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数学压轴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如何解答高考数学压轴题

资源简介

1
如何解答高考数学压轴题



高考压轴题怎么解?罗增儒教授把解题总结为“条件预示可知并启发解题手段,结论预
告需知并诱导解题方向.”即从已知条件入手推出中间结论(可知),当中间结论能直接证明
最终结论时,则解题成功.当中间结论不能直接证明最终结论时,可把最终结论等价转化为
“需知”,再用中间结论证明“需知”从而达到解题目的.有时还要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从
某种意义上说,解题就是“找关系”----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不断缩小以至消除二者之
间的差距,从而达到解题目的.可以用框图或打油诗表示如下:
逛公园顺道看景,
好风光驻足留影.
把条件翻成图式,
关键处深挖搞清.
综合法由因导果,
分析法执果索因.
两方法嫁接联姻,
让难题遁现原形.
以下通过例题说明解答压轴题的
基本策略.
1. 学会分析转化
所谓转化简言之,就是缩小已知和求证(解)之间的差距,其方法就是不断等价转化,
或转化条件,或转化结论,直到二者的因果关系,使解题得以实施.
例 1设b ? 0 ,数列 满足a1 ? b,
1
1
( 2)
1n
n
n
nba
a n
a n
?
?
?
? ?
≥ .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2)证明:对于一切正整数 n , 12 1.nna b
?? ?
解 求通项好像没有头绪的题目,第一想法就是要把它转化成熟悉的形式,这时就要看
脑子里有哪些熟悉的模型,如果记得形如 1
1 2
n
n
n
a
a
a
?
?
?
?
(教材有类似的习题)的求通项的
解法:两边取倒数得 1
1 1
21 2
1n
n n n
a
a a a
?
? ?
?
? ? ? ,从而转化成 1n nc pc q?? ? 的形式来求解.那
么对(1)下述解法是自然的:
两边取倒数得 1
1
1 1n
n n
a n
a bna
?
?
? ?
? ,即 1
1 1
1 1 1 1n
n n n
n a n n
a ba b b a
?
? ?
? ? ?
? ? ? ? .记 n
n
n
c
a
? ,则
1
1 1
n nc c
b b
?? ? ? 11 1
1 1 1
n n
c
b b b? ?
? ? ? ?
1
1 1 1
.
n nb b b?
? ? ? ? 所以
? ?na
? ?na

已知条件 隐含条件

中间结论(可知) 已知条件的等价转化
待求(证)的结论 结论的等价转化(需知)



2
1, 1,
( 1)
, 1.
1
n
n
n
b
a nb b
b
b
??
?
? ? ?
??
??


(2)当 1b ? 时, 12 1 2nna b
?? ? ? ,结论成立。
当 1b ? , 直 接 证 明 无 法 入 手 , 于 是 想 到 把 结 论 进 行 等 价 转 化 :
12 ( 1)2 1,
1
n
n
n n
nb b
a b
b
??? ? ?
?

1 12 ( 1)
1
n
n n bnb b
b
? ?? ? ?
?

若通分
2 1 1
1 1 1( 1)
1 1
n n n n
n b b b bb
b b
? ?
? ? ? ? ?? ? ?
? ?
,右边不好化简,于是转而把
1
1
nb
b
?
?
化成
1 2 1nb b b? ?? ? ? ? ,再乘以 1( 1)nb ? ? 得
1 2 2 1 2 2 1 1 2 21( 1) 1
1
n
n n n n n n nbb b b b b b b b b
b
? ? ? ? ? ??? ? ? ? ? ? ? ? ? ? ?
?

注意到括号内距两端“距离”相等的两项之积为
2nb ,因此想到对括号内 2n项用重要
不等式得,右边 2 ( ) 2 .n n n nb b b nb? ? ? ? ? ? 即
12 ( 1)2 1 .
1
n
n
n n
nb b
a b
b
??? ? ?
?

