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学案专题二十:说明文阅读第4讲(精讲精练、专题突破)第一学时:分析标题作用 品味说明语言真题纵览 [2019·青山区二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0分) 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 ,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它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 ②蓝莓英文名是Blueberry,意为蓝色浆果,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栽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 ③蓝莓的花朵与果子一样颇显精致,就像一串小小的灯笼。在这些花朵的内部有含糖量很高的花蜜,这正是众多蜜蜂、熊蜂所爱好的食物。虽然蓝莓花没有特殊的强烈气味,但是仅凭花蜜就可以吸引大批的传粉者。这些“食客”在聚餐的同时为蓝莓完成了授粉工作。蓝莓蜂蜜的甜度极高,即使稀释数倍仍能甜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何蜜蜂愿意辛勤工作。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作强身健体的药 物,《本草纲目》中记载与蓝莓形似且功效相同的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史料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对于新大陆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 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⑤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而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⑥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 简单。⑦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800~1200小时;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待上300~800小时。 ⑧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 ⑨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它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4.0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 1. (2分)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答案] ①点明本文说明对象——蓝莓;②采用否定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蓝莓,“不是‘莓’”运用否定的句式,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 (2分)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列数字,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越橘属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由“400多位”可知,运用了列数字。作用是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越橘属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特点。3.(2分)第⑦段中加点词“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答案]不能。“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说明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一般情况下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 “冻”上800~1200小时,去掉后句意变为“一定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800~1200小时”,与事实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不能去掉。该词是……的意思,在文中表示……,如果去掉,与原文意思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按此思路,将“通常”结合原文阐述即可。(4分)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答案]首先介绍了蓝莓植株、果实和花朵的基本特点,其次介绍了蓝莓的采食和种植历史,再次说明蓝莓的采摘方法,最后说明了蓝莓的种植要求。[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思路。第①~③段概括了蓝莓植株、果实和花朵的基本特点,第④段介绍了蓝莓的采食和种植历史,第⑤段介绍了蓝莓的采摘方法,第⑥~⑨段介绍了种植蓝莓的要求,据此梳理即可,注意用上“首先”“其次”“再 次”“最后”等衔接词。技 法 精 讲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 5年未考)【教材典例】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何作用? (八下《时间的脚印》)[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作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常见题型】(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3)请分析标题的具体含义并写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答题思路】1.解答说明文的标题含义和作用时,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别致;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引用新鲜话题,激发阅读兴趣。注意:答题时,切记不要盲目罗列上述内容,要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2.拟写说明文题目。(1)细读说明文内容,文章是围绕事物或事理进行阐发的,所以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作为标题。(2)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的关键点,运用修辞或含情感的词与说明对象相融合,以此作为标题。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教材典例】1.结合下列句子中及加点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八上《中国石拱桥》“积累拓展”节选(准确严密性)](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2)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分析](1)“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有记载的”指出后面判断的依据,更增强了准确性。(2)“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节选(生动形象性)]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分析]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将道理寓于现象之中。【常见题型】(1)文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加点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3)某两个词能否调换,为什么?(4)文中加点词具体指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5)文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严密型“三步”或“四步”走:(1)理解词语含义类题型“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判断它在句子中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的作用。第二步“代入”:把解释代入原句分析效果。第三步“总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2)去掉或者替换类题型“四步走”:第一步“表态”:能不能删掉或者替换。第二步“解释”: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判断它在句子中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的作用。第三步“比较”:代入原句,比较删去(替换)这个词和没删掉(没替换)的区别。第四步“总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2.生动形象型“三步”走:第一步“修辞”:判断句(段)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第二步“公式”:使用修辞作用的公式,重点落笔在说明对象的特点上。