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课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一、人口警钟须长鸣课前热身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活着 亿人口。2.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 , 。它们对我国 , 和都会带来沉重的压力。3.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少出生了3亿多人,这主要直接得益于我国 ( )A.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B.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达C.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D.实行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4.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比例仅为1.98%,而粗文盲率高达6.72%。这反映了我国人口现状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 )A.人口基数大 B.新增人口多C.人口素质偏低 D.人口分布不平衡课内深化2005年1月6日,中国人口第13亿个公民平安出生。由于我国有效实行了控制人口的政策,13亿人口日因此推迟了4年,据此回答5-6题:5.13亿人口的到来反映出我国 ( )A.人口增长过快 B.老龄化严重 C.人口素质不高 D.人口数量过多6.13亿人口推迟4年的到来说明了我国 ( )A.人口形势已不再严峻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C.人口质量不高 D.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7.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时间(年) 2000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比重(%) 9.8 11.75 15.5 21.9 25.1 27.4上表说明我国未来人口状况的特点是 ( )A.人口基数大 B.人口素质不高 C.人口分布不平等 D.人口老龄化严重8.据测算,为解决我国每年新增约1500万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和其他生活需要,要求国民生产总值相应增长6个百分点。这直接说明 ( )A.人是消费者,人口应该是越少越好B.人口过多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C.人口生产对物质资料生产起决定作用D.人口过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压力9.我国人口有哪些特点 它们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课外拓展10.据调查统计,我国在下岗人员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40%左右,无技术等级人员占50%。这表明 ( )A.我国人口基数大,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B.人口素质偏低是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C.无文化技术人员只能下岗,靠社会保障过生活D.流动人员多势必导致就业岗位供不应求11,北京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高高耸起一座“人口警世钟”,那急速跳动的红色数字告诫我们 ( )A.必须实行优生优育的政策,大力提高人口素质D.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成效,可以适当鼓励生育C.我国人口形势严峻,计划生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D.我国人口众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12.未来35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超过16亿,有8—10亿劳动力、2.5亿老人。这表明未来我们要面对的重大人口问题是 ( )①人口众多 ②人口老龄化 ③就业压力大 ④劳动力缺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这是因为 ( )①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 ②人口增长过快,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③人口增长过快,影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人口增长过快,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4.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已少生了3亿多人,但在整个90年代,我国平均人口增长仍达1279万,也就是说我国年均增长的人口相当于爱尔兰、新西兰和挪威三国人口的总和。这则材料说明我国 ( )①人口基数大,净增多 ②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③人口素质偏低 ④计划生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阅读下列图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一图二分别说明了某市人口还存在什么问题 (2)有人认为,该市的人口问题主要是数量问题,也有人认为该市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质量问题。请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三、环境亮起“黄牌”课前热身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和 两类。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2.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和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及 。3.废弃在环境中的废塑料包装物及农膜,对市容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被称为 ( )A.绿色污染 B.大气污染 C.白色污染 D.水体污染4.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 ( )A.资源人均占量少 B.科学技术落后 C.人口素质偏低 D.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5.我国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37%。水土流失属于 ( )A.生态环境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荒漠化现象课内深化6.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但目前我国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 )①采取的是集约型的增长方式 ②人口多且增长较快③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佳 ④技术、管理水平比较低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7.我国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被有机物或重金属污染,86%的城市河段水质污染超标,全国35个较大的淡水湖,有17个遭到严重污染。这表明 ( )A.可以选择“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 B.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相当严重,不容乐观C.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不可遏制 D.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环境污染8.我国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中国已亮起“黄牌”。以下属于中国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 )A.最近几年来我国北方每年春天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沙尘暴天气B.荒漠化面积高达267万平方千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亿C.中国90%的草地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产草量下降D.海洋环境日益恶化,近海无机氮超标率达70%,赤潮时有出现9.阅读下列“现代生活”的漫画,回答问题。(1)漫画中的“现代生活”存在哪些问题 (2)试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课外拓展10.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的是 ( )A.水资源缺乏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粮食生产造成危害,且极易成为国家与地区冲突的导火线B.死亡率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在美国、德国,当有热浪袭击时,总体死亡呈上升趋势C.目前,我国约有1.7亿人受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540亿D.农民增收系天下大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制约内需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11.我国每年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这说明 ( )①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②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③我国必须把保护环境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④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2.下面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经济发展示意图,从中告诉我们 ( )过度放牧 地表裸露 沙尘暴 重大损失①人类不合理利用改造环境,会引起生态平衡失调②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③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制约经济的发展④经济建设要与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协调,否则会付出惨重代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3.