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步练习课件(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八上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步练习课件(4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1
2
3
C
A
C
4
C
5
6
7
A
D
B
8
A
1
2
3
D
C
B
4
A
5
6
A
9
C
B
7
见习题
10
B
11
见习题
C
C
A
C
B
A
D
A
9.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下图这幅漫画反映的不平等条约
(  )
A.是在上海签订的
B.发生在虎门销烟期间
C.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B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等将自夷船缴到烟土二万余箱在粤销毁, ……将烟土切碎抛入石池,泡以盐卤,烂以石灰,统俟戳化成渣,于退潮时送出大海。远近民人观看者,无不肃然懔畏。
——摘自《林则徐选集》
材料二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A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条约中的地点A是哪里。概括与此条约有关的战争的主要影响。
香港岛。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其探究的主题。
鸦片战争。
1.【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剑桥中国晚清史》记载,19世纪的最初十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结算大约盈余2600万元。1828—1836年,却从中国流出了3800万元。使中国国际收支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茶叶贸易
B.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自然经济遭到完全破坏
【点拨】根据题干中信息“19世纪的最初十年”,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前,在中英两国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中国国际收支出现逆转。故B符合题意。中外茶叶贸易属于正当贸易,在正当贸易中,中国是处于出超地位的,故排除A。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所以C不是使中国国际收支
逆转的原因,故排除C。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遭到破坏,而不是“完全”。故排除D。
【答案】B

2.[2019·河北唐山路北区三模]“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向虎门海滩涌去。前往海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材料表明此事件(  )
A.成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B.促使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C.限制了中英贸易的正常发展
D.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经过英国洋馆,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 ……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D符合题意;A、B、C三项在题干中没有反映。
【答案】D
3.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中英关系 B.倾销工业品
C.获取巨额利润 D.倾销鸦片
【点拨】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获取巨额利润,满足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打开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材料,所以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故选C。
【答案】C
4.[2019·河北石家庄新华区模拟]晚清文献中有这样的记
载:“粒子粗糙,大小不一……硝不提炙,磺不拣净,轻率制造,率难致远透坚。”说明当时由于工艺设备落后,清军火药无法提纯硝和硫,只靠石碾等工艺,造成研磨不细。这说明当时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落后 B.政治腐败
C.军备废弛 D.闭关锁国
【点拨】根据题干信息“由于工艺设备落后,清军火药无法提纯硝和硫,只靠石碾等工艺,造成研磨不细”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武器装备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科技落后。
【答案】A
5.“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它没有欧美国际协定中通常有的仔细审议。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该材料(  )
A.指出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C.解释了鸦片战争名称的由来
D.反映了中国外交条约制度的确立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分析可知,此材料和《南京条约》有关,体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故选A。
【答案】A
6.下图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变化示意图(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占领了中国市场
D.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图表内容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分析图表中数据可知,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1842年以前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门,便利了英国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比《南京条约》签订前高,B正确。A“持续增长”不符合数据信息,C不符合题干时间“1838—1852年”,D本身叙述错误。故选B。
【答案】B
7.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在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其现代化的机器工业迎来了一个爆炸式的发展期。随之而来的是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英国现有的殖民地体系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家们的胃口,因而他们把贪婪的目光望向了遥远的东方。
材料二 英国方面派遣到中国沿海的舰只和兵力包括“十六艘军舰:麦尔威厘号,装炮74门;威里士厘号,装炮74
门;伯兰汉号,装炮74门……四艘武装轮船:皇后号、马达加斯加号、进取号……一艘运兵船:响尾蛇号。二十七艘运输船。陆军:共四千名。海陆军兵力总计七千人”。反观清朝方面,清朝当时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冷兵器无外乎刀枪棍棒,热兵器也就是当时人称的“土枪土炮”,虽然火药和管制火器都是中国发明的,但由于中国并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东西上,所以在战争时,中国的兵力不占优势。