综上所述 12 1.nna b
?? ?
由此我们看出解压轴题的基本思路:
1.把已知条件转化到熟悉的问题,本题是转化为二阶递推数列 1n nc pc q?? ? 的形式,
从而顺利完成第(1)的解答.
2. 当条件不能直接证明结论时,就要对条件或结论进行等价转化,直至转化后的条件
能证明结论(或转化后的结论).本题在(1)的条件下,要直接证明(2)是困难的,因此,
就要对此作等价转化,有时可能需要多次等价转化(本例是对结论进行 3 次转化),最终达
到要证明的目标.
2.熟悉基本模型
对一些综合问题,常有一些同学说没有思路,或即使有思路但太繁,以至很难做到底.
其实,有些问题有简单方法,但这些似乎不是书本上的“正统”内容,但平时学习中又似曾
相识.若能把这些似曾相识的内容整理成基本模型,对解答综合题不仅能提供思路,还能给
出简单解法.
例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已知椭圆 .如图
所示,斜率为 且不过原点的直线 交椭圆 于 , 两点,
xOy
2
2: 1
3
x
C y? ?
( 0)k k> l C A B
3
线段 的中点为 ,射线 交椭圆 于点 ,交直线 于点 .
(1)求 的最小值;
(2)若
2
OG OD OE? ? ,
(i)求证:直线 过定点;
(ii)试问点 , 能否关于 轴对称?若能,求出此时 ABG? 的外接圆方程;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解 如果熟悉结论:若椭圆
2 2
2 2
1? ?
x y
a b
的弦 AB (不与坐标轴平行)的中点为 P ,则
2
2AB OP
b
k k
a
? ? ? (证明只要设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代入椭圆方程,作差整理即得) .那么第
(1)的证明很简单:
1
3
OEk k? ? ? ,所以直线 OE 的方程为
1
3
y x
k
? ? ,因 G 在直线 OE 上,故
1 1
( 3)
3
m
k k
? ? ? ? ? ,即 1mk ? , 2 2mk? ? ,当且仅当m k? ,即 1k ? 时取等号。
(2)(i)设 ( , )( 0, 0)G s t s t? ? ,则
2
2 1
3
s
t? ? ,再设 0 0( , )E x y , l : y kx n? ? 。

2
OG OD OE? ? 可变形为
| | | |
| | | |
OG OE
OD OG
? ,若把它投影到坐标轴上,则可得
2
0
2 0
0
3 ,
.
s x
y
t my
k
? ? ?
?
?
? ??
?

2
0
2
0
,
3
.
s
x
y kt
?
? ??
?
? ??

因点 E在直线 l 上,所以 0 0y kx n? ? ,即
2
2
3
s
kt k n?? ? ? ,亦即
2
2( )
3
s
n k t k? ? ? 。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 1)y kx k k x? ? ? ? ,从而直线 l 过定点 ( 1,0)? 。
(ii)设 , 能否关于 轴对称,则 ( , )B s t? ,因 B 在 l 上,所以 ( 1)t k x? ? ? ,
1
t
k
s
? ?
?

又 OE OGk k? ,所以
1
3
s
t k
? ? ,即
3
s
k
t
? ? ,与上式联立得 2 23s s t? ? ,又
2
2 1
3
s
t? ? ,
解得
3 1
,
2 2
s t? ? ? ,此时 1k ? ,从而
3 1
( , )
2 2
G ? ,
3 1
( , )
2 2
B ? ? 。
由于直线 l 的方程为 1y x? ? 过点 (0,1) 在椭圆上,所以 (0,1)A ,因圆心在弦 AG、BG
AB E OE C G 3x ? ? ( 3, )D m?
2 2m k?
l
B G x
2 2m k?
B G x
4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圆心坐标
1
( ,0)
2
? ,半径为
5
2
,圆方程为
2 21 5( ) .
2 4
x y? ? ?
所以,当 、 关于 轴对称时, ABG? 的外接圆方程为
2 21 5( ) .
2 4
x y? ? ?
评述:从上述解答过程中读者能看出思考途径:(1)是利用已知结论,对焦点在 y 轴上
的椭圆有类似结论,对双曲线也有类似结论,证明都是用解决中点弦问题常用方法----“点
差法”。只有平时学习中应该多注意积累,把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
总结成模型,就能解答一类问题,对压轴题是十分有利的,不仅解题思路开阔,还能能选择
简捷的方法,又好又快地解题。2010年上海卷最后一题(见本书§3.2例 3)用此解法十分
简单。
(2)是把线段乘积转化为比例问题,从而想到投影到坐标轴上,转化为坐标间的乘积。
有些同学要问,是怎么想到投影到坐标轴上?其实,这是向量坐标法的本质所在,读者不妨
回忆一下向量的坐标是怎么定义的。回到定义,往往能使较难问题获得非常简单的加法,复
习要格外注意。解答 2008年浙江一道压轴题(见§3.5发散训练 3)也用此法会获简解。
本题常规解法是把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计算冗长,极易出错,即使对理科同学也不
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3.有了想法就写
解答综合题往往有“看不到底”的经历,即不能从开始到结束都能有明确的思路,但若
能根据条件,写出由此能得到的相应结论,一步一步摸索向前,并运用分析转化等方法,最
终得到正确结论.然而,实际上不少同学遇到问题是首先看是否做过或有没有明确思路,一
旦不是熟悉的问题,就不自信,不能冷静分析,坐失良机.
例 3 已知抛物线 1C :
2x = y ,圆 2C :
2 2( 4) 1x y? ? ? 的圆心为点 M.
(Ⅱ)已知点 P 是抛物线 1c 上一点(异于原点),过点 P 作圆 2c 的两条切线,交抛物线 1c
于 A,B 两点,若过 M,P 两点的直线 l 垂直于 AB,求直线 l 的方程.
解 由MP AB? ,得 1AB MPk k? ? ? ,因此要用某个量(选择参数)表示
,AB MPk k 。由题意,点 P 是“主动”点,故以点 P 的坐标为参数。设
2( , )P t t ,

