ? ??? ?? ? ???,其中 0m ? 。若方程3 ( )f x x? 恰有 5个实数解,则m 的取值范围为( )w.w.w.k.s.5. (A)15 8( , )3 3 (B)15( , 7)3 (C)4 8( , )3 3 (D)4( , 7)3 解 因为当 ( 1,1]x? ? 时,将函数化为方程2221( 0)yx ym? ? ? ,其图象是 x 轴上方的半一个半椭圆;当 (1,3]x? 时,1(1 2),3 (2 3).x xyx x? ? ??? ?? ? ??其图象是折线段,由于周期是 4,作出它们的图象(如图)。由图易知直线3xy ? 与第二个椭圆222( 4) 1( 0)yx ym? ? ? ? 相交,而与第三个半椭圆222( 8) 1( 0)yx ym? ? ? ? 无公共点时,方程恰有 5个实数解, 当43m ? 时,从图象很难发现在区间 (3,4)直线与半椭圆的交点情况,同样当83m ? 时,也难以从图象发现在区间 (7,8) 直线与半椭圆的交点情况,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形缺数数时难入微”,所以还是把直线方程与代入椭圆方程联立,消去一个变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来解: 将3xy ? 代入222( 4) 1( 0)yx ym? ? ? ? 得 2 2 2 2(9 1) 72 135 0,m x m x m? ? ? ? 令29 ( 0)t m t? ? ,则 2( 1) 8 15 0t x tx t? ? ? ? 。 nmcbaD CBAA1 B1C1D14383y=x31Oyx987654321 7 由 0 15t? ? ?得 ,解得153m ? 。 同样由3xy ? 与第二个椭圆222( 8) 1( 0)yx ym? ? ? ? 由 0? ? 可计算得 7m ? 。 综上知15( , 7)3m? ,选(B)。 希望以上方法对解答压轴题能起到抛砖的作用,相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提高解答压轴题的能力.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本文 宏观藐视 理解题意 有了想法写出来 微观重视 实时转化 细节落实回基础 横批:相信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