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学案(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课件+学案(6份打包)

资源简介


课标要求: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核心素养:树立科学精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
探究点一 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试判断: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
提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二者不能混淆。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试判断: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
提示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请思考: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提示 不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试判断: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
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 600米。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也不易察觉。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
(2)小组讨论:能不能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答案 (1)①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不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不能。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1.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典例1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答案 A
解析 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2.规律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既不能创造本来就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更不能消灭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性 ①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具备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不具备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规律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必要条件使规律发挥的作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典例2 李敖有一首打油诗是写长江前浪后浪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这告诉我们(  )
①物质是运动的,是有规律的
②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②不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排除。
探究点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
提示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等于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试判断: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
提示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议题:把握运动规律,科学治国理政
科学的治国理政是有规律可循并按照规律进行的过程。探索、认识和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探索和遵循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
(1)讨论交流:科学的治国理政体现了意识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规律进行?
(2)合作探究:科学的治国理政应怎样按照规律进行?
答案 (1)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科学的治国理政也有规律可循,要按照规律进行。
(2)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进行科学的治国理政。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特点 具体表现 事例 联系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反作用的发挥
自觉 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
能动 创造性 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典例3 下图为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以中国京剧脸谱为设计灵感,在整体造型上与篮球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融入了双龙戏珠的元素——两条蛟龙争夺龙珠,如同两支球队争夺奖杯。“脸谱”元素融合篮球形象的创意表明(  )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源自丰富的社会生活
④艺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②③符合题意;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①排除;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但是来自社会生活,④排除。
2.如何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典例4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答案 D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A错误。B、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楼兰现象表明,蔑视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惩罚,D正确。
探究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试判断: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
提示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宋朝时期,河南有一小镇,小镇上车水马龙,十分繁华。一日,小镇大集。集市上,一位卖枣的老翁高声吆喝:“买枣啦,买枣啦,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这句吆喝声真灵,一会儿他的枣就卖完了。旁边一位卖核桃的小伙子见此情景,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也学着老翁大声吆喝起来:“买核桃了,买核桃了,大核桃小仁儿,小核桃没仁儿!”可结果……
(1)这个小伙子犯了什么错误?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上述结论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 (1)这个小伙子没有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在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具体要求
(1)原理依据: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2)具体要求: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典例5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从哲学上讲,这说明了(  )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答案 C
解析 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行动目标,表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正确;A、B均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典例6 画饼不能充饥,但人们却能“望梅止渴”。这说明(  )
A.生活中并不都是物质决定意识
B.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既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又要看到意识的反作用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答案 C
解析 “画饼不能充饥”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但人们却能‘望梅止渴’”体现的是意识的反作用,故C符合题意。

1.“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 A
解析 “一切存在物……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体现了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是物质的派生物;D强调的是运动的载体,不符合题意。
2.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具有普遍性
B.人可以超越规律存在的条件
C.规律是不稳定的联系
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答案 A
解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材料强调了我国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成果,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A符合题意;B、C、D均说法错误。
3.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这是基于(  )
A.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C.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D.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答案 D
解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这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D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排除。B中“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说法错误,排除。C表述太绝对,排除。
4.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科技种植在农村广泛推广,大棚种植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这说明(  )
A.人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科学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科学技术可以改变规律的决定作用
答案 C
解析 “大棚种植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故选C。
5.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们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这说明(  )
A.意识的本质是大脑的机能
B.意识在特定条件下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C.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D.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宜用排除法。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不是大脑的机能,A错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不起决定作用,B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所描绘的这种景色在江南的山林间几乎随处可见,但经诗人一提炼,“霜叶红于二月花”却成了千古名句。这说明(  )
A.名句源于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加工制作
B.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名句都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复制
D.名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名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加工改造的结果,D正确;名句属于意识范畴,源于客观事物,A错误;材料强调意识的本质,未强调意识的产生,B不符合题意;名句属于意识,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反映,不是复制,C错误。
7.下列关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客观规律要服从主观能动性
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突破客观规律的制约
C.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D.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答案 C
解析 A、B、D均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8.“高铁院士”王梦恕的选人标准是:“不要说假话。”这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
B.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C.必须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出发
D.错误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
答案 A
解析 “不要说假话”就是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应选A。B、C、D表述错误。
9.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村民从当地竹资源丰富、竹产品加工发达这一实际出发,建议政府制定优惠政策,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2)政府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事物的发展,要坚持正确意识。
(3)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每课小结



