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区别。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通过实验引导、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意识。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及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一、知识链接: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的、 的 物,叫做溶液。溶液由 和 两部分组成。2、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硝酸钾溶液 ,食盐水 ,澄清石灰水 , 稀硫酸 ,医用酒精 ,碘酒 , 稀盐酸 。3、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希望能够较快地溶解某些固体物质。某活动小组需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做实验。怎样使硝酸钾固体较快的溶于水中?请提出你的操作建议,并说明理由。建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自主学习:1、通常把一种物质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里的______叫做溶解性。2、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饱和溶液3、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剂中, ___________________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_______________的不饱和溶液三、合作探究: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1现象:在相同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蔗糖较______,溶解的熟石灰较______。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实验2现象:食用油不易溶解于_______,易溶解__________。结论:_______物质在_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______实验3现象:硝酸钾_____前不能_____溶解,_____后______溶解。结论:________物质在_______溶剂中的溶解性与______有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饱和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有一杯溶液,如何判别它是饱和的还是不饱和的?____________________。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 )4、浓溶液和稀溶液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较 ,溶液较 ,但已经 ;而蔗糖在水中溶解的较 ,溶液较 ,而还未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______的溶液——浓溶液;含溶质______的溶液——稀溶液。相同温度、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_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是稀溶液。相同温度、相同溶质、:饱和溶液________比不饱和溶液浓。四、成果展示:五、精讲释疑:1、判断饱和溶液时,要注意“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不能再溶解溶质及这种溶质的”四个要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从改变溶剂的量、改变溶质的量、改变温度三个方面考虑。3、相同温度、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相同溶质、: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六、成果检测:1.如图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克、40克、50克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情况如图,请你判断:( )中溶液一定饱和,( )中溶液一定不饱和;( )中和( )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B.饱和溶液是指很浓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比较稀的溶液;C.饱和溶液不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会变成饱和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往20g水中放入一些蔗糖,充分搅拌后仍有固体蔗糖剩余,这时的蔗糖溶液是饱和溶液。3、下列因素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是( )A.溶质的性质 B溶液的质量 C溶剂的性质 D 温度4、下列措施不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蒸发溶剂 B 增加溶质 C 改变温度 D 加速搅拌5、下列关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B.除增加溶质外,升高温度是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另一种有效途径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中再加入这种溶质,溶液的质量也不会增加七、巩固提升:1、能证明某KNO3溶液在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A.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B. 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KNO3晶体析出C. 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KNO3晶体析出D. 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2、将某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加入KNO3晶体 B.加水 C.降温 D.恒温蒸发水分3、下列各操作中,一定能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对该溶液进行降温 B.对该溶液进行升温C.继续向不饱和溶液中添加溶质 D.向该溶液中加入比其浓的溶液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温度不变时,KNO3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KNO3晶体B.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室温下,与固体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D.在温度升高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能继续溶解该物质5、20℃时,往50g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晶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晶体未溶解。稍加热后,晶体全部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搅拌后加热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 加热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热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6、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 B.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能析出晶体C.溶液只有达到饱和后才有可能析出晶体 D.溶液不达到饱和也能析出晶体 教学反思 1、2、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