第三步“总结”:使说明的道理更加活泼生动(风趣幽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答题模板】1.模板一:(准确严密型“三步”)“××”词是……意思,在文中限制……,“××”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2.模板二:(准确严密型“四步”)不能。“××”词是……意思,在文中限制……。“删掉”(替换)后意思就变成了……,显得不准确;用“××”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3.模板三:(生动形象型“三步”)××句(段)运用了××修辞,……写出了××的……特点,使说明的道理更加活泼生动(风趣幽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学案专题二十:说明文阅读第4讲(精讲精练、专题突破)第二学时:分析标题作用 品味说明语言强化 训 练一、[2019·淮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8分)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至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须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叫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 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体显得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 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此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字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1.(4分)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2.(4分)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5分)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4.(5分)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二、[2019·常州] 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14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润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绒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②其枝。夭③之沃沃④,乐子之无知。”“苌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猗傩:ē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润泽。1.(2分)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2.(2分)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3.(4分)根据第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4.(4分)联系第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5.(2分)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两段运用了摹状貌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猕猴桃名称的变化和外形等特征,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B.奇异果(Kiwi fruit)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C.我国野生的猕猴桃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是因为品种单一和习性特殊,加上繁殖的复杂,人工栽培的难度很大。D.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条理清晰。专题突破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一榫一卯总关情黄秀芳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1.(4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介绍了其什么功效?2.(3分)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3.(3分)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3分)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5.(4分)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1)(2分)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2)(2分)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关键技术揭秘 星河灿烂,深空浩渺,“嫦娥”一词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常工作,并发回了清晰的互拍图像,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稳住绕月飞行速度 在漫长的奔月旅行中,嫦娥四号要经过多次加速变换飞行轨道后,才能最终抵达月球,由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一路保驾护航,平稳地完成了嫦娥四号的速度变化控制,保障落月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此次嫦娥四号飞行任务中,该组合主要承担三大使命,即在地球和月球转移变轨控制、环月轨道保持控制和动力下降三大阶段测量嫦娥四号飞行的加速度,从而控制嫦娥四号的速度变化,以实现精确的变轨控制和平稳、准确的着陆控制。 ? 在历经奔月旅程和绕月飞行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开启全球首秀。由航天科工三院研制的γ关机敏感器肩负的任务就是让嫦娥四号在最后的旅途中准时“刹车”,精准落月。 要让探测器踏上月球,必须实现月背“软着陆”。随着落月过程的开始,置于嫦娥四号底部的γ关机敏感器便实时测量嫦娥四号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当γ关机敏感器探测到距月球表面数米高度时,便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发动机。这个关机指令的发出,是实现“嫦娥落月”的关键动作,这一瞬间,决定着“落月”任务的成败。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发动机关闭后,就会停止给嫦娥四号提供推力,嫦娥四号就会在月球引力作用下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落,最终翩然降落在月球表面。精准分离月球车 落月之后,嫦娥四号着陆器就要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离,这样,月球车才能按自主轨道顺利滑向月球表面,进行月球表面巡视工作。分离时,车体连接解锁机构就要开始发挥作用,而航天科工研制的连接解锁机构能否在既定时间按时解锁,是此次任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决定着玉兔二号能不能顺利踏上月球表面。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连接解锁机构就像飞船的臂膀,毫秒不差、收放自如地将各个舱段按需拆合,保障飞船安全进入轨道运行、返回地球、到达预定着陆点和安全着陆等各关键阶段。而在此次嫦娥四号任务中,连接解锁机构再次稳定发挥,让玉兔二号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精准分离,踏上月球开展科研任务。 ? 与着陆器分离后,如何让玉兔二号灵活地“走起来”,顺利完成避障、越障、爬坡等动作,也是本次任务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航天科工为其定制了两种电动机,一种是用于车轮驱动和转向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月球车行动自如;另一种是用于机械臂分系统关节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机械臂灵活有力。 目前,玉兔二号已经开展了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随着嫦娥四号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玉兔二号将继续开展月面巡视探测研究,而这些电动机将让其保持敏捷的身手。 除了这几项关键技术,在嫦娥四号任务期间,航天科工还为所提供的零部件都建立了全寿命、可追溯、可跟踪的电子档案,确保各参试产品安全可靠,为“嫦娥”飞得又稳又美、“玉兔”灵活敏捷提供保障。(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月13日)1.(2分)整体感知,根据说明内容,仿照选文已有小标题为文段第二、第四部分加上小标题。