易错点1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提醒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矫正训练1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D.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前半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2 误把现象、规则、法律等当规律
提醒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②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矫正训练2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范畴的是(  )
A.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B.中学生守则
C.交通规则 D.万有引力
答案 D
解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A是现象。B、C都是人为制定的,不属于规律范畴。
易错点3 误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人也和人一样,具有了意识
提醒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机器人没有人脑,不具有意识。


矫正训练3 机器人真的来了。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机器人“光临”各个产业,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它们还会在一些我们所不能及的领域大显身手。下列不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
①机器人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得自主意识
②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人类肢体
③机器人能够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④机器人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题干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人类肢体,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②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类特有的,①④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符合题意。
易错点4 误认为所有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提醒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矫正训练4 每年的冬季都是流感流行高峰期,据枣庄市疾控中心的消息,今年12月份流感阳性检出率比上月和往年同期均有大幅上升。对此,专家说,疫情可控可治,切不可过度恐慌。这是因为(  )
①过度恐慌的意识往往会歪曲事实
②错误的意识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③物质和意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过度恐慌说明是因为对疫情认识不够或认识错误而导致的,而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单独存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故④错误。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热点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①从表面上看,绿色发展似乎关注的只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但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关注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维护人的生态安全,追求人的生态幸福,因而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路径。②
信息解读
信息点 对接知识
①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创新演练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②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④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排除②;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排除④;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2.国家重视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  )
A.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人们可以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
C.要主宰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D.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
答案 A
解析 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A说法正确;B中的“驾驭”、C中的“主宰”均说法错误;D中“改造着自己”与题意不符。
3.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也是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充分说明(  )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尊重客观规律应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答案 C
解析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表述错误。
(共33张PPT)

课时2 运动的规律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核心素养】
树立科学精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认同。
内容索引
探究点二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探究点一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客观的



新知导学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
试判断: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变化
根本属性
提示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二者不能混淆。
存在方式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物质
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试判断: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提示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
本质的
4.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为转移的,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
请思考: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意志
创造
消灭
提示 不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 。
试判断: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规律
提示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有些事物的运动是明显的,如奔驰的汽车,流动的河水,划破夜空的流星等。有些事物变化是缓慢的,泰山在100万年间升高了几百米;珠穆朗玛峰在50万年间升高了1 600米。还有些物体虽然运动速度快,但距离我们遥远,或者是物质本身太小,我们也不易察觉。恒星看起来是不动的,其实,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以每秒14公里和26公里的速度飞奔。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基本粒子也在不停运动,许多粒子从出生到“衰变”,只有几百亿甚至几万亿分之一秒,运动速度非常之快。


合作探究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如果星球停止运动,它还存在吗?
答案 ①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不存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小组讨论:能不能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答案 不能。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事物是运动的主体。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核心归纳
1.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典例1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

