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课件 23张ppt 1份说课稿 1个视频文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节 牛顿第一定律 说课(课件 23张ppt 1份说课稿 1个视频文件)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说课内容
3.1机械运动
3.2力的存在
3.4牛顿第一定律
3.5 力的平衡
高中 牛顿三大定律
承上
启下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的能力。

学习“实验+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确认力和运动的关系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
①探究活动(15分钟)
②穿越时空(5分钟)
③新知解读(10分钟)
1. 问题引入
如何使小车运动起来?
停止推动小车,小车状态又会怎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运动
?
1、提出问题:
如果所受的阻力不同,物体在
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一样吗?
2、建立假设:
阻力越小,物体在水平面上
运动的距离越远。
3、设计实验:
类比真空罩实验
不断的减小水平面的阻力,比较
同一速度运动物体距离的长短。
2. 探究新知
探究阻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1)控制实验条件:
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静止下滑。
在水平木板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的材料
如何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的速度相同?
实验基本方法
——控制变量法
(2)实验变量:
如何使小车在水平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不同?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
1 毛巾
2 棉布
3 木板
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水平面光滑
?
4、收集事实和证据
5、得出结论:
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到阻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最大
最快
较大
较长
较快
较小

较慢
最小
最长
最慢
无阻力
无限长
不变
最短
推理
理想平面
实验+推理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速度变化快慢
1 毛巾
2 棉布
3 木板
推理 玻璃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的速度将不变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条件: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结果:
① 静止状态;
②作匀速直线运动。
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 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牛顿第一定律
1、定律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加推理
2、定律发现
3. 小结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是--------------------------( )
A.是通过斜面小车实验直接得到的结论
B.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规律
C.只是通过日常生活得出的规律
D.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推理得出
的结论
D
2、牛顿第一定律适合于-------------------( )
A、静止的物体 B、运动的物体
C、任何物体 D、地球上的任何物体
C
3. 小结练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B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
D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4、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消失,
则它将-----------------------------------------( )
 A.立即停止  
B.速度减小,最后停止
 C.运动方向变为与原来相反
D.做匀速直线运动
D
B
牛一定律
意义

运动
维持
改变
内容
静止
静止
不受外力
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
实验+推理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笛卡尔
各位评委老师好,上午好,我是来自******,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来自于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运动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同时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授课对象是农村初中七年级学生,通过本章前几节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关于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知道力是什么,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且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能力。这时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动手动脑,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七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这一抽象的概念上有很大的难度,需要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系统探究问题的能力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②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②学习“实验+推理”这一方法获得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在观察与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推理的科学意识。
②体验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过程,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
理解抽象的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时难度非常大,而能否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惯性、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错误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正确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关系。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矛盾冲突教学法,引发学生经验知识与科学实验的冲突,提高他们的探究热情。直观演示法以及活动探究法:让学生充分参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法:
①实验观察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合作学习法:
③主动探究法: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六、教学程序
包括问题引入,探究新知,小结练习。
1、导入新课:
我采取问题引入新课:1、学生桌子上已经放了实验器材,如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我将实验演示推小车,让学生仔细观察: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没有推力为什么小车还能继续前行呢?学生又会产生“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直观感觉。对前面得到的观点产生动摇,觉得物体的运动好像不需要力维持。我又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如足球离开脚后,没有受到脚的踢力,但是还能继续前进。联想自己骑自行车的经历,前进的自行车,突然停止踩踏时还能继续前行一段距离。前后两种观点是矛盾的,那到底哪个对哪个错呢?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2、新课教授: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面对这一复杂的问题,学生难以直接作答。我就先让他们思考一个更基本的问题,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什么运动?由于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完全不受力的情况。我们采用的的方法是;先用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的影响,然后再推测物体不受力时将做什么运动。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探究的6个过程进行。
提出问题:如果所受的阻力不同,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一样吗?(改变问法使探究的问题更具体,有利于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
建立猜想:阻力越小,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远。
设计实验:让学生回顾在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通过慢慢的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听电铃的声音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法,设计实验。通过不断的减小水平面的阻力,比较同一速度运动物体通过距离的长短。指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如何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的速度相同?让同一辆小车在同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静止下滑。
如何使小车在水平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不同?在水平木板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
通过问题的分解,降低了设计难度。学生交流评价设计方案后,教师集中大家的意见,总结出本次实验的方案如图:
让相同的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静止开始下滑,观察比较在不同阻力的水平面上通过距离的大小,分析物体受到阻力大小与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根据这一实验思路,设计出数据记录表格如图: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
1 毛巾
2 粗布条
3 木板
对课本上的数据记录表格进行处理,增加了“表面材料”、“小车速度减小的快慢”,使探究的目的更加具体化,便于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之后大胆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查指导。
验证猜想: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小车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与速度减小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长,速度减小得越慢。
第三步:推测小车不受到任何阻力,运动情况会怎样呢?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没有的,因此这是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采取以下方法突破:
师生一起分析数据记录表格,在表格中增加两个推理:推理1让小车在比较光滑的玻璃表面运动,推理2若在木板表面铺上一种无摩擦的光滑材料,推测小车的运动情况会如何?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不受到摩擦力的作用。那么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对学生的猜想进行鼓励。
400年前伽利略用类似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不受力,它的速度将不变。同时代的笛卡尔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明确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沿原来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前面研究的是物运动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那么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的,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将处于什么状态呢?
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仍处于静止状态。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研究的基础上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意图:这部分科学史的介绍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科学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
分析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①师生一起分析讨论定律中:一切物体、没有受到外力、总保持、或这些关键词的理解,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理解。
②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分析力与运动的关系,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反映三维目标达成。)
练习,设计一些有梯度的练习,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