2.(2分)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生动,把抽象的科学原理说得十分形象,富有文学性。B.在介绍“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时主要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该组合的三大使命。C.实现“嫦娥落月”的关键动作是当γ关机敏感器探测到距月球表面数米高度时,发出关机指令。D.为确保各参试产品安全可靠,航天科工还为所提供的零部件建立了全寿命、可追溯、可跟踪的电子档案。3.(4分)选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举一例加以分析。4.(3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需要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精神。链接材料“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纪实 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过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点火!”(选自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五、[2019·湘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6分)单细胞生物“科学家”柳 静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菌,一种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然后在地形上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展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朝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们便能自由自在地通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生物“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⑤首先是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了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⑥其次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控,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这些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损伤。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1.(2分)文章为什么称黏菌为单细胞“科学家”,请从文中找出依据。2.(2分)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3.(2分)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专题20分析标题作用 品味说明语言强化训练答案一、1 【答案】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思路】①关注文章总结性的段落;②关注每一段总结性的句子;③小序号答题;④看分答題。2【答案】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思路】(1)不能(2)解词+解句+意味着…… /并非 ……(3)如果删去的句义(不能体现/强调/表达……)与事实不符,(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答案】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直观的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4 【答案】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形象地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猕猴桃的奇异之旅”由“奇异之旅”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一词语也形象地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2.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庭院中栽植观赏。[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即可。由“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可概括出答案。3.在新西兰猕猴桃被命名为“奇异果”,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随后猕猴桃在多国得到商业种植,特别是百年的猕猴桃重新回到中国,并培育出商业新品种。[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能力。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从第⑤⑥段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4.①因为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②发源地在中国的猕猴桃,现在重新在中国大量种植,并且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稳定,研发力量强劲有力,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这就像客居他乡的人重新回到家。[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重点短语的理解。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所用的拟人修辞,来分析解答。①句说水果“回到了老家”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联系猕猴桃的发源地是中国,可知“回到了老家”就是指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②句“终于回家”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重点分析“终于”一词,即猕猴桃经过一番波折再次回到发源地中国。据此联系文章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5.D [解析] 文章第一部分说明了猕猴桃的发源地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说明了猕猴桃漂洋过海后到了新西兰的栽植成功,第三部分说明了终于回到了中国,中国猕猴桃的种植面积、稳定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很显然是逻辑顺序。专题突破三、1.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构件(或榫卯构件)。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平衡功效和耗能功效。[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通读全文,可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榫卯构件;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讲到了榫卯的连接、平衡和耗能功效。第⑤提到“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细读第⑤⑥段,关注其中具有总结和概括性的语句“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从中摘取关键词作答即可。2.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第④段统领第⑤⑥段,和第⑤⑥段间存在逻辑关系,因而位置不能调换。[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说明顺序的分析能力。细读第④⑤⑥段,明确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思考三者在内容上的关系。第④段对榫卯“连接性”进行介绍。第⑤段开头说“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接着,第⑤⑥段具体介绍“生发的另两种功效”,由此可以确定第④段与第⑤⑥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回答时,要先明确表态——不能调换,后阐明理由。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由榫卯所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结构作用”。文中介绍了榫卯的结构及其效果,下文引申出对中国人内在品行的影响,处在两者中间位置的第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4.一榫一卯都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将说明对象与“情”联系在一起。