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
1、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极其重要作用的是 ( )
A 语言 B 劳动 C 环境 D 饮食习惯
2、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孟子
3、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来源于哪一国的太阳历 ( )
A 古埃及 B 古印度 C 古罗马 D古希腊
4、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 )
A 完善举荐人才制度 B 强化中央对诸侯的控制
C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D 惩治地方豪侠
5、下列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组合中,不正确的是 ( )
A 秦始皇------“尊王攘夷” 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李世民-------“贞观之治” D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6、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
A 大秦 B 西域 C 安息 D 新疆
7、科举制度开始于
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
8、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 )
A 《汉书》 B 《史记》 C 《资治通鉴》 D 《三国志》
9、世界上最早的农村村落出现在 ( )
A 东亚地区 B 南亚地区 C 北非地区 D西亚地区
10、下列诗句包含的地名,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关系的是 (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C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D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11、右图示灌溉工具是 ( )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曲辕犁
12、这灌溉工具最早创制于 ( )
A 战国 B 西汉 C 三国 D 唐朝
1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诗反映了我国下列哪一个传统节日的景象 ( )
A 中秋节 B 春节 C 元宵节 D端午节
14、右图所反映的是哪种宗教的建筑风格? ( )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
15、下列关于该宗教的描述,正确的为 ( )
A 公元前后,该宗教传入中国
B 该宗教的经典为《古兰经》
C 中世纪时,该宗教成为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D 该宗教宣扬“众生平等”
16、两宋时期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当时哪一地区农业生产的发达 ( )
A 黄河流域 B 成都平原 C 珠江流域 D 长江中下游流域
17、西周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 民主制 ③宗法制 ④ 元首制 ⑤礼乐制度
A ①③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⑤ D ②③④①②②③④
18、以下属于两河流域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是
①规定七天一星期 ② 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③ 奉阿蒙为王国的保护神 ④营建了乌尔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9、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 西汉政府设置西域督护府 B 秦朝的统一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张骞出使第一次出使西域
20、自东汉三国以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南移,至两宋时期完成。影响经济
重心南移的因素有很多,下列最恰当的选项是 ( )
①北方频繁战乱破坏经济,南方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三国前南方的经济实力吸引了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A ①②④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 知识对对碰(请大家为下列几组历史知识寻找最佳搭档,将所选答案填入答题卷相应题号内,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A、山顶洞人的项链 B、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
C、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计 D、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
E、在死者身上撒红色粉末
上述资料说明原始人已经有了:
21、审美观念是 ( )
22、灵魂观念是 ( )
23、原始音乐是 ( )
24、一定的军事战略思想 ( )
25、科学知识的萌芽 ( )
(二)请把下列格言与诸子百家配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D、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E、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6、属于孔子的言论是 ( )
27、属于孟子的言论是 ( )
28、属于孙子的言论是 ( )
29、属于墨子的言论是 ( )
30、属于老子的言论是 ( )
3、 读图题 (共10分)
31、下面是隋朝大运河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写出隋朝大运河其中两段的名称:
A、永济渠 B、( ) C、邗沟 D、 ( )
(2)写出隋朝大运河的起讫点F ( ) G ( )
(3)仔细品位有关大运河的两首诗: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开。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①两位诗人的观点有哪些不同?
②你比较赞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4、 史学评论 (共10分)
历史功过自由后人评,请你以史学家的眼光对历史人物及事件作出评价。
32、毛泽东的名词《沁园春。雪》摘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名词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帝王有哪几位?(5分)
(2) 秦皇汉武你更欣赏谁?请你予以评价。(5分)
5、 谈古论今(共18分)
阅读下列材料:有一位21世纪的学生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这里正进行最杰出人物的大选:
33、A、我是著名的治水英雄,驯服了涛涛洪水,各部落首领都向我朝贡。。。。。。B、我统一了两河流域,在位时还制订了最古老的成文法典。。。。。。。C、我普渡众生,帮助人脱离苦海,我的信徒不计其数。。。。。。这位学生听了一知半解,亲爱的同学,你能帮他吗?
(1)A是谁?他的儿子破坏了民主推选首领的禅让制,而用一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制度代之,以巩固王权,你知道那是什么制度吗? (3分)
(2)B是谁?你知道他在位时制定的法典吗/ (3分)
(3)C是谁?你能在我们周围找到反映他所创立的宗教的建筑吗? (3分)
34、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很多,读下面这首诗后请回答: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欢乐气氛?诗中提到的节日有哪些民俗活动,请举两例。 (3分)
(2)大部分中国人对传统节日比较重视,而一些年轻人对“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也很热衷,请你对此发表高见。 (4分)
6、 综合运用(共12分)
3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各民族的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生产关系落后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中,很快被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们在和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们在和汉族人民相处中,发展了经济,交流了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
请你仔细翻阅课文,同时回想你丰富的课外知识,举出不少于4件民族融合的实例。
答 题 卷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知识对对碰(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21________ (二)26________
22________ 27________
23________ 28________
24________ 29________
25________ 30________
三、读图题(共10分)
31.(1)B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F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
(3)
四、史学评论(共10分)
32.(1)
(2)
五、谈古论今(共18分)
33.(1)
(2)
(3)
34.(1)
(2)
六、综合运用(共12分)
35.
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1、 B 2、B 3、C 4、B 5、A 6、B 7、B 8、B 9、D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D 17、A 18、C 19、A 20、C
二、知识对对碰(每小题5分,共10分)
(一)21 A 22 E 23 D 24 C 25 B
(二)26 A 27 B 28 E 29 C 30 D
三、读图题(共10分)
31、(1) B 通济渠 D 江南河
(2)F 涿郡 G 余杭
(3)①胡曾认为开凿大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②我比较赞同皮日休的观点。因为大运河的开凿,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能正确阐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四、史学评论(共10分)
32、 (1)词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帝王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5分)(2)主要说明其历史功绩(喜欢谁1分,对两位皇帝评论各2分,共5分)答案对两位皇帝异同作比较,有辩论观点或创新的见解,均可酌情给分。
五、谈古论今(共18分)
33、(1)大禹 (1分) 世袭制 (2分)
(2)汉谟拉比 (1分) 《汉谟拉比法典》 (2分)
(3)乔达摩。悉达多 (1分) 天童 阿育王寺等(2分)
34、(1)过春节(过年) (2分) 民俗活动:放鞭炮、喝酒、贴春联等。(2分)
(2)①要求看问题要全面,辨证;②要点到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创新要科学,思想要健康。(5分)
六、综合运用(共12分)
35、下列属于民族大融合的史实有:
1 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 西汉时期张骞几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3 西汉政府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了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4 自东汉三国以来,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同时,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北方人民也纷纷迁徙到江南各地。
5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6 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7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加速了与少数民族的频繁交流,使得唐代的社会生活出现了胡汉交融的特点。
8 宋元时期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
9 汉唐时的和亲政策及汉朝互市的开通都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及经济文化的交流。
PAGE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