材料三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认为:“虽其中不无波折,而大局均尚恭顺,非竟不可范围者。”其中丝毫没有对即将到来的战争的预感。而纵观整个战争时期,道光帝战和不定,缺乏战略眼光,不具备指挥官应有的素质。尽管道光皇帝错误地指挥了战争,但他并没有参加战争。真正身处战争中的那些将领们,多安逸于当时奢靡腐朽的生活,驻守京城的军官每日无所事事,遛鸟饮酒逛青楼。提不动刀,张不开弓,军备废弛,纪律松散。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把贪婪的目光望向了遥远的东方”从而引发的战争。
鸦片战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试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提示:需答对4个)
中国在兵力上与英国有很大差距,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清政府对战争毫无准备;最高统治者战和不定,缺乏战略眼光和必要素质;中国军官腐败;英国实力强大,船坚炮利。(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1
2
3
C
B
B
4
A
5
6
7
B
D
B
8
见习题
1
2
3
B
B
B
4
C
5
见习题
B
C
B
4.下图反映的史实(  )
A.给中国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B.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
C.加速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扩张
D.暴露了侵略者反人类、反社会的种族灭绝政策
A
5.下面是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年代尺,其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B
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12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12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1)材料中西方列强决心发动的“新的侵略战争”被称为什么战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在这场“新的侵略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哪些特权?英法联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又是什么?
《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火烧圆明园。
(3)这场“新的侵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1852年,一位英国驻广州的商务代办说:“虽然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但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数量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为改变这一“奇怪的结局”,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点拨】依据“1852年”“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数量竟不及荷兰的一半”可知,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英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并不顺利,英国人认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过少所致,于是英国强烈要求清政府增加通商口岸,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便伙同法国故意制造事端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
B
3.【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图片能对此进行佐证的是(  )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址
C. 侵略者坐在清朝 D. 日军在旅顺的暴行

【答案】B
皇帝的宝座上
4.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下不属于这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  )
A.巨额赔款,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
C.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D.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点拨】A、B、D均为三个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不符合题意;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是《南京条约》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答案】C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包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在上海订立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1)根据材料归纳“一连串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答出3点)
沙俄占领中国北方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东南沿海至内地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获得内河航运权;鸦片贸易合法化;掠买华工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点即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连串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答出3点)
这些条约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清王朝的腐朽性进一步暴露。(3点即可)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太平天国运动
新知巩固·逐点练透
新题精题·培优提能
1
2
3
A
C
D
4
D
5
6
7
D
见习题
C
1
2
3
D
B
B
4
C
5
6
D
C
7
见习题
D
A
C
D
C
D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
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1)材料反映了什么人在土地问题上的什么要求?
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分土地的 要求。


(2)这些规定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这些规定体现了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3)为什么这些规定和思想行不通?