由文段开头部分可知,作者对古建筑有深厚的兴趣与感情,所以“情”可以指作者对榫卯的感情;由最后一段可知,榫卯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所以“情”可以代表由榫卯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平衡与融合之美。5.(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生动性的理解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明确“依然高高耸立”的是“山西木塔”,明确其“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在于榫卯有巨大的耗能作用。然后研究加点词,“功臣”本用于赞扬人的功绩,在句中用于形容榫卯结构的重要性,是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生动形象。(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迄今为止”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属于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上的限定。然后,理解句意“可见的最早的实物”这一说法是“到目前为止”,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发现更早的实物。这就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四、1.助力落月优美姿态 赋予月球车敏捷身手[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文本内容,再注意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根据已有的标题进行仿写。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γ关机敏感器技术在“落月”过程中的应用,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玉兔二号如何运动,提炼关键词,仿照已有的标题结构概括即可。2.B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下定义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而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两种说明方法容易混淆。本题中并没有说明“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的本质特征,而是说明它的特点,所以B选项错误。3.“要让探测器踏上月球,必须实现月背‘软着陆’”中“必须”表强调,说明实现月背“软着陆”是探测器踏上月球的前提条件。[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针对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准确性出题,一般要找一些起限制作用或表示估计、猜测、强调的词语,探究词语在说明过程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分析。4.如文中“在漫长的奔月旅行中,嫦娥四号要经过多次加速变换飞行轨道后,才能最终抵达月球”,说明探索精神需要具有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启示或预见的能力;链接材料中提到“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说明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解析] 解答链接材料探究题要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基于文本的原则。探究不能凭空想象,天马行空,而是要对原文吃深吃透,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回答好问题的前提。②基于链接材料的原则。命题者在拟制探究题时,多是把文本内容与文本外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的,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找到链接材料与原文的相关点、共同点等。③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的原则。回答探究题不能就事论事,还要在自己原有知识的背景下去思考。五、1.示例:因为黏菌作为单细胞生物,却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强大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并且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从相关段落的首句中提取关键词(第③段:“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第⑤段:“风险评估能力”;第⑥段:“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第⑦段:“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然后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2.示例:不能删。“几乎”意为“差不多、接近”,表明黏菌形成的网络与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相似程度很高,但并不是完全一样,如果删除了,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体现在严密和生动两个方面。“严密性”一般体现在一些表示程度、频率、范围等的限制词上,如本题中的“几乎”一词,解答时先明确加点词的意思,然后比较有加点词和将加点词删掉之后两者表达的意思的差别,由此证明其所体现出来的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注意解答时不要忘记先回答应该删掉还是不应该删掉,再具体阐述原因。3.示例:作比较。将黏菌的资讯处理方式与人脑和电脑作比较,突出了黏菌处理资讯方式的独特。[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可以判断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可以知道通过作比较,突出了黏菌处理资讯方式的独特。据此回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1张PPT)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初中语文课件 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九:说 明 文 阅 读 第4讲 第一学时 分析标题作用 品味说明语言 [2019·青山区二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10分)蓝莓不是“莓” ①虽说名字里面有个“莓”字 ,但是蓝莓跟草莓可没有半点瓜葛。实际上,蓝莓跟美丽的杜鹃花是同出一门的表兄弟。如果把草莓、蓝莓和杜鹃花的花朵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分清它们的亲疏关系了。并且,从蓝莓植株的个头(小灌木)来看,它也显然跟长着草质茎蔓的草莓不是一家子。 ②蓝莓英文名是Blueberry,意为蓝色浆果,是杜鹃花科越橘属的成员。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整个家族有400多位兄弟,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都有它们的身影。而得到“蓝莓”这个通用名,就是因为它们果实的蓝色“外衣”。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蓝莓果实都是蓝色,比如广泛栽培的兔眼蓝莓就泛着红色。 ③蓝莓的花朵与果子一样颇显精致,就像一串小小的灯笼。在这些花朵的内部有含糖量很高的花蜜,这正是众多蜜蜂、熊蜂所爱好的食物。虽然蓝莓花没有特殊的强烈气味,但是仅凭花蜜就可以吸引大批的传粉者。这些“食客”在聚餐的同时为蓝莓完成了授粉工作。蓝莓蜂蜜的甜度极高,即使稀释数倍仍能甜入人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何蜜蜂愿意辛勤工作。真题纵览 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采食蓝莓。据考证,在1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食用野生蓝莓的记录,一些种类(如乌饭树)的枝叶还被用作强身健体的药 物,《本草纲目》中记载与蓝莓形似且功效相同的苍山越橘具有“顺气、消饱胀、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功效。而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和美洲史料中,也有很多关于蓝莓的记载。在农作物歉收的年份里,蓝莓是重要的救荒食品。到了1600年,大批来到美洲的欧洲拓荒者,开始大量采摘包括蓝莓在内的各种小浆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蓝莓对于新大陆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拓荒者在野生矮丛蓝莓集中分布的地方,将它们从森林中疏离开来,划分成便于修剪和采摘的地块。不过即使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这些野生蓝莓(矮丛蓝莓)一般每两年才提供一次丰硕的果实。直到19世纪,人们还都是依靠野生种植来收获蓝莓果实,而没有人工种植。 ⑤成熟的蓝莓果会由最初的绿色变成蓝色(当然,也有变成红色的种类,如红豆越橘),果实外面还包裹着一层霜状物。采摘蓝莓还要讲究手法,如果是生拉硬扯,果柄处出现破损,就会使蓝莓果快速变质。而轻轻地捏住蓝莓果向顺时针方向一旋,一颗完美的蓝莓果就被摘下来了。 