墨西哥《标志》周刊发表题为《中国发展的另一面》的文章,认为森林被毁、沙漠化、酸雨、河流污染、过度开发以及20%的物种面临灭绝威胁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苦涩的一面。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应先保护好环境,再去发展经济(2)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③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这是由我国部分地区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4.曾有一首歌描述上世纪淮河流域水质的变化: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化,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21世纪 。(1)歌谣反映了我国存在哪些环境问题?结合材料说说环境问题的危害。 (2)请你续写上面空格的内容,并说明你这样写的理由。三、资源出现短缺课前热身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 ,它分为 和 两类。2.自然资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 ,当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资源的 、和 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 的问题。3.下列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土地资源 B.生物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4.人类生存所需的食品、衣服、住房、车船等,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资源。这说明 ( )A.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B.自然资源是人类劳动的对象C.自然资源是人类财富的源泉 D.人类生存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数量5.下列资源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①森林、草原 ②煤炭、石油 ③土地、水 ④飞禽、走兽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课内深化6.人们进行工业生产需要用地下矿产资源作原料,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需要将荒地辟为农田,人们拦河筑坝,修建大型水库,用来防洪、发电。这说明 ( )①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类与自然资源是休戚相关的③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无度 ④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7.下列现象反映了资源短缺的是 ( )A.2004年世界人口已达60亿 B.小区公告:明天起实行隔天供水制度C.英国伦敦出现4000多人死亡的“烟雾事件” D.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部出现“黑风暴事件”矿名 耗竭年限 矿名 耗竭年限银 4年 铅 50年镍 42年 锡 52年铜 49年 石油 48年8.阅读“世界部分矿产资源耗竭年限表”,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几种主要资源再过几十年就要耗竭。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①非可再生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②人类的过度开发③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④开采矿产使环境遭受污染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9.“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阳光、水、森林和矿产等。”请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土地、阳光、水与森林、矿产有什么不同 课外拓展10.下列行为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是 ( )①一水多用,重复利用 ②使用一次性筷子③发展“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反复循环的循环经济 ④使用节能灯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右图说明 ( )①只有增加人口,才能保护森林资源②人口逐步增加,人均资源不断减少③过度开发森林资源,后果十分严重④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子孙负责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这个世界很缺水!据此回答12--14题:12.材料直接反映了全球 ( )A.人口过多 B.环境污染严重C.资源短缺 D.人口素质不高13.面对材料反映的问题,下列选项认识错误的是 ( )A.它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B.它正在并将继续危及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C.它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D.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缓经济和社会发展14.面对材料中的全球性缺水问题,我们应该 ( )①依法治水 ②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③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④“节约用水,从我做起”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5.读右边“无限吃有限”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存在哪些问题 (2)这里的“无限”与“有限”分别是指什么 “无限吃有限”带来的后果将会是什么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第一课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一道难解的题课前热身1.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全球气候 ,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 。2.工业化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 、 、 与问题。3.人类文明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①史前时期 ②农业文明时期 ③工业文明时期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4.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大大增强是在人类社会进入 ( )A.史前时期后 B.农业文明时期后 C.工业文明时期后 D.现代文明时期后5.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是 ( )A.黄河 B.塔里木河 C.长江 D.额尔齐斯河课内深化6.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有 ( )①人口问题 ②资源问题 ③环境问题 ④发展问题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有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三者相互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 )8.1998年长江流域普降暴雨,使该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专家分析,这次灾害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人们过度围湖造田、乱砍滥伐是分不开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 )A.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B.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利用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C.长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已不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D.人类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9.温室效应、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热带雨林被破坏、大量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法国《新观察家》周刊的报道指出,在21世纪,人类面临着来自以上六方面的挑战。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当今人类面临哪些问题 (2)你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请你为解决上述问题献一妙计。 课外拓展10.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①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我们不应该征服和改造自然 ③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界的影响是消极的 ④我们要爱护和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11.“危险的行动”这幅漫画告诉我们 ( )①人类正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②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③发展经济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④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欣赏下列四幅漫画,完成12—13题:12.