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
1.[2019·河北张家口桥东区模拟]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清政府准备派人查禁鸦片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处于内忧外患下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所以清政府将大部分兵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把少数兵力放在对外作战上。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皇上帝所有。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制定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将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点拨】题干中“土地所有权归皇上帝所有”说明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这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说明农民没有对剩余产品的支配权,这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要求,故D正确;该制度规定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收归国家,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制度仍然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但是时
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该制度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违背,故B错误;该制度具有空想性,在实践中难以施行,故C错误。
【答案】D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文献,这两部文献都(  )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点拨】这两部文献都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B正确;A、C、D都只体现了其中一部文献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4.美国学者本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 ……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该学者认为(  )

A.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D.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点拨】依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
大”,排除A、D。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是“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重点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故正确答案是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推翻清政府,故B错误。
【答案】C
5.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制作了下图。此图不能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
建的双重性质
B.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
国运动
C.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点拨】观察图片可知,这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但从图中不能看出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出太平天国(  )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点拨】“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强调太平天国的理论指导不科学,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答案】C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宣称杨秀清是天父,萧朝贵是天兄,洪秀全是天父次子,并以此质疑西方宗教思想。尤其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向西方传教士们宣扬洪秀全是上帝的次子,应当是世界之主,全世界人民必须服从并跟随他,太平天国领导人对基督教教义的这些曲解,引起了许多外国人的不满,而由此衍生的外交思想实际上和清廷的“天朝上国”理念
并无本质区别,外国人从宗教层面对太平天国示好的行动就此宣告结束。
材料二 太平天国利用圣库制度征收的钱财大都进了各级官员的私人腰包,许多官员还利用其他各种机会聚敛财富;太平天国领导人极力模仿清朝统治者的排场,大兴土木、广建宫殿;天京事变以后,洪秀全热衷于建立一个洪家天下,推行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与之相伴的是卖官鬻爵的现象。
材料三 更主要的错误是太平天国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使外国侵略者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如果做到这一点将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击主要敌人清王朝,避免两线作战,由于没有做到这一点,太平天国陷入两面受敌的处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
天京陷落。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指导思想不够科学;政治腐败,任人唯亲;外交策略 失误。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巩固强化复习
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
项目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同点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侵略方式 先寻找借口,后不宣而战
性质 侵略战争
不同点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不同点 侵略者 英国 主凶:英法联军;帮凶:俄、美两国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侵略区域 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不同点 割地和开放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前后共开放十一处通商口岸
破坏主权 领土、贸易、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丧失内河航运权等
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
5
6
7
C
见习题
见习题
C
1
2
3
B
A
B
河北考题·综合演练
1.[2019·河北模拟]诗人朱琦在《关将军挽歌》中提到:“……粤关守吏走相告,防海夜遣关将军。将军料敌有胆略,楼橹万艘屯虎门。虎门粤咽喉,险要无比伦。峭壁束两峡,下临不测渊。……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可见该诗反映的主要史实是(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火烧圆明园 D.收复新疆
【点拨】根据诗句“虎门粤咽喉,险要无比伦”“可怜裹尸无马革,巨炮一震成烟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中英军进攻虎门炮台的史实。“关将军”指的是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曾协助林则徐抗英。在鸦片战争中,关天培在虎门壮烈殉国。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点拨】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21—1850年”期间发生的战争是鸦片战争,故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南京条约》割让的香港岛。与A、C、D三地被割让有关的战争均发生在1850年以后,排除。
【答案】B
【点拨】题干材料中“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表明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革新才是中华民族的致命伤,说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没有真正唤醒腐朽的清王朝,A正确。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
【点拨】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因而题干中该学者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C符合题意。
【答案】C
5.下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根据内容判断其单元主题应是(  )
A.近代化的探索
B.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
不知道军事失败的原因,不力图改革。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针对商品滞销的原因,英国采取的对策。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事件间的联系。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7.探究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到1905年的66年间,中国人民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战争的硝烟之中。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强国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几十年间,这些国家对中国不断加强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在中国的种种特权。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造成近代中国屡遭侵略的根本性因素。
社会制度落后。
材料二 咸同年间(1851—1874),传统的中央集权格局受到挑战。中央与地方之间、省份与省份之间的部门利益矛盾变得明朗起来,不再遮遮掩掩。尤其是中央税与地方税的分野,格外引人注目。面对战火纷扰及战后凋敝的困难,中央或是通过权力频频强行指派、摊征,或是通过哀求希图地方各省顾全大局,设法救济中央;但另一方面,中央对于地方的各种实际困难又往往充耳不闻、敷衍了事。与此同时,各
省督抚也纷纷奏疏,要求朝廷体贴民情、推行减赋,但私下里又拼命加征厘金,截留财源,以图自便。
材料三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4),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2)依据材料二,归纳咸同年间(1851—1874)中国政府最重要病症。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3点即可)
病症:传统的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原因:遭受西方列强侵略;遭到农民起义(或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响;中央政府综合实力的下降。(其中3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