真题纵览⑥采摘如此简单,您是不是也想种点蓝莓了呢?不过,种蓝莓可没有那么 简单。⑦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温度的问题。如果在一年的生长期内,没有足够的低温处理过程,蓝莓就无法开花。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通常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800~1200小时;而来自南方的兔眼蓝莓,也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待上300~800小时。⑧不仅如此,跟其他杜鹃花科的植物一样,蓝莓的根系和真菌联手才能在土壤中收获水分和营养。如此一来,这些根系就成了既怕旱又怕涝的娇气物。⑨不光是水分和有机质,蓝莓对于土壤的酸碱度也有很高的要求,它一定要在pH值低于5.5且高于4.0的酸性土壤里才能茁壮成长,pH值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这种习性可能是因为野生蓝莓多生长在森林边缘,已经习惯了由枯枝落叶形成的酸性土。真题纵览1. (2分)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答案] ①点明本文说明对象——蓝莓;②采用否定句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本文标题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蓝莓,“不是‘莓’”运用否定的句式,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真题纵览2. (2分)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列数字,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越橘属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越橘属是一个大家庭”“兄弟”可知,运用了打比方;由“400多位”可知,运用了列数字。作用是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越橘属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特点。真题纵览3.(2分)第⑦段中加点词“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答案]不能。“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表限制,说明那些多分布于中高纬度或者低纬度的高山地区的北高丛蓝莓,一般情况下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 “冻”上800~1200小时,去掉后句意变为“一定需要在低于7.2℃的环境中‘冻’上800~1200小时”,与事实不符。“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这类题的答题思路一般为:不能去掉。该词是……的意思,在文中表示……,如果去掉,与原文意思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按此思路,将“通常”结合原文阐述即可。真题纵览4. (4分)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答案]首先介绍了蓝莓植株、果实和花朵的基本特点,其次介绍了蓝莓的采食和种植历史,再次说明蓝莓的采摘方法,最后说明了蓝莓的种植要求。[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思路。第①~③段概括了蓝莓植株、果实和花朵的基本特点,第④段介绍了蓝莓的采食和种植历史,第⑤段介绍了蓝莓的采摘方法,第⑥~⑨段介绍了种植蓝莓的要求,据此梳理即可,注意用上“首先”“其次”“再 次”“最后”等衔接词。真题纵览【教材典例】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何作用? (八下《时间的脚印》)[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标题的作用。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作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能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技法精讲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 5年未考)【常见题型】(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2)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3)请分析标题的具体含义并写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请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技法精讲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 5年未考)1.解答说明文的标题含义和作用时,一般可从内容与表达效果两方面着手。(1)内容上:交代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或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表达效果上主要有三种情况:运用比喻、拟人,或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别致;运用问句(设问或疑问),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引用新鲜话题,激发阅读兴趣。注意:答题时,切记不要盲目罗列上述内容,要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答题思路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 5年未考)2.拟写说明文题目。(1)细读说明文内容,文章是围绕事物或事理进行阐发的,所以可以直接以说明对象作为标题。(2)可根据题干中的提示或要求,以及文中的关键句,选用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事理的关键点,运用修辞或含情感的词与说明对象相融合,以此作为标题。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答题思路考点七 分析标题作用( 5年未考)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教材典例2.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节选(生动形象性)]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分析]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将道理寓于现象之中。教材典例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1)文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加点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3)某两个词能否调换,为什么?(4)文中加点词具体指什么/具体含义是什么?(5)文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常见题型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1.准确严密型“三步”或“四步”走:(1)理解词语含义类题型“三步走”:第一步“解释”: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判断它在句子中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的作用。第二步“代入”:把解释代入原句分析效果。第三步“总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步骤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2)去掉或者替换类题型“四步走”:第一步“表态”:能不能删掉或者替换。第二步“解释”: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判断它在句子中对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进行限制的作用。第三步“比较”:代入原句,比较删去(替换)这个词和没删掉(没替换)的区别。第四步“总结”: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步骤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2.生动形象型“三步”走:第一步“修辞”:判断句(段)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对偶等修辞。第二步“公式”:使用修辞作用的公式,重点落笔在说明对象的特点上。第三步“总结”:使说明的道理更加活泼生动(风趣幽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答题步骤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1.模板一:(准确严密型“三步”)“××”词是……意思,在文中限制……,“××”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2.模板二:(准确严密型“四步”)不能。“××”词是……意思,在文中限制……。