2 4
MP
t
k
t
?
? 。
还要再求直线 AB的方程,一时还没有明确方向,从已知条件看,只能从切线入手。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由题意 1 20, 1,t t x x? ? ? ? 。那么过点 P 的圆 C2 的切线 PA
的方程为 2
1( )( )y x t x t t? ? ? ? ,即 1 1( ) 0x t x y tx? ? ? ? 。
因 M 到直线 AP 的距离为 1,则 1
2
1
| 4 |
1
1 ( )
tx
t x
? ?
?
? ?
,即 2 2
1 16 ( 1) 15 0tx t y t? ? ? ? ? 。
同 理 ,
2 2
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 由 此 可 知 , 点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在
B G x
5
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上,故
2
6
1
AB
t
k
t
?
?
,所以
2
2
4 6
1
1
MP AB
t t
k k
t t
?
? ? ? ? ?
?
,解得
115
115
t ? ? ,所以直线 l 的方程为
115
4
115
y x? ? ? 。
评述:虽然开始并没有想到直接求 AB 方程的方法,但在根据已知条件得出的结论中发
现了 AB 的方程,难点就此突破,解题也就妙在其中。由 PA、PB方程得到 AB的方程可能有
些同学未必一眼看出,这是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理解不深所致。因为点 AB 的坐标适合方程
2 26 ( 1) 15 0tx t y t? ? ? ? ? ,故它是直线 AB的方程。
由此我们看出解答没有明确思路的压轴题,可以把已知条件具体化(或从特殊到一般,
如本书§2.1 发散训练 4 等),再结合结论的要求,一步步向结论靠近,最终达到证明的目
的.关键是要自信,要敢于动手,同时要审时度势,把陌生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
4.巧解客观题
填空题的最后两题,选择题的最后一题通常也是压轴题.应尽可能不当成解答题来做,
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合情推理、特殊化思想、数形结合、利用已知结论等,找到简单
的解法.
例 5 如图,体积为V 的大球内有 4 个小球,每个小球的球面过大球球心且与大球球面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4个小球的球心是以大球球心为中心的正方形的 4
个顶点. 1V 为小球相交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体积, 2V 为大球内、
小球外的图中黑色部分的体积,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
(A) 1
2
V
V ? (B) 2
2
V
V ? (C) 1 2V V? (D) 1 2V V?
解 由于选择支出现 1V 、 2V 、
1
2
V ,因此,只要比较 1V 、 2V 与
1
2
V 的大小.直接计算 1V
是麻烦的,可以先估计其大致范围.
设大球半径为 r ,则小球半径为
1
2
r ,那么
34
3
V r?? ,内部 4 个小球的体积之和为
344 ( )
3 2
r
??
1
2
V? ,而 1V 只是 4个球相交的部分,因此 1
1
2
V V? , 2
1
2
V V? ,所以 1 2V V? ,
选(D).
这其实是合情推理,有一点计算,还有一点估算.
例 6设 1 2 3 4, , ,A A A A 是平面上给定的 4个不同的点,则使 1 2 3 4 0MA MA MA MA? ? ? ?
成立的点M 的个数为 ( )
(A) 0 (B) 1 (C) 2 (D) 4
可以先考虑 3 点的情况: 1 2 3 0MA MA MA? ? ? ,这时M 是 1 2 3A A A? 的重心,只有 1
个,由此可知M 是四边形 1 2 3 4A A A A 的重心,因而选 B.
解答复杂问题直接解答有困难,从特殊化入手是常用方法,即华罗庚先生说的“退到不
6
失本质”的地方,直到突破口再完成解答.当然,本题也可以设出各点坐标来解.
例7 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7 ,它在过一个顶点的3个侧面上的投影长分别为 6 、
m 和 n ,则m n? 的最大值为_______。
解 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 , ,a b c, 2 2 6a b? ? ,
2 2 2a c m? ? , 2 2 2b c n? ? 。因要求m n? 的最大值,且m 和
n 是对称的,可令m n? ,则a b? ,由 2 2 6a b? ? 得 2 3a ? ,又 2 2 2 7a b c? ? ? ,所以 1c ? ,
从而 2m n? ? ,m n? 的最大值为 4。
本题之所以能令m n? ,是基于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1859-1906)的对称原理:
对称性原理是凌驾于物理规律之上的自然界的一条基本原理,它是宇宙间超越物理各个领域
的普遍法则.它在数学领域的应用之一就是极值问题的对称性原理:“如果一个函数(代数式)
中的若干变量具有对称性,则这个函数(代数式)的极值往往在这些变量都相等时取得.至
于它是极大值或极小值,或由问题本身决定,或靠理论作出判断.”
具有对称性问题,特殊化思想往往会使解答变得简单,在客观题中更是解题“秘笈”。
例 8 已知以 4T ? 为周期的函数
21 , ( 1,1]
( )
1 2 , (1,3]
m x x
f x
x x
? ? ? ??
? ?
? ? ???
,其中 0m ? 。若方程
3 ( )f x x? 恰有 5个实数解,则m 的取值范围为( )w.w.w.k.s.5.
(A)
15 8
( , )
3 3
(B)
15
( , 7)
3
(C)
4 8
( , )
3 3
(D)
4
( , 7)
3