解析 把世间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是典型的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
2.规律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既不能创造本来就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更不能消灭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②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
条件性 ①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具备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不具备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②规律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改变条件、创造必要条件使规律发挥的作用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解析 ②不符合题意;
④表述错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排除。
典例2 李敖有一首打油诗是写长江前浪后浪的:“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风光能几时,转眼还不是一样。”这告诉我们
①物质是运动的,是有规律的
②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返 回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新知导学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 、 和 。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 和 。世界上只有______
之物,没有 之物。
试判断: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目的性
提示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等于意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不可认识
自觉选择性
能动创造性
认识
本质
规律
尚未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 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 世界,即通过 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____
的制约。
(2)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 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 ,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 ,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 作用。
试判断: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反映
提示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改造
实践
规律
前提条件
正确
客观
实践
失败
阻碍
议题:把握运动规律,科学治国理政
科学的治国理政是有规律可循并按照规律进行的过程。探索、认识和尊重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探索和遵循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治国理政的能力,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


合作探究

(1)讨论交流:科学的治国理政体现了意识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按照规律进行?
答案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科学的治国理政也有规律可循,要按照规律进行。
(2)合作探究:科学的治国理政应怎样按照规律进行?
答案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进行科学的治国理政。



核心归纳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特点 具体表现 事例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而动物的操作则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蜜蜂筑巢、蜘蛛织网等
自觉
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反映客观对象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人类正积极开展太空研究
能动
创造性 意识活动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柏拉图写《理想国》、西方哲学家心中的乌托邦、马克思想象中的共产主义社会
联系 三者都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包含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了意识反作用的发挥
解析 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的设计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②③符合题意;
正确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①排除;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但是来自社会生活,④排除。
典例3 右图为2019男篮世界杯会徽,以中国京剧脸谱为设计灵感,在整体造型上与篮球的形象相呼应,同时融入了双龙戏珠的元素——两条蛟龙争夺龙珠,如同两支球队争夺奖杯。“脸谱”元素融合篮球形象的创意表明
①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艺术创作源自丰富的社会生活 ④艺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如何认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4)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A错误。
B、C不符合题意,排除。
古楼兰现象表明,蔑视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惩罚,D正确。
典例4 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返 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新知导学
1.含义: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 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要求
(1)充分发挥 ,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2)把发挥 和尊重 结合起来,把高度的 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
求真务实
主观能动性
固有的
客观规律
革命热情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试判断: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提示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
客观条件
唯意志主义
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宋朝时期,河南有一小镇,小镇上车水马龙,十分繁华。一日,小镇大集。集市上,一位卖枣的老翁高声吆喝:“买枣啦,买枣啦,大枣小核,小枣没核!”这句吆喝声真灵,一会儿他的枣就卖完了。旁边一位卖核桃的小伙子见此情景,灵感油然而生,于是也学着老翁大声吆喝起来:“买核桃了,买核桃了,大核桃小仁儿,小核桃没仁儿!”可结果……


合作探究

(1)这个小伙子犯了什么错误?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 这个小伙子没有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上述结论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答案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在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核心归纳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和具体要求
(1)原理依据: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2)具体要求: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典例5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下降40%~45%。这是中国政府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本着对世界人民福祉高度负责的精神,制定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从哲学上讲,这说明了
A.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解析 从本国国情和长远利益出发制定行动目标,表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正确;
A、B均与题意不符;
D说法错误,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解析 “画饼不能充饥”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但人们却能‘望梅止渴’”体现的是意识的反作用,故C符合题意。
典例6 画饼不能充饥,但人们却能“望梅止渴”。这说明
A.生活中并不都是物质决定意识
B.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既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又要看到意识的反作用
D.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返 回
(共35张PPT)

课时1 世界的物质性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核心素养】
树立科学精神。
内容索引
探究点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探究点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探究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新知导学
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中的一部分。
请思考: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规律
物质世界
提示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物质的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
(2)物质的唯一特性: 。
试判断:物质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提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
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
试判断: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共同本质
物质形态
提示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形态(既包括自然领域里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社会领域里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物质的具体结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
议题: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客观性
月球表面以下约60至1 000千米的月幔,由哪些物质组成?困扰科学家已久的问题有了最新答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6日公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带领的一支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获取的探测数据,给出一批直接证据,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技术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区获取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分析,发现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为以后的月球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合作探究