四幅漫画中,直接反映资源破坏严重和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是( )A.母亲的艰难 B.地球的重负 C.小鸟的悲哀 D.我们的游戏13.四幅漫画中,反映我国人口众多的是 ( )A.母亲的艰难 B.地球的重负 C.小鸟的悲哀 D.我们的游戏14.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可见( )①人类正在重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②人类已经认识到全球气候变暖将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③法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好办法 ④人类正在处理和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A.①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15.看右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谈谈你的理解。 (2)针对漫画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理性选择 第三课 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课前热身1.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是实行 ,并把它作为一项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要 , 。3.既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切实保护环境 D.大力发展经济4.解决我国现在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大力发展生产力 B.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5.我国在人口问题上的基本国策是 ( )A.保护和改善环境 B.实行对外开放 C.实行计划生育 D.保护和科学利用资源课内深化6.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提倡“晚婚”“晚育”,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减缓人口老化加速 C.优化人口素质结构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据此回答8—9题:7.实行上述基本国策的目的在于 (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提高人口素质 ③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④保持生态平衡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这一基本国策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选择,因为 ( )①它有利于减缓我国人口的过快增长②它能缓解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③它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④它能使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A.①②③ D.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某县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压力大,教育滞后,赌博、封建迷信盛行,山区的部分群众仍没有摆脱贫困。假如你是该县县长,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当地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请说说你采取这些措施的理由。 课外拓展11.从漫画“同学相见”中,我们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人口越少越好②必须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国策③计划生育关系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人口越多,生活水平就越低A.①② B.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12.据统计,中国从1996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5%,从70年代初到现在,大约少生育了约3.4亿人。中国大陆13亿人口也因此推迟了4年。这说明 ( )A.中国人口形势不再严峻 B.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C.中国人口素质提高明显 D.中国人口问题已基本解决13.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30多年来取得显著成绩,表现为 ( )①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 ②节省了大量资源和资金③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社会压力 ④解决了我国的人口问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是积极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下列措施有利于直接提高人口素质的是 ( )①提倡晚婚、晚育 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③做好优生工作,贯彻《母婴保健法》 ④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5.分析下列表格,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第四次人口普查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 11.34亿 12.96亿年均增长率 1.47 1.07大学程度/10万 1422人 3316人>65岁人口比重 5.57% 6.69%文盲率(%) 15.88 6.72(1)我国人口状况在10年间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请根据上题的回答,谈谈解决我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对策。四、失去平衡的环境课前热身1.人类的环境包括 和 两种。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相协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 。3.目前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荒漠化 C.大气污染 D.热污染4.除“三废”外,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出现的主要的环境问题还有( )A.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B.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破坏C.洪水、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D.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与破坏5.上题中的“三废”是指 ( )A.工业废纸、废水、废物 B.工业废水、废气、废渣C.工业废水、废物、废气 D.工业废气、废水、噪声课内深化6.下列行为中容易引起环境问题的是 ( )A.把荒地改造为良田 B.把滩涂改造成水产养殖场C.围湖造田,陡坡开垦 D.把天然草地改造为人工牧场7.2003年人夏以来,全球许多地区“高烧不止”,热浪、高温、干旱席卷欧亚大陆。究其原因是人类在大量消耗石化燃料中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而引起增温所致。可见“高烧不止”的元凶是 ( )A.工业废气 B.工业废水 C.工业废渣 D.自然资源的破坏8.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袋已经诞生100周年。最近在欧洲某组织开展的评选活动中,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该组织呼吁全世界公民抛弃塑料袋。你认为该组织这一评选结果的依据主要是 ( )A.这项发明给今天的人类带来了环保灾难B.使用塑料袋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C.产量太小,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D.用处太小,对人类的贡献不大9.漫画《渐变的地球》形象地反映了 ( )A.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B.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C.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问题D.人口迅速增长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10.阅读图示,回答问题:(1) 用常规方法处理垃圾会产生哪些影响 (2)垃圾分类处理有何好处 课外拓展11.右图说明 ( )①水体污染威胁着生态平衡②我国水体污染已达到无法控制的程度③必须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力度④保护和改善环境,刻不容缓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12.新世纪初,“21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次会议旨在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重大现实问题,协助政府制订更加有效的环境政策。这说明 ( )A.保护环境应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B.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C.人类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D.中国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形成负有主要责任13.目前全球有2/3的国家和地区、1/5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因此而出现。这表明 ( )①人类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 ②荒漠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③人类破坏环境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4.右边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废水污染 B.废气污染 C.废渣污染 D.噪声污染15.