“删掉”(替换)后意思就变成了……,显得不准确;用“××”词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模板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3.模板三:(生动形象型“三步”)××句(段)运用了××修辞,……写出了××的……特点,使说明的道理更加活泼生动(风趣幽默),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答题模版考点八 品味说明语言( 5年2考)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九:说 明 文 阅 读 第4讲 第二学时 分析标题作用 品味说明语言 强化训练 一、[2019·淮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8分) 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 马菁菁 ①题跋是写在书籍、字画等前后的文字的总称。写在前面即右侧的文字称“题”,写在后面即左侧的文字称“跋”。这是由卷轴的形式特点决定,符合中国古代从右到左、从上至下的观赏习惯的,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鉴于字画中的题跋更常见、更典型,因此以字画为例解说题跋更合适些。 ②魏晋南北朝是题跋的萌芽期。那时,绘画是一种职业,画师无须读书认字,主要任务就是在寺庙里画壁画,或者去宫廷画皇帝、妃子的肖像,当然不会在画上署名。只有极少数的王公贵族才会在作品上留下“签名”,顾恺之就是目前所知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 ③宋代是题跋的发展期。皇帝艺术家宋徽宗功不可没,他用瘦金体独创了一种签名——天下一人。这四个字叫作花押款,就好像是自己对自己的画进行认证。上行下效,于是更多的画家开始在画上签名,起初他们不敢堂而皇之地“签名”,只能偷偷地把名字写在树干上、山峰上。所以,如果一幅画上有画家自己的签名,那通常是宋代以后的作品。④元代是题跋的兴盛期。到了元代,倪瓒那一批画家就彻底不顾忌“签名”。他们的文人画,讲究“诗书入画”,有诗有序,作品才算完整,于是题跋成了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中除了签名,一般还要交代创作的时间、地点、人物,或者写首诗配合画面,生怕后人感受不到画家的情绪。这样一来,对画家的要求就高了,不仅要会写诗,还要书法好,最重要的是会搭配,整强化训练 体显得美观。画画的人变了,画作自然也就不同了,就好比文艺青年喜欢往各种“无聊”的地方增加难度,并且乐此不疲。⑤除了书画家给自己的作品写题跋,更多的收藏家、鉴赏家也为作品写题跋。比如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隋朝画家展子虔的画作“游春图”,本来没有名字,被宋徽宗收藏后,大笔一挥,在右侧写了“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此后就叫这个名字了。后世的收藏家、鉴赏家们,不断将自己的品评与鉴赏附于作品之后。这一代代流传下来的题跋,宛若绵延千年的艺术“点赞”,构成了一幅画完整的价值,使字画具有了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 ⑥题跋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像破案一样提供这幅画的创作线索,这幅画怎么来的,我的看法是什么……后一个写题跋的人也是根据前一个人提供的线索对这幅画作出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千万不能略过题跋。比如《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足以拍一部穿越古今三生三世的电视连续剧了。金人张著的题跋让后人破解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之谜,但还有一个谜没有破解。张著在题跋中说宋徽宗也为《清明上河图》写过题跋,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画卷中却没有,而且画卷的长度也比明代李东阳题跋中所记录的少了近两米,这消失的部分去了哪儿呢?《清明上河图》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⑦题跋是不是比原画更有看头?总之,题跋就是一幅画存在的证据,是一幅画背后的故事,字里行间,骨肉丰满。所以,请好好对待一幅画的题跋吧! (选自《山山水水聊聊画画》,有删改)强化训练1.(4分)请简要概括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题跋”。 ※2.(4分)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 3.(5分)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 ※4.(5分)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强化训练 1 【答案】定义、发展历史、艺术价值、重要作用【思路】①关注文章总结性的段落;②关注每一段总结性的句子;③小序号答题;④看分答題。2【答案】不能,目前所知是据目前资料显示的意思。原句表示据目前历史资料显示,顾恺之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留下签名的人,但并不表明他一定就是第一位在画作上签名的人,如果删去,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原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思路】(1)不能(2)解词+解句+意味着…… /并非 ……(3)如果删去的句义(不能体现/强调/表达……)与事实不符,(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答案】举例子,举了《清明上河图》题跋揭示作者部分缺失的例子,具体直观的说明了题跋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创作线索。进一步说明了题跋是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下文提出要好好对待题跋做铺垫,增加文章趣味性。 4 【答案】好。交代说明对象是题跋,体现出题跋的历史悠久,绵延不绝.表达了作者对题跋的赞美;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强化训练 二、[2019·常州] 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14分)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润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绒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②其枝。夭③之沃沃④,乐子之无知。”“苌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强化训练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强化训练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猗傩:ē 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润泽。1.(2分)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2分)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 3.(4分)根据第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4.(4分)联系第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 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强化训练 二、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形象地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猕猴桃的奇异之旅”由“奇异之旅”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一词语也形象地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2.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庭院中栽植观赏。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即可。由“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可概括出答案。3.在新西兰猕猴桃被命名为“奇异果”,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随后猕猴桃在多国得到商业种植,特别是百年的猕猴桃重新回到中国,并培育出商业新品种。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文说明内容的能力。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从第⑤⑥段找到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概括作答即可。强化训练4.①因为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 ②发源地在中国的猕猴桃,现在重新在中国大量种植,并且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稳定,研发力量强劲有力,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这就像客居他乡的人重新回到家。[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重点短语的理解。