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霍 拉 舞 曲——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五课《快乐的舞蹈》一、教学目标:(一)通过聆听,感受舞曲风格以及音乐传递的欢乐气氛。(二)通过“模唱主题、模划旋律线和画图、动作模仿和跳舞蹈”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3) 初步了解“颤音”和“顿音”的不同,能与同学合作跳一跳简单的霍拉舞。二、教学内容分析霍拉是流行于罗马尼亚和摩尔达维亚地方的一种民间歌舞体裁,又称多伊那,产生于牧民地区。通常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多为悠长的歌调,犹如牧人的悲歌;第二部分为活泼的轮舞,常用2/4拍子,多用装饰音和颤音。乐曲为降E大调,2/4拍,具有轮舞体裁特征,曲式结构ABA1,一开始便以明快活泼的伴奏引出小提琴以断弓技法奏出的顿音主题,如同鸟鸣般的颤音和飞瀑般奔流的快速的顿音,形成了欢腾的乡村舞会场面,充满了炽烈的欢乐气氛。全曲犹如一首无穷动,主题素材不断展开,使乐曲逐渐形成高潮,最后再现主题,突然结束。本课时在本单元的中部,在知识与技能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围绕单元主题“快乐的舞蹈”展开学习,兼顾了“音乐视野的开拓”和“音乐能力的发展”两方面。对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美感,唤起对音乐的喜爱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教学重点感受舞曲风格以及音乐传递的欢乐气氛。教学难点在参与音乐活动中体验乐曲节奏和旋律特点。四、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喜欢听音乐,已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基础和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善于用语言、动作或表情来表现听到的音乐,能自然、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对图画、律动较易产生兴趣。根据以上特点,我采用“模划旋律线和画图、模唱主题、动作模仿和跳舞蹈”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来激发音乐兴趣,开发音乐感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题引入1. 律动进教室,初步感受《霍拉舞曲》的节奏特点。2. 听辨旋律片段,思考: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3. 创设欣赏情境“来自罗马尼亚的邀请函”,在微课中了解罗马尼亚文化以及乐曲的相关知识。4. 师生交流,并引出课题——《霍拉舞曲》。5. 观看不同乐器演奏的《霍拉舞曲》视频,提示学生观看音乐会的注意事项(安静听,听后鼓掌)。6. 师生交流:乐曲的速度和节奏各是怎样的?(速度稍快、节奏密集)【设计意图:利用微课的讲述丰富学生对罗马尼亚文化以及舞曲相关知识的了解,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聆听积极性,使学生在饶有趣味地开场白中进入聆听的状态。】(二)分段欣赏,逐层深入1.欣赏第一乐段① 初听,随课件模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走向。② 复听,随师琴声,用la 摸唱主题。③ 再听,在故事情境中,随老师用画图的方式再次感受主题。2. 欣赏第二乐段① 初听,随乐用手指轻轻点击手心,感受2/4拍的节拍特点,当听到长音时晃手掌示意。② 师生交流:此段的速度有无变化?(渐慢后恢复原速)③ 复听,在故事情境中,随老师用画图的方式再次感受主题。④ 在故事情境中,学跳简单的霍拉舞步。3.欣赏第三乐段① 观看动态演奏视频,感受音的长短不同对比下的音乐美感,思考:此乐段与以上哪段相似?(第一乐段)② 复听,随乐曲模划第一乐段的图画,并在结尾处自编一个动作。【设计意图:通过“模唱主题、模划旋律线和画图、动作模仿和跳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聆听,并从中感受音乐要素对乐曲的重要作用。】(三) 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知识梳理,回顾乐曲的结构以及了解“顿音”和“颤音”的不同记谱方式。2.完整地聆听全曲,用“画图和跳起霍拉舞”的方式参与到听赏中来。【设计意图:整体感受霍拉舞曲的美感,在快乐的舞蹈中结束整节课。】(四)小结 音乐的天地无限广大,以后的音乐课中还有更多美妙地旋律和舞蹈等待着你,下节课再见吧!七、板书设计 霍 拉 舞 曲 【罗】迪尼库曲八、教学反思 针对《霍拉舞曲》快速地“无穷动”节奏特点,通过“模唱主题、模划旋律线和画图、动作模仿和跳舞蹈”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特性。其中,我抓住了乐曲中的“颤音”和“顿音”的一长一短,一连一断的对比入手,调动学生的动手(画图、旋律线)、动脚(男女生邀请跳舞)、动脑(听辨颤音和顿音)的多感官聆听,从而多维度地参与到聆听活动中来。我还尽可能地将音乐结合到异域文化,将《霍拉舞曲》的出处“罗马尼亚”地方风情结合到乐曲聆听中去,从而吸引学生的聆听注意力,增加低年级学生聆听的趣味性。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