全世界至少有5万人死于水污染引起的各种疾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500万人死于不干净的饮用水。这说明 ( )A.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就是水体污染B.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C.环境污染就是水体污染D.环境污染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16.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为了理解地球母亲的处境,我们来感受地球的叹息:(1)请你说明地球发出上述三声叹息的原因。 (2)请你展开想象,地球发出的第四声叹息将会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前热身1.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了 概念。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 ,人口、 与 相互协调。2.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 原则、 原则与 原则。3.中国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的文件是 ( )A.《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 B.《节能中长期专业规划》 C.《我们共同的未来》D.《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4.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保护性原则5.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是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依法治国方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课内深化6.下列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它是一种追求经济数量和总量的增长为目标的经济模式②它是一种寻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③它要求人们必须有较高的道德水准④它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7.下列行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是 ( )①围湖造田 ②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利用 ③发展生态农业 ④禁止开发非可再生资源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8.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 ( )①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②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④加强自然资源的回收,扩大资源的二次利用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观点告诉我们 ( )A.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保护好资源和环境B.经济、社会要发展,就不能利用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C.必须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D.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0.“昔日靠山吃山人贫家穷,今朝退耕还林民富国强。”请问对联中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发展道路 这一发展道路对人们有哪些要求 课外拓展浙江省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战略目标,这将有利于促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的协调发展,使天更蓝、地更绿、山更青、居更佳。据此回答11—12题:11.建设“绿色浙江” ( )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②必须做到先污染后治理③要求人们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④有利于保护好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和环境基础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建设“绿色浙江”,引入“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关键不在于如何计算GDP,而在于如何绿化。这告诉我们追求经济指标( )A.就是把资源和生态环境变成人类的自由财富 B.应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追求发展指标C.不应考虑资源的稀缺性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D.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效益”13.我国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对穿越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线路采取了绕避,在野生动物活动地区设置通道等措施。这一材料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 ( )①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国策 ②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③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④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中国科学院指出:中国要真正跨进可持续发展的门坎,就必须跨越三个台阶,即2030年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率的零增长。为了实现三个“零增长”,我们必须 ( )①积极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③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的原则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5.右边一组漫画告诉我们 (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难以协调的,永远处于对立之中②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③人类的生产与发展一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④人类破坏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16.某岛县位于海边,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依靠发展海洋养殖和海洋捕捞业,在20世纪90年代未,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县。近年来,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迅速,经济迅猛增长,工业排污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海水养殖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捕捞过度,渔业资源濒临枯竭,该县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居民收入下降。材料中的该海岛县的经济发展方式给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警示 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课前热身1.人口数量的变化,会引发包括 、 、 及社会变动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可见,人口是 因素。2.目前世界人口已突破 亿,而世界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 国家。3.为引起各国对人口问题的重视,联合国确定每年的 为世界人口日。 ( )A.3月5日 B.6月25日 C.7月11日 D.12月20日4.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会不断引发各种矛盾,造成 ( )①粮食供应不足②就业问题严重③人民生活贫困④社会缺乏稳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世界各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已接近零增长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 )A.亚洲的一些国家 B.欧洲的一些国家 C.非洲的一些国家 D.美洲的一些国家课内深化6.以下是世界人口发展表,它主要告诉我们世界人口 ( )发展阶段 经历时间 发展阶段 经历时间2亿—5亿 1600多年 20亿—30亿 30年5亿—10亿 200年 30亿—40亿 14年10亿—20亿 130年 40亿—50亿 13年A.数量众多 B.增长过快 C.分布不均匀 D.老龄化加速7.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会议厅内,挂了一只大钟,显示世界每秒钟增加3人,这是为了警示人们( )A.要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B.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C.必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D.实行优生优育的政策8.《不堪重负》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 )A.人口众多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B.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了沉重压力C.人口数量越少越好,增长越慢越好D.人口众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9.近年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人口剧增而面临贫困失业等威胁,而部分发达国家却为人口过慢带来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而苦恼。这充分说明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起 ( )A.