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二 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四)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历史发展趋势24.举例说明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发明,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B)注:人类历史演进按生产工具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生产工具: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认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1.列表比例历史上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 主要发明成果及影响 史实描述及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 ①纺织工具: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 ②动力机器:英国机械师瓦特改良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标志,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交通工具:美国人富尔顿制造出以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成为欧洲与美国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此后人们开始大规模建设铁路 ④工厂和工厂制度的建立。 ①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②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电能的开发和利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完成了磁铁产生电的实施。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可实际使用的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此后,以电力作能源的新发明大量涌现,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电灯。(电灯、电力铁路、电影放映机等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生活。) ②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1885年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电讯的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人莫尔斯首次试拍有线电报成功,为近代电讯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19世纪晚期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 ④20世纪初美国人亨利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由流水线生产成为一种趋势。 ①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人类迈入了电气时代。②19世纪后期,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工业发展的势头,超过了英国③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石油的开采和提炼,石油、电力、煤炭成为三大能源。同时带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极大改善人们生活,为现代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与困扰:环境污染、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贫富分化等第三次工业革命 信息技术: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核心) 空间技术: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的等,(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这些探索不仅发展的空间科学技术学技术也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影响③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连接成一个整体,不仅接待的拓展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空间,还对射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①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发了各个领域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第四次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 科技发展的启示:(明确道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知识可以改变,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做法)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类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拓展题:⑴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或推动英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政治条件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新体制,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促进科技进步。经济条件②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较早通过海外的殖民掠夺,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资本,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③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④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⑵以美国为例整合发展历史 ①1775-83年独立战争 ②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共和制政体③1862-65美国内战 ④19世纪后期,美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来居上,率先实现了电气化。以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全球化为例,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理解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B)⑴例表比较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主要史实 影响 路径或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丝绸之路 汉朝时沟通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即意大利)(亚欧)玄奘西行 唐朝时玄奘西行去天竺研习佛学,他根据西行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长安出发,去天竺(今印度) (中印交流)鉴真东渡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将佛教和医药建筑等技术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中日交流马可.波罗来华 元代时,马可.波罗来华,他的朋友据此笔录而成《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中欧(意大利)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从江苏刘家港出发,东南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中非交流)东学西渐 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中国文化热 伏尔泰的工作室挂孔子像西学东渐 明朝后,西方人来到中国,将西方文明传入中国 传教士利马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⑵新航路开辟目的与条件 主要人物及航海活动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主观目的:欧洲人希望从东北直接获得黄金和香料的产品,传播基督教 客观因素,能制造适合远洋的大船,丰富的航海知识和技术;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地圆学说盛行等主观因素:迫切需要黄金白银的贵金属,〈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广为流传;王室的支持;东西方传统商路控制;教会鼓励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7年葡萄牙达伽马到达印度,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79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517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世界开始有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走向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③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与传播(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花生甘薯传入欧亚;牛羊马、橄榄葡萄等欧洲传入美洲) ①对亚非拉国家殖民扩张掠夺财富资源; ②屠杀当地居民 ③贩卖奴隶⑶经济全球化:①原因:A.