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所用的拟人修辞,来分析解答。①句说水果“回到了老家”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联系猕猴桃的发源地是中国,可知“回到了老家”就是指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 ②句“终于回家”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重点分析“终于”一词,即猕猴桃经过一番波折再次回到发源地中国。据此联系文章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专题突破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分)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专题突破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专题突破1.(4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介绍了其什么功效? 2.(3分)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3.(3分)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3分)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 5.(4分)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2分)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2分)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专题突破 三、 1.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构件(或榫卯构件)。介绍了榫卯的连接功用、平衡功效和耗能功效。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通读全文,可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榫卯构件;文章第④⑤⑥段分别讲到了榫卯的连接、平衡和耗能功效。第⑤提到“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细读第⑤⑥段,关注其中具有总结和概括性的语句“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从中摘取关键词作答即可。 2.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第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第④段统领第⑤⑥段,和第⑤⑥段间存在逻辑关系,因而位置不能调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说明顺序的分析能力。细读第④⑤⑥段,明确其各自的主要内容,思考三者在内容上的关系。第④段对榫卯“连接性”进行介绍。第⑤段开头说“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接着,第⑤⑥段具体介绍“生发的另两种功效”,由此可以确定第④段与第⑤⑥段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回答时,要先明确表态——不能调换,后阐明理由。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段承接了上文对榫卯技术方面的介绍,引出了下文对由榫卯所衍生出的文化的介绍。[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段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题要求回答“结构作用”。文中介绍了榫卯的结构及其效果,下文引申出对中国人内在品行的影响,处在两者中间位置的第⑦段,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专题突破 4.一榫一卯都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将说明对象与“情”联系在一起。由文段开头部分可知,作者对古建筑有深厚的兴趣与感情,所以“情”可以指作者对榫卯的感情;由最后一段可知,榫卯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所以“情”可以代表由榫卯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平衡与融合之美。 5.(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生动性的理解能力。首先从文中找到这句话,明确“依然高高耸立”的是“山西木塔”,明确其“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在于榫卯有巨大的耗能作用。然后研究加点词,“功臣”本用于赞扬人的功绩,在句中用于形容榫卯结构的重要性,是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生动形象。 (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分析能力。首先,明确“迄今为止”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属于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上的限定。然后,理解句意“可见的最早的实物”这一说法是“到目前为止”,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发现更早的实物。这就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专题突破 四、阅读下文,完成1~4题。(11分) 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关键技术揭秘 星河灿烂,深空浩渺,“嫦娥”一词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探月的向往。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月球车正常工作,并发回了清晰的互拍图像,这是人类发射的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稳住绕月飞行速度 在漫长的奔月旅行中,嫦娥四号要经过多次加速变换飞行轨道后,才能最终抵达月球,由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一路保驾护航,平稳地完成了嫦娥四号的速度变化控制,保障落月任务的圆满完成。 在此次嫦娥四号飞行任务中,该组合主要承担三大使命,即在地球和月球转移变轨控制、环月轨道保持控制和动力下降三大阶段测量嫦娥四号飞行的加速度,从而控制嫦娥四号的速度变化,以实现精确的变轨控制和平稳、准确的着陆控制。专题突破 在历经奔月旅程和绕月飞行后,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开启全球首秀。由航天科工三院研制的γ关机敏感器肩负的任务就是让嫦娥四号在最后的旅途中准时“刹车”,精准落月。 要让探测器踏上月球,必须实现月背“软着陆”。随着落月过程的开始,置于嫦娥四号底部的γ关机敏感器便实时测量嫦娥四号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当γ关机敏感器探测到距月球表面数米高度时,便发出关机指令,关闭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发动机。这个关机指令的发出,是实现“嫦娥落月”的关键动作,这一瞬间,决定着“落月”任务的成败。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发动机关闭后,就会停止给嫦娥四号提供推力,嫦娥四号就会在月球引力作用下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落,最终翩然降落在月球表面。专题突破 精准分离月球车 落月之后,嫦娥四号着陆器就要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分离,这样,月球车才能按自主轨道顺利滑向月球表面,进行月球表面巡视工作。分离时,车体连接解锁机构就要开始发挥作用,而航天科工研制的连接解锁机构能否在既定时间按时解锁,是此次任务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决定着玉兔二号能不能顺利踏上月球表面。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连接解锁机构就像飞船的臂膀,毫秒不差、收放自如地将各个舱段按需拆合,保障飞船安全进入轨道运行、返回地球、到达预定着陆点和安全着陆等各关键阶段。而在此次嫦娥四号任务中,连接解锁机构再次稳定发挥,让玉兔二号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精准分离,踏上月球开展科研任务。专题突破 与着陆器分离后,如何让玉兔二号灵活地“走起来”,顺利完成避障、越障、爬坡等动作,也是本次任务的一个关键环节。为此,航天科工为其定制了两种电动机,一种是用于车轮驱动和转向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月球车行动自如;另一种是用于机械臂分系统关节驱动的电动机,可以让机械臂灵活有力。 目前,玉兔二号已经开展了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随着嫦娥四号任务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玉兔二号将继续开展月面巡视探测研究,而这些电动机将让其保持敏捷的身手。 除了这几项关键技术,在嫦娥四号任务期间,航天科工还为所提供的零部件都建立了全寿命、可追溯、可跟踪的电子档案,确保各参试产品安全可靠,为“嫦娥”飞得又稳又美、“玉兔”灵活敏捷提供保障。