阻碍作用 B.促进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10.阅读《人满为患》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口爆炸会给人类居住的地球带来哪些后患 (2)针对上述后患,你认为人类该采取什么措施 课外拓展11.右图说明, ( )①世界人口增长过快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③必须实行计划生育④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成效A.①② B.①③C.①②③ D.②③④12.右图说明未来世界人口面临着( )A.数量过多 B.增长过快C.老龄化加速 D.人口素质不高13.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1倍多,人均国民收入由1980年的2010美元下降到1988年的1800美元。这说明( )①人口增长过快使贫困加剧,经济发展受阻②人口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③人口增长只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延缓作用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④14.漫画“步履艰难”反映了A.人口过多,地球不堪重负B.世界上劳动力资源越来越丰富C.人类驾驭地球的能力越来越强D.必须加快地球前进的步伐15.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指出:一半以上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40%以上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3/5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过低,3/4的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份报告是在开罗举行的人口与发展国际会议10周年之际作出的,旨在进一步推动各国优化人口政策。(1)材料反映了全球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来优化人口 二、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 课前热身1.我国自然资源国情的基本特征是 丰富,但 很少。2.目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 、 等,进一步加剧了 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步伐。3.“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这意思是说 ( )A.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B.我国资源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C.我国人口过多,但资源浪费严重 D.我国资源储量少,形势严峻4.我国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在资源问题上要考虑的—个重要国情是 ( )A.我国是个资源大国 B.资源人均占有量少C.我国资源分布不均 D.资源利用不够科学课内深化5.目前我国在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①资源总量丰富 ②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③资源利用率低 ④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进人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的电荒、煤荒和油荒,许多企业因电力不足而被迫停产。这主要说明 ( )A.我国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B.我国资源种类不足C.资源问题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D.我国的资源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7.据统计,目前中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10-20%,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能源消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90%。这主要说明 ( )A.我国能源科学利用不够,浪费损失严重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比开发新的能源更重要C.我国是资源大国也是资源小国 D.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8.阅读“中国水资源的有关数据表”,回答以下问题:人均占有量 有效利用率 污染程度 分布状况世界人均的1/4 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 全国2/3的河流受污染 南多北少(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存在哪些资源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 (2)针对上述问题,请你设计两条有针对性的宣传用语。 课外拓展9.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广告说:“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果不节约用水,任意破坏,那么最后看到的将是人类的眼泪。这一广告词表明 ( )A.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最少 B.我国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C.过度开发资源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D.淡水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要加倍珍惜和节约10.下面是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状况表。该表说明我国 ( ) 草地 耕地 矿产 森林 河流年径流量总量位次 第三 第四 第三 第六 第六人均占有量 1/3 1/3 3/5 1/5 1/4注:上表中的数值都是相对于世界而言。①自然资源十分缺乏 ②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③人均占有量少 ④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小国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04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资源节约活动。开展这一活动主要是因为 ( )①我国各种自然资源严重缺乏 ②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③我国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 ④我国存在着资源浪费及科学利用率不高的现象A.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12.右边漫画说明 ( )①我国挖井技术越来越先进②我国资源严重短缺③人口增长必定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破坏④人口的增长必须与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3.我国是联合国确定的缺水国家。由于严重的浪费和污染,长江沿线的59个水乡城市面临缺水危机。这说明 ( )①我们要更加重视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②我们要提高节水意识并把它作为党和政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资源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我们要加强依法打击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4.材料一:漫画《新“愚公移山》材料二: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产出占世界总量的5%左右,但一年中消耗了全球30%的原煤、27%钢材、40%多的水泥。(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存在什么问题 (2)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二、应对资源危机课前热身1.自然资源是 的命脉,是人类 之本。2.解决我国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是 与 。在这一过程中,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既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是( )A.提高资源的人均占有量 B.加强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C.扩展资源的开发范围 D.建立以节约为中心的工农业服务体系4.我国淡水资源80%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北方水资源相对短缺,西北更少。这说明 ( )A.我国资源短缺 B.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C.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 D,我国资源利用不够科学5.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类似上述资源问题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针对水资源问题的重大工程是 ( )A.西气东输 B.西电东送 C.南水北调 D.北煤南运课内深化“开源”与“节流”是我国解决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据此回答6—8题:6.以下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①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 ②扩展资源开发的范围③建立节能型的工农业生产体系 ④做好保护资源的立法工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7.在资源的开源节流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 ( )A.立法 B.科学技术 C.行政管理 D.市场调节8.下列资源利用的方法中体现上题答案中做法的是 ( )A.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推广膜下滴灌技术B.国家制定并颁布《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律C.