(1)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发现印证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某班级举行“探索自然的奥秘”演讲活动,请结合所学哲学知识,以“正确地开发和利用好自然资源”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答案 提示:①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能力的体现。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正确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基本前提。为此,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必须依据资源的固有属性和规律,大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尽量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发和利用好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核心归纳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典例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我们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是因为自然界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①②正确,④错误;
③中“不可解决”“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
2.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一句揭示了物质的特性;第二句意思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本质,D符合题意。
A、B、C都不符合题意。
典例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两个观点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
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
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

返 回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新知导学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试判断: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物质世界
提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自身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劳动
物质体系
生产方式
物质
议题: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物质的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又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合作探究

(1)人类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2)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物质现象,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人类产生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因此,说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是错误的。



核心归纳
图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解析 本题以考古的结果为背景来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以及发展具有规律性,是客观的,D符合题意。
A、C与材料不符;
B表述错误。
典例3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返 回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新知导学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 ,是意识活动的 。
3.意识的本质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 。
试判断: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自然界
物质系统
物质器官
反映
提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4.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 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请思考:有人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 这种观点不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决定
物质性
本原
议题:动物有意识吗
材料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见过“猴子智取香蕉”“鹦鹉学人说话”“警犬协助破案”“马做算术题”“大象唱歌”……许多人在感叹之余常常会说,这些“聪明的”动物是“有智能的”。


合作探究

(1)动物的这类“智能活动”是不是一种意识活动,为什么?
答案 不是。动物的“智能活动”只是动物的反应形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而动物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材料二 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
(2)讨论交流:王子的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 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核心归纳
1.正确认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一些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猴子、海豚)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些动物有意识,这不过是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对周围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动物的本能反应,与人类的意识活动有本质区别。
典例4 有人认为一些高等动物也有意识,也有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将来也会有意识。对于这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①他们都没有看到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②前一种观点错误,后一种观点正确
③他们都没有认识到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④他们都看到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①③正确,②④表述错误。
2.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2)意识的表现: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不管是对现象还是本质的反映,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的差异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说明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个体意识的这种差异性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意识虽有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高度发达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此,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为灵感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题中观点认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具有正确性。但将灵感产生的物质器官等同于创意的来源,是错误的。
典例5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有人认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灵感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
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3.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图所示:





(2)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典例6 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这说明
①保护生态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了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破坏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故②④符合题意;
①说法错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
③不符合题意。
返 回
(共15张PPT)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每课小结



知识体系
易错点1 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易错剖析

提醒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矫正训练1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D.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解析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前半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2 误把现象、规则、法律等当规律
提醒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②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矫正训练2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范畴的是
A.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B.中学生守则
C.交通规则 D.万有引力

解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此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符合题意。
A是现象。
B、C都是人为制定的,不属于规律范畴。
易错点3 误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人也和人一样,具有了意识
提醒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机器人没有人脑,不具有意识。
矫正训练3 机器人真的来了。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机器人“光临”各个产业,走进我们的生活。除了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它们还会在一些我们所不能及的领域大显身手。下列不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①机器人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得自主意识 ②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人类肢体
③机器人能够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 ④机器人是客观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题干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人可以部分替代人类肢体,扩展人类的活动范围,②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人类特有的,①④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符合题意。
易错点4 误认为所有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提醒 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矫正训练4 每年的冬季都是流感流行高峰期,据枣庄市疾控中心的消息,今年12月份流感阳性检出率比上月和往年同期均有大幅上升。对此,专家说,疫情可控可治,切不可过度恐慌。这是因为
①过度恐慌的意识往往会歪曲事实 ②错误的意识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③物质和意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过度恐慌说明是因为对疫情认识不够或认识错误而导致的,而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反映,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故①②符合题意;
③说法错误,物质可以离开意识单独存在;
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故④错误。