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1月13日)专题突破1.(2分)整体感知,根据说明内容,仿照选文已有小标题为文段第二、第四部分加上小标题。 2.(2分)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语言生动,把抽象的科学原理说得十分形象,富有文学性。 B.在介绍“航天科工研制生产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时主要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该组合的三大使命。 C.实现“嫦娥落月”的关键动作是当γ关机敏感器探测到距月球表面数米高度时,发出关机指令。 D.为确保各参试产品安全可靠,航天科工还为所提供的零部件建立了全寿命、可追溯、可跟踪的电子档案。专题突破3.(4分)选文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举一例加以分析。 4.(3分)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项科学技术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科学需要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结合本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谈谈怎样才能具有这样的精神。 链接材料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纪实 两种方案在副指挥长的脑海里飞快转着。但他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而且,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显然,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于是,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他的目光与几位老总的目光经过短暂的对视后,他一拍大腿,果断地发出了命令:“点火!” ( 选自李鸣生《飞向太空港》)专题突破四、 1.助力落月优美姿态 赋予月球车敏捷身手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文本内容,再注意中心句或关键句。然后根据已有的标题进行仿写。文章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是γ关机敏感器技术在“落月”过程中的应用,文章第四部分主要内容是玉兔二号如何运动,提炼关键词,仿照已有的标题结构概括即可。 2.B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下定义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而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两种说明方法容易混淆。本题中并没有说明“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的本质特征,而是说明它的特点,所以B选项错误。专题突破 3.“要让探测器踏上月球,必须实现月背‘软着陆’”中“必须”表强调,说明实现月背“软着陆”是探测器踏上月球的前提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针对说明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准确性出题,一般要找一些起限制作用或表示估计、猜测、强调的词语,探究词语在说明过程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如文中“在漫长的奔月旅行中,嫦娥四号要经过多次加速变换飞行轨道后,才能最终抵达月球”,说明探索精神需要具有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启示或预见的能力;链接材料中提到“凭着一种科学的推断,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凭着一种超人的智慧和胆略”,说明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解析] 解答链接材料探究题要把握好三个原则:①基于文本的原则。探究不能凭空想象,天马行空,而是要对原文吃深吃透,准确把握文章主旨,这是回答好问题的前提。②基于链接材料的原则。命题者在拟制探究题时,多是把文本内容与文本外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探究的,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找到链接材料与原文的相关点、共同点等。③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与生活体验的原则。回答探究题不能就事论事,还要在自己原有知识的背景下去思考。专题突破 五、[2019·湘潭]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6分)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柳 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菌,一种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 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然后在地形上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展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朝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们便能自由自在地通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 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生物“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专题突破⑤首先是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了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⑥其次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控,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这些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损伤。 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专题突破1.(2分)文章为什么称黏菌为单细胞“科学家”,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2分)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 3.(2分)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专题突破 五、 1.示例:因为黏菌作为单细胞生物,却具有强大的设计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强大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并且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从相关段落的首句中提取关键词(第③段:“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第⑤段:“风险评估能力”;第⑥段:“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第⑦段:“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然后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 2.示例:不能删。“几乎”意为“差不多、接近”,表明黏菌形成的网络与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相似程度很高,但并不是完全一样,如果删除了,就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的语言体现在严密和生动两个方面。“严密性”一般体现在一些表示程度、频率、范围等的限制词上,如本题中的“几乎”一词,解答时先明确加点词的意思,然后比较有加点词和将加点词删掉之后两者表达的意思的差别,由此证明其所体现出来的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注意解答时不要忘记先回答应该删掉还是不应该删掉,再具体阐述原因。 专题突破3.示例:作比较。将黏菌的资讯处理方式与人脑和电脑作比较,突出了黏菌处理资讯方式的独特。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由“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可以判断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由“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可以知道通过作比较,突出了黏菌处理资讯方式的独特。据此回答即可。 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精品中考一轮复习专题20说明文阅读第四讲.doc.pptx 精品中考一轮复习学案专题20说明文阅读第四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