解 因为当 ( 1,1]x? ? 时,将函数化为方程
2
2
2
1( 0)
y
x y
m
? ? ? ,其图象是 x 轴上方的半
一个半椭圆;当 (1,3]x? 时,
1(1 2),
3 (2 3).
x x
y
x x
? ? ??
? ?
? ? ??
其图象是折线段,由于周期是 4,作出
它们的图象(如图)。由图易知直线
3
x
y ? 与第二个椭圆
2
2
2
( 4) 1( 0)
y
x y
m
? ? ? ? 相交,而
与第三个半椭圆
2
2
2
( 8) 1( 0)
y
x y
m
? ? ? ? 无公共点时,方程恰有 5个实数解,

4
3
m ? 时,从图象很难发现在区间 (3,4)
直线与半椭圆的交点情况,同样当
8
3
m ? 时,也
难以从图象发现在区间 (7,8) 直线与半椭圆的交
点情况,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形缺数数时难入
微”,所以还是把直线方程与代入椭圆方程联立,
消去一个变量,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利用判别式来解:

3
x
y ? 代入
2
2
2
( 4) 1( 0)
y
x y
m
? ? ? ? 得 2 2 2 2(9 1) 72 135 0,m x m x m? ? ? ?

29 ( 0)t m t? ? ,则 2( 1) 8 15 0t x tx t? ? ? ? 。
n
m
c
b
a
D C
BA
A1 B1
C1D1
4
3
8
3
y=
x
3
1
O
y
x987654321
7
由 0 15t? ? ?得 ,解得
15
3
m ? 。
同样由
3
x
y ? 与第二个椭圆
2
2
2
( 8) 1( 0)
y
x y
m
? ? ? ? 由 0? ? 可计算得 7m ? 。
综上知
15
( , 7)
3
m? ,选(B)。
希望以上方法对解答压轴题能起到抛砖的作用,相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
的努力,切实提高解答压轴题的能力.
最后,以一副对联结束本文
宏观藐视 理解题意 有了想法写出来
微观重视 实时转化 细节落实回基础
横批:相信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