链接热点
关注生态文明建设
热点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①从表面上看,绿色发展似乎关注的只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但从本质上看,绿色发展关注的核心是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保障人的生态权利,维护人的生态安全,追求人的生态幸福,因而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路径。②
信息解读
信息点 对接知识
①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 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创新演练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②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 ④生态文明建设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排除②;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排除④;
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2.国家重视生态文明的哲学依据是
A.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人们可以驾驭自然和改造自然
C.要主宰自然,就要征服自然
D.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

解析 改造自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A说法正确;
B中的“驾驭”、C中的“主宰”均说法错误;
D中“改造着自己”与题意不符。
3.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与国内多家单位合作,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这也是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这充分说明
A.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C.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尊重客观规律应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解析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说明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A、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表述错误。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
核心素养:树立科学精神。
探究点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的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请思考: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示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2.物质的概念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试判断:物质是指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
提示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试判断: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提示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形态(既包括自然领域里的物质形态,也包括社会领域里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物质的具体结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

议题: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客观性
月球表面以下约60至1 000千米的月幔,由哪些物质组成?困扰科学家已久的问题有了最新答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6日公布,由该台研究员李春来带领的一支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获取的探测数据,给出一批直接证据,将为完善月球形成与演化模型提供支撑。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技术物理所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区获取的就位光谱探测数据分析,发现着陆区月壤物质中橄榄石相对含量最高,低钙辉石次之,仅含有很少量的高钙辉石。基于嫦娥四号探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证实了月幔富含橄榄石推论的正确性,为以后的月球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1)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的发现印证了什么哲学道理?
(2)某班级举行“探索自然的奥秘”演讲活动,请结合所学哲学知识,以“正确地开发和利用好自然资源”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答案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提示:①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能力的体现。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也是人类正确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基本前提。为此,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开发和利用资源时必须依据资源的固有属性和规律,大力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尽量减少资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开发和利用好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方法论要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典例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这一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①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护环境
②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不可解决的矛盾,只有国家才能缓和
④我们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征服自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之所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是因为自然界具有客观性,我们必须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才能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①②正确,④错误;③中“不可解决”“只有国家才能缓和”的表述错误。
2.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典例2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两个观点(  )
A.前者揭示了物质的属性,后者揭示了世界的特征
B.前者概括了物质的本质,后者概括了世界的本质
C.前者指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指出了世界的属性
D.前者揭示了物质的特性,后者阐明了世界的本质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一句揭示了物质的特性;第二句意思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万事万物都统一于物质,这揭示了世界的本质,D符合题意。A、B、C都不符合题意。
探究点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试判断: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
提示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自身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议题:为什么说人类社会的存在是物质的
动物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结果。动物产生后,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动物慢慢地发展到哺乳动物,进而又由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产生了人类社会。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
(1)人类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有人说:“自然现象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具有客观实在性,因而是物质现象,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不可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2)①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在人类产生后,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但人的意识并没有改变自然现象的客观实在性。因此,说自然现象是物质现象是正确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本质上讲也是物质现象,因此,说社会现象不是物质现象是错误的。