(历史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B.20世纪90年代加速的原因:科技发展、冷战的结束、跨国公司的推动②影响:(A.从经济全球化角度谈意义):经济全球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X做法”顺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等。(B.经济全球化带来新问题与新挑战):世界经济发展失衡、治理困境等问题更加突出;“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上升。(C.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认识):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大潮,其发展大势不可逆转。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应对,趋利避害。③世界贸易组织(即WTO)成立:1995年成立性质: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担当着制定世界市场规则的角度;职能: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中国入世的意义: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促进与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和经济发展。练习测试:(100分)(一)选择题(40分)1.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事件分别是( )【来源:21cnj*y.co*m】A.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 B.工业革命、启蒙运动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运动 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2.亨利·福特至今仍被美国公众奉为“最伟大的企业家”,1913年,他的一项创举成为20 世纪大规模生产的基础。这项创举是指( )A.工厂中采用蒸汽动力 B.建立工厂和工厂制度C.成功研制第一辆汽车 D.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3.交通工具伴随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汽车时代开始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4. 18世纪80年代后,英国工业品产量增长迅速,积累了大量资金,工业革命持续加速。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加速”的动力是( ) A.畜力、水力 B.改良蒸汽机 C.石油 D.电力5.1492年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历时37天,1838年人们乘船从欧洲到美洲仅需19天。这一巨大变化得益于( )A.工业革命 瓦特 富尔顿 B.第二次工业革命 格拉姆 卡尔·本茨C.工业革命 瓦特 史蒂芬孙 D.第二次工业革命 格拉姆 莱特兄弟6.下列为近代电讯事业发展打下了基础的科技发明是( ) A.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B.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C.莫尔斯首次试拍有线电报成功 D.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7.科技使“天涯若比邻”。下列发挥此类作用的科技成果中,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 )A.蒸汽机车的发明 B.内燃机的广泛应用C.电报和电话的发明 D.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8. 下面是某同学根据14~19世纪上半期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所做的有关西方近代化历程示意图。图片①②③分别代指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 B.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新航路开辟C.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D.文艺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9.“全部近代历史上,没有别的事件比它更惊人地影响了普通人的生活,或对人类的进步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或造成了更剧烈的苦难和不满。”这里的“它”是指( ) A.文艺复兴 B.启蒙运动 C.工业革命 D.百日维新 10.“ ▲ (代指人名)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是史学家郭沫若对某一历史人物的点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指( ) A.东渡的鉴真 B.通西域的张骞 C.西行的玄奘 D.来华的马可·波罗11.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12.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下列各组关联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疆域的扩大 ②丝绸之路的开辟——汉唐盛世的出现③清朝的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落伍 ④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的崛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汉朝,你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见到郑和下西洋的船队 B.进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C.广大人民穿着用棉布织的衣服 D.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14.“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张骞通西域 ②新航路开辟③雅克萨之战 ④鸦片战争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5.今日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海外贸易 B.获取商业利润 C.寻找新大陆 D.宏扬国威16.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关于两者影响共同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加强了与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 B.都促成了新的民族的形成C.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D.都带来了战争与掠夺 17.下列事例体现“东学西渐”现象的是( )传教士利马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C.伏尔泰的工作室挂孔子像 D.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18.历史学家吴于廑认为,近代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以 1500 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下列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依据的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法国大革命19.“英国的面积仅有24万平方千米,但是在世界近代史上,它却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这里“领头羊”作用主要表现在( )A.最先掀起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B.最早开辟新航路和进行殖民扩张C.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颁布宪法 D.开启君主立宪制和工业文明时代20.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新航线开辟始于葡萄牙。一个发现了“人”,一个发现了“世界”。它们共同推动了( )A.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 B.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C.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D.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二)非选择题(60分)21.(11分)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00年英国煤产量只有260万吨,1795年就超过1000万吨,1854年则达到6000万吨;1740年英国的铁产量只有1735吨,1791年则达到125079吨,1861年增长到380万吨。⑴指出这一时期英国煤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原因。(3分)材料二:18世纪90年代,美国北方工业迅速发展。19世纪60年代,全美在资本投资方面,有一美元投入到制造业,就有七美元投入到农业方面;全国劳动力有一半以上从事农业生产。到1900年,全美国民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产值由1860年的33%增至58%,60%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 ——摘编自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⑵概括1860年到1900年美国生产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多种原因。(4分)材料三: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发射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基础技术的国家。2008年9月,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中国向着建设空间站的目标稳步迈进。