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第一课第一课时“知识改变生活”学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四个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的重大科技发明。2. 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身边的实例,来感受科技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②通过体会知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理解知识与文明生活的关系;③让学生学会从知识和学习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是享受和创造文明生活的必要条件。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享受文明生活,更要创造文明生活。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出发,通过列举身边的人和事的变化,感受知识(科技)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教学难点:理解知识和科技的作用。基础过关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发明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是(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60进制2、在中国,据考证,印刷术最迟出现的朝代为( )A.汉朝 B.隋朝 C.东晋 D.唐朝3、在我国,对印刷术做了改进,并得到发展的一个朝代是(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代4、被誉为农耕时代的科技发明典范的发明是( )A.制陶术 B.纺织术 C.冶金术 D.印刷术5、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 )。A.《宋词选》 B.《大藏经》 C.《唐诗三百首》 D.《金刚经》6、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的出版更加快捷,知识的传播更加容易,它的发明人是( )A.狄兰克 B.纽伦 C.谷登堡 D.奥得萨7、发明了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人是( )A.蔡伦 B.毕昇 C.王桢 D.王选8、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 )A.雕刻印刷—活字印刷—激光照排B.雕刻印刷—激光照排—活字印刷C.活字印刷—雕刻印刷—激光照排D.激光照排—活字印刷—雕刻印刷9、改变了人和人只能面对面说话的局面,使人们相隔千里说话也能互相听到的发明是( )。A.电报 B.电脑 C.电话 D.网络10、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时间为( )A.1942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8年1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使人类开始进入( )时代.A.工业时代 B.蒸汽时代 C.信息时代 D.电力时代12、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的事件是( )A.前苏联的探月计划 B.美国的登月行动C.欧洲航天尤利卡行动 D.中国的”神六”发射成功13、( )发明了水稻杂交技术,使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A.袁隆平 B.杨利伟 C.邓小平 D.蔡伦14、“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证明了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跃居世界前列。我国第一位航天员是( )A.聂胜海 B.杨利伟 C.费俊龙 D.袁隆平二、连图题15、印刷术、印刷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太空时代电话 农业时代计算机──计算机技术 信息时代登月──航天技术 工业时代综合创新题16、阅读下列材料:袁隆平教授年轻时候曾做过这样一个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教授后来发现,虽然他还不能把水稻变的如此巨大,但通过生物技术却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的产量。他发明的水稻杂交技术,不仅使中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还将成为21世纪解决全人类吃饭问题的法宝.请问答: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中学生应怎样做好准备。课后作业:以“书籍带给我们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结合自身谈谈读书的收获。知识点补充:知识的含义:包括书本知识、实践知识、社会经验、人生感悟……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又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发明:创造(新的事物和方法)。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学习: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