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 D.我国从1995年起实施大规模的伏季休渔制度9.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列举措有利于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有( )①开源 ②节流 ③依靠法律 ④跨区域调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材料一:众多商家反映,节能环保型的冰箱、空调等新产品倍受人们青睐。专家指出,我省应充分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大力开发风力发电,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全省电力紧缺状况。材料二:一滴水,可重复利用17次(右图)上述材料中做法对于我们应对资源问题有何启示 课外拓展11.浙江省嵊泗县的人们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把咸水转化为淡水,每年可节约大量的淡水资源。嵊泗县的做法体现了解决资源问题措施中的 ( )A.依靠法律和管理 B.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C.紧紧依靠科学技术 D.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12.生产一次性筷子需要耗费大量的木材,为此,杭州一些饭店相继开展了“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活动,这一做法 ( )①是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反映 ②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式③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表现 ④是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3.在循环经济的理念里,没有“废弃物”这一概念,所有废弃物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可见大力循环经济 ( )①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②是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具体表现③是解决当前我国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④可更好地保护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杨利伟登上太空,标志着中国进行星际探索进入了新阶段。从应对资源危机的角度看,这一行动有利于 ( )A.彻底解决我国资源问题 B.开发新的资源即开源的实施C.跨区域调配资源 D.建立以节流为中心的工农业服务体系15.我国有《森林法》,但不少林场依然在滥伐天然林;有《土地管理法》,但仍有不少良田被随意圈占或闲置。可见要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必须 ( )A.做好立法工作 B.做好开源节流工作 C.依靠科学技术 D.健全法制严格执法16.材料一:我国人均可开采能源量及与世界人均值比较表 石油 天然气 煤炭人均可开采量 2.6吨 1074立方米 90吨占世界人均值 11.1% 43.3% 55.4%材料二:我国与发达国家每万元工业产值耗水及工业用水重复率比较表 中国 发达国家用水量(立方米) 225 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55% 75~85%材料二:在美国,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资源再生循环法规。像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在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还把化工厂的废水经过生物净化处理向电厂输送,使工业区每年减少25%的需水量。(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造成我国目前资源短缺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说说发达国家的做法能为我国应对能源危机提供哪些借鉴 一滴水,可重复利用17次三、重建我们的家园课前热身1.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经给我国造成严重的 ,而且还威胁到 。为此我国把保护环境列为我国的又一项 。2.坚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就是要在保扩 的同时,防治 ,避免西方国家“ 、 ”的老路。3.旨在防治风沙问题,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大型林业建设工程的是 ( )A.西气东输工程 B.“三北”防护林工程 C.南水北调工程 D.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据此回答4—5题:4.坚持这一国策必须贯彻的方针有 ( )①预防为主 ②防治结合 ③综合治理 ④优先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做好的工作有 (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③加大生态环境建设 ④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课内深化6.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我国大规模地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有利于( )A.生态环境的保护 B.环境污染的治理 C.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D.彻底解决资源短缺问题7.近年来,绍兴市政府通过修水库、治河道、截污水等措施,使绍兴恢复了清波粼粼的水乡风貌,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里的“良好条件”是指 ( )A.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B.改善了生态环境 C.建立了环保工作责任制 D.健全了环境监督制度8.环境污染和破坏一旦形成,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而且治理代价是昂贵的,所以保护环境必须( )A.紧紧依靠科学技术 B.实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C.依靠法律和管理 D.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9.下列做法中,体现环保精神的是 ( )①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禁止使用塑料快餐盒③不随意向河道倾倒垃圾 ④将大量的高龄树从高山迁入城市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0,阅读右图,回答问题:(1)右图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一问题有何危害 (2)清为解决这一问题献计献策。(至少两项) 课外拓展11.某市政府提出2005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争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假如你是该市的一名中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你应该 ( )①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 ②参加学校文明或环保宣传队 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处罚 ④争做文明中学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下观点体现这一基本国策的是( )①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 ②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自己③要保护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 ④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3.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内蒙古有207公顷的草原变成了耕地,换来的却是134万公顷的荒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可见 ( )①生态环境的恶化会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威胁人类的生存③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④内蒙古草原已不适宜发展畜牧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4.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损失,应该引入一个绿色GDP的概念,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后的数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发展的速度 B.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C.让经济建设为环境保护让步 D.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15.下图启示我们 ( )①必须坚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④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6.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小张:昨天我们村又停电了,听说以后每个星期要停3天。小王:这算什么!我们村不仅停电,还停水呢!小张:我们村水是有的,但那水都发黑发臭,根本就没法喝!小王:要是人们能保护水源、节约用电,那该多好啊!(1)上述两同学的对话内容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 (3)对于上述问题,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一道难解的题.doc 2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doc 3资源出现短缺.doc 4失去平衡的环境.doc 5人口警钟须长鸣.doc 6资源大国还是小国.doc 7环境亮起“黄牌”.doc 8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oc 9-10重建我们的家园.doc 9-1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oc 9’应对资源危机.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