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设计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全面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方法
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明朝科举制改革带来的弊端;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教学重点、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都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及传统的黑板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引用康熙、毛泽东、商传等人对朱元璋的评价:
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康熙帝
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毛泽东
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 ——商传
提问:为什么他们都对朱元璋有非常高的评价?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得出答案: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强化了皇权,为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激发学生对朱元璋所作所为的兴趣
新课讲授:
一、建立明朝
二、强化皇权
(本课的重点及难点)
三、经济发展
1.出示反映元朝末年政治、社会状况的材料: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提问:这些材料反映了元末怎样的政治、社会状况?产生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2.利用元末农民起义的示意图,讲解元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及朱元璋建立明朝、灭亡元朝的情况。
3.出示《明朝疆域图(1433年)》
过渡: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与之前历代王朝的建立者一样,接下来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来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出示材料:“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皇明祖训》
“行中书省,凡十‘一’……掌国庶务(各种事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提问:根据材料,分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元朝的统治在地方上又存在什么问题?朱元璋会怎么做?
2.出示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皇明祖训》
提问:据材料并结合书本知识分析归纳,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是如何全面改革官制的?
3.通过绘制明朝改制前后的中央官制示意图和地方行政示意图,要求学生思考书本上的“问题思考”提出的问题: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从六部、五府、三司的数字上去思考。
4.出示材料: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5.要求学生阅读书本上“材料研读”部分的材料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6.出示《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
7.讲述一个小故事:朱元璋与大臣宋濂之间的对话故事。突出锦衣卫的职能。
补充东厂、西厂建立的相关知识。
8.要求学生阅读书本相关内容并结合之前所学的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找出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
9.补充“八股文”名称的由来、明朝考生作弊夹带资料的图片资料,及两段材料:一、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10.与学生合作完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简表,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小结。
(表格附后)
过渡:国家建立了,皇权也得到了巩固,这就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情况。
提示学生按照之前讲过的套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方面归纳明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并补充相关图片资料和史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逐一展示:
1.农业:从南美洲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出示相关农作物的图片资料。
2.手工业:棉纺织业向北推进;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并出示相关图片。
3.商业:(1)商业城市:南京和北京;(2)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补充史料: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今安徽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五杂组》卷四《地部二》。另补充相关图片资料。
阅读材料及书本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元末的政治社会状况: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导致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简单了解明朝建立、元朝灭亡的概况,从书本上找到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基本信息。
学生观察地图,说出明朝疆域的大致范围。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朝臣权力过大,同时元朝地方上行省权力过重。为此,朱元璋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管制。
阅读材料及书本相关内容,思考问题,概括得出朱元璋在中央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废丞相、撤中书、升六部、设五府。地方上则是:废行省、设三司、封诸子。
通过观察对比改制前后的官制示意图,理解朱元璋全面改革官制的特点和影响: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学生阅读材料及书本上的“相关史事”,知道罢免宰相后,朱元璋曾设置四辅官,后来明成祖时组建了内阁。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知道朱元璋立下后代子孙不得设立丞相的组训,为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观察《明朝中央集权》示意图,知道明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学生根据故事和书本相关内容,经过教师的引导概括出朱元璋设锦衣卫的目的,锦衣卫的职能、特点及作用。
找到明朝科举制度的变化主要在于考试内容的变化和行文格式的变化。(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 “五经”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行文格式:文体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观察书本上《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及补充的资料,分组讨论八股取士的危害,最终归纳出:禁锢思想,扼杀人才,维护皇权,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与老师合作完成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简表。初步认识强化皇权带来的弊端。
学生自主学习本部分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找出明朝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让学生通过材料和书本内容,分析得出元朝灭亡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掌握朝代建立的三要素
通过读图、识图,获得所需的历史信息,强化主权意识。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归纳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归纳出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全面改革官制所采取的措施。
利用直观明了的示意图化解难点。
让学生知道朱元璋及之后的帝皇共同采取措施来加强了明朝的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
有助于学生对明朝强化皇权措施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初步了解强化皇权带来的某些弊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对比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阅读材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到八股取士带来的严重危害。
通过绘制表格,完成对本部分知识的小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补充的图片和史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本课小结
绘制本课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三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示意图附后)
跟着老师一起绘制结构示意图,理解三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
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理解之间的联系。
附一:朱元璋强化皇权简表
附二:本课结构示意图
五、板书设计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建立明朝
1.时间:1368年
2.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都城:应天府(今南京)
二、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1)中央:废丞相,撤中书,升六部,设五府;
(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封诸子
2.设立锦衣卫
3.改革科举制度——八股取士
三、经济发展
1.农业:从南美洲引进新品种
2.手工业:
(1)纺织业:棉花种植业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的中心
(2)制瓷业: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3.商业:
(1)两大商业城市:南京和北京
(2)两大商帮:晋商和徽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时练相关作业。
2.复习14课内容,预习15课。
3.归纳丞相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