⑶材料揭示了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有什么重大意义?(4分)22.(13分)阅读马戛尔尼使华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马戛尔尼使华航行路线示意图和旅途见闻 (1793年7月1日,正值夏季。我们从六横岛上岸。岸边小平原上种着水稻,耕作得很精细。附近村庄的房子用木头建造,房顶上用稻草搭盖着,房子四周种的是竹子。——摘编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⑴写出图中D处所临的大洋和所在的大洲。(2分)材料一中“我们”看到的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A、B、C中的哪一处?理由是什么?(3分)材料二:英使团进呈的礼物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连珠枪、榴弹炮、钢铁制品等,代表着欧洲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却被清政府视为“奇巧”之物,不受重视。——改编自《英使谒见乾隆纪实》⑵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公元1500年以来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6分)⑶中英这段交往历史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有何启示?(2分)23.(12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图10图11)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改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1)图11中的路线①②分别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它们的相同点。(4分)(2)为了开辟和保障图10的路线,西汉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3)根据材料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请以丝绸之路为例,结合材料分析中外交流带来的影响。(5分) ((第 篇))24.(12分)从史料中汲取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一: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图①18世纪初欧洲漫画 图②19世纪末日本漫画 图③2009年美国《时代》封面史料二:昔同治(1862—1874)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人名)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引自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1)请你列举1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以印证图①创作者所表达的中国印象的合理性。(2分)(2)图②作者心目中的中国印象与图①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材料二中的德相毕士麻克早在同治初年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请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观点,并结合近代中国有关史实予以说明。(6分)(3)图③的作者用“中国时刻”表达着对当今中国崛起的肯定和赞叹。在这一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作为炎黄子孙的你,应当如何从这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觉承担起历史责任?(4分)23.(12分)从古到今,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从未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在亚非许多国家留下了遗迹。郑和使团教给当地人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教他们治病,向他们传授农田施肥的技术。徐光启向利玛窦学习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克拉维乌斯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注释本的前六卷。——摘编自吕文利《丝路记忆》(1)郑和、徐光启在中外文明交流上的主要贡献有什么不同?(2分)材料二:政府成立后系统而全面的移植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终于促使列强于1894年同意第一次修改不平等条约,1895年,跻身世界第三造船大国行列。但从小学起以“忠君(天皇)爱国”思想教育学生,将以前各种封建的、军国主义的形式内容进一步强化和系统化。——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并依据材料对此事件进行简要评价。(4分)材料三: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3)结合20世纪中国的相关史实阐述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由。(6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参考答案:??????????????????????????????????????????????????????????????????????????????????????????????????????????????????????????????????????????????选择题:1-5:BDCBA 6-10:CDACA 11-15:ADBCD 16-20:CCBDD(二)非选择题:21.(11分)(1)工业革命提高了煤铁的开采能力;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革命,对煤铁的需求量增加。(3分)(2)变化:制造业比重上升,非农人口比重上升。(2分)原因: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4分)空间技术。(1分)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不仅发展了空间科学技术,也带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分)22.(13分)(1)大西洋 南美洲(2分) B处 因为7月该地正值夏季,说明该地处于北半球,故可排除C;种植水稻、用稻草搭盖房顶等信息,说明该地更可能是A、B中地处南方的B。(3分)(2)科学革命产生近代科学,迎来技术发明的高潮;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加速科技进步;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新体制,促进科技进步。(6分)(3)开放包容,交流互鉴。(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23.⑴①鉴真东渡②玄奘西行;(2分)相同点:都传播了佛教;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路途遥远,历程艰辛。(任意答两点2分)⑵开辟:西汉政府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1分);保障:先后设置酒泉、张掖等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占领河西走廊,构筑军事防御设施;在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开辟一点1分,保障任意答两点2分)⑶汉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即可,1分)。丝绸之路的开通沟通了亚欧两大洲,使西方文明如音乐舞蹈等传入东方,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2分)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传播到世界,促进了中西方经济交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两个角度,一个角度2分,没有结合材料分析各扣1分)⑴本题为开放性设问,学生答案只要列举18世纪前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即可得2分。示例: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2分)⑵德相毕士麻克认为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中国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制度。(2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只注重西方器物的学习,没有触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最终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4分)⑶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有开放的心态;要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立足实践,从小事做起,做一个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4分,任答两点即可。学生答案若表述有异,只要意思相似可同样给分,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也可酌情给分)25.(12分)(1)郑和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亚非各国,徐光启学习并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2)明治维新。促进日本经济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面貌,使日本走上工业化道路,获得了与西方列强平等的地位,但保留了封建残余。(3)答案示例: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政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向俄国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80年代,我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4分)可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