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测试卷07.1.15[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6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测试卷07.1.15[上学期]

资源简介

2006学年八年级上册测试卷答案
一、史海拾贝
1-5、DACBA 6-10、BCDCD 11-15、BADBD 16-20、ABACB
二、史实例证
21、(1)水稻、粟、大豆等(任意2个)
(2)秦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制度、郡县制(任意一个)
隋朝: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任意1个)
元朝:行省制度
(3)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以及其他领先的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任意4个)
22、(1)开始于唐朝后期 完成于南宋 原因有:
(2)秦始皇(或嬴政)、隋文帝(或杨坚)、忽必烈(或元世祖)
(3)张骞出使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三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孝文帝汉化政策(孝文帝改革)、宋元时期农牧文化的融合等等(任意三点)
三、读图学史
23、(1)西汉;亚洲;欧洲
(2)D
(3)罗马
(4)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4、(1)图A是河姆渡先民居住的房屋,该遗址位于浙江余姚。
图B是半坡先民居住的房屋,该遗址位于陕西西安。
(2)答题要点:主要是因为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气候条件不同。黄河流域相对比较干燥,适合于建造地穴式房屋;而长江流域比较潮湿,河姆渡人例用上下两屋的建筑结构,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或圈养牲畜等。其次,两处居民房屋的建筑习俗也不相同。
四、谈古论今
25、(1)传说时代、史前时代、部落联盟时代、新石器时代均可。
(2)有其可信成分;这是一个传说,传说是建立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之上的。因为文字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仓颉作为一个劳动人民,可能在当时的文字的收集、整理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3)我国已知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有利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
26、(1)孟子
(2)A
(3)贞观之治
(4)围绕减轻农民负担、关心人民群众、创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006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测试卷
一、史海拾贝(本大题共 20 小题 , 每小题 2 分 , 共计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人类起源谜问题上,向上帝造人说发起挑战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爱因斯坦 C、笛卡尔 D、达尔文
2、下列原始居民位于浙江境内的是…………………………………………………………( )
A、河姆渡人 B、山顶洞人 C、元谋人 D、半坡人
3、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法老在役使大批奴隶建造金字塔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5、被称为西方文化之根的是……………………………………………………………………( )
A、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B、爱琴文明 C、雅典和斯巴达克文明 D、埃及文明
6、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
A、东非 B、西亚 C、南亚 D、北非
7、下列有关磨制石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B、打制石器尽管比磨制石器落后,但打制石器比磨制石器更耐用
C、磨制石器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D、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8、 “种姓制度”是下列哪个国家的社会等级制度………………………………………( )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9、中世纪前期,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
A、佛教 B、哲学思想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唐朝长安街场景布置计划,你会指出下列哪一项计划不可行?…………………………………………………………………………( )
A、街上客商往来不绝 B、很多时尚女人穿男装、戎装
C、街上有专门经营少数民族食品的店铺 D、人们用纸币交易
11、战国时期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中,效果最显著的是……………………………………(   )
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燕国
12、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 )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赵孟頫
13、你觉得以下选项中最有资格当选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使者的是…………………………( )
A、埃及人 B、希腊人 C、中国人 D、阿拉伯人
14、下列有关《史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西汉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史学巨著 B、被鲁迅称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景帝约三千年的史实 D、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5、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是………………………………………………………(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会使用骨针 ④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从2世纪到8世纪中叶,曾经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①罗马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唐朝帝国 ④查理曼帝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你能排出下列人物的先后顺序吗?……………………………………………………( )
①诸葛亮 ②魏征 ③老子 ④关汉卿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18、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 )
A、 B、 C、 D、
19、下列事物出现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木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印章 ④泥活字印刷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0、小明喜欢看电视剧《汉武大帝》,他想知道以下关于汉武帝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
①他平定了“七国之乱” ②他派张骞通西域
③他正式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④他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出现“光武中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史实例证
21、在漫长的古代文明进程中,中华民族在制度、农业、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创造了卓越的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的题目:
(1)“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请列举两项最早产自中国的农作物。(2分)
(2)制度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有力保障。请列举我国在秦朝、隋朝和元朝时创立的新制度各一项。(3分)
(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层出不穷,请列举四项当时领先世界的重大科技文化成果。(4分)
22、灿烂文明的创造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需要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民族融合、国家统一一直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经济中心由北往南的转移过程。该中心从何时开始转移,于何时完成?并列举促成转移的原因(至少写三条)。(5分)
(2)请列举三位中国古代史上,结束长期分裂实现大一统朝代的开国皇帝。(3分)
(3)请列举三件体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史实。(3分)
三、读图学史
23、读丝绸之路示意图,回答问题:(书本99页4—55图)
(1)丝绸之路开辟于 (朝代),它是古代连接 洲和 洲的陆上要道。(4分)
(2)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地名,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关系的是( )(2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D、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3)图中“大秦”指古代的 (国家)。(2分)
(4)这条商路具有什么样的作用?(2分)
24、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A和图B分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哪里?(4分)
(2)、请你分析,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4分)
四、谈古论今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题目。
据《通鉴外传》记载: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
有关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就纵说纷纭,最为流行的传说是黄帝命手下的仓颉造字。相传,仓颉智慧超群,长着四只眼睛,两只用来仰视天上群星运行之势,两只用来俯察地上的龟文鸟迹之象。他从自然造化中受到启示,创造了文字。
(1)、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我国的什么时期?(2分)
(2)、你认为“仓颉造字”一说可信吗?为什么?(4分)
(3)、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出现于什么时期?其历史地位如何?(4分)
26、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二:秦末,统治者征发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人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后来,便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短命而亡了。
材料三:唐太宗把君主和人民比作舟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而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1)材料一中的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2分)
(2)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你认为哪个封建王朝和秦朝情况最为相似?( )(2分)
A、隋朝 B、西汉 C、南宋 D、元朝
(3)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太平盛世?(2分)
(4)以史可以为鉴,你觉得以上材料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4分)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检测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史实例证
2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
22、(1)
(2)
(3)
三、读图学史
2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
24、(1)
(2)
四、谈古学今
25、(1)
(2)
(3)
26、(1) (2)
(3)
(4)


图B
图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