图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典例3 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考古的结果为背景来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产生以及发展具有规律性,是客观的,D符合题意。A、C与材料不符;B表述错误。
探究点三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3.意识的本质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试判断: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
提示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4.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思考:有人认为,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 这种观点不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议题:动物有意识吗
材料一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见过“猴子智取香蕉”“鹦鹉学人说话”“警犬协助破案”“马做算术题”“大象唱歌”……许多人在感叹之余常常会说,这些“聪明的”动物是“有智能的”。
(1)动物的这类“智能活动”是不是一种意识活动,为什么?
材料二 19世纪初某国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囚禁在一间直不起身的黑屋子里,直到17岁被释放,从未接触过人。后来虽然经宫廷老师尽心尽力的教育,智力仍然不及常人。死后解剖发现,他的脑沟很简单,大脑甚至没有覆盖小脑,连类人猿都不如。
(2)讨论交流:王子的故事说明什么?
答案 (1)不是。动物的“智能活动”只是动物的反应形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活动。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而动物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2)说明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但有了人脑不一定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除了有人脑,还必须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使各种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1.正确认识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与人的意识的区别
一些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猴子、海豚)的心理不仅包括感觉、表象、情感,甚至还有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但不能因此认为这些动物有意识,这不过是它们在长期进化中对周围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动物的本能反应,与人类的意识活动有本质区别。
典例4 有人认为一些高等动物也有意识,也有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将来也会有意识。对于这两种观点认识正确的有(  )
①他们都没有看到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②前一种观点错误,后一种观点正确
③他们都没有认识到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④他们都看到了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①③正确,②④表述错误。
2.意识的本质: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2)意识的表现: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看 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不管是对现象还是本质的反映,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的差异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这说明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个体意识的这种差异性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后天的社会实践决定的,因此,意识虽有差异性,但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典例5 一部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得上优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把握住了灵感。在人们艺术创作等创造性活动中捕捉灵感,往往是成功的先兆,也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有人认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灵感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
请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答案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高度发达的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因此,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
(2)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为灵感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3)题中观点认为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灵感的生理基础,具有正确性。但将灵感产生的物质器官等同于创意的来源,是错误的。
3.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图所示:

(2)方法论: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典例6 联合国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过去50年间世界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展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已给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耕地、河流和湖泊带来了消极影响,动植物多样性迅速减少,疾病、洪水和火灾的发生也更为频繁。这说明(  )
①保护生态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
②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了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破坏了动物和植物的多样性,这说明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我国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③不符合题意。

1.栗战书说,把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这是因为(  )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以法律的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的力量保卫蓝天,是因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应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联系表现在(  )
A.没有物质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B.没有物质,就没有物质具体形态
C.物质是永恒的,物质具体形态是暂时的
D.物质概括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有这种共同属性,还有自己的个别属性
答案 A
解析 物质是共性,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事物的共性存在于个性当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A正确。B说法错误,排除。C、D说的都是区别而不是联系,排除。
3.西方有上帝造人的传说,中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这两种传说都否认(  )
①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无论是“上帝造人”还是“女娲造人”,都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都否认了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否认了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作用,①②③正确;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4.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需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②④符合题意。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一样,同时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①③表述错误。
5.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电脑医生,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但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这说明(  )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始终不具有独立意识
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感丰富细腻
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人工智能不仅能代替人脑的某些功能,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大大超过人脑,真正成了人脑的延伸和增强,①②正确;③④错误,人工智能是由人类开发的,没有意识,也不可能超越人类思维,排除。
6.人们常用“万物复苏”来描绘万物生长的春季,由春季还衍生出许多好词,如春暖花香、春意盎然等。这体现了(  )
A.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复制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答案 D
解析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人脑加工制作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A错误,D正确;B、C材料没有体现。
7.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别人思想工作时常常要说“不忘本来”。“本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意识具有第一性
②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物质和意识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材料中强调了“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其实是强调社会存在的客观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③正确,故选C;①不选,因为物质第一性;④不选,因为世界的本原只能是物质。
8.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因为(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④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整个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世界的物质性表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还有人的意识一开始也是社会的产物,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表述错误。
9.壁虎属于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和对环境有益的“三有”动物。家住河南周口扶沟县的田某等6人,自制捕捉工具,到河南许昌鄢陵县捕捉壁虎1 600余只。因涉嫌非法狩猎犯罪,田某等6人被鄢陵警方刑拘。据悉,我国驻马店市的9县3区全部被划为禁猎区,“三有名录”中的麻雀、青蛙、壁虎、蟾蜍等1 700多种动物都不能捕捉了。
结合材料,运用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禁止捕捉壁虎、麻雀等动物的合理性。
答案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禁止捕捉壁虎、麻雀等动物有利于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