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台中学历史教研组2008年中考历史复习资料考点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党的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②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2、▲内容①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③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⑤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材料】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2、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工作重心是什么?这次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经济建设。原因是:中共吸取了“左”的教训;人民有经济建设的渴望;国际形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十一届三中全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转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答:表现:从过去的“左”倾错误路线、个人崇拜、教条主义转而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过渡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启示:今天改革开放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表明我党有能力纠正自己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党;任何事情是否正确,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要实事求是。4、邓小平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谁?这是由邓小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以及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胆识和能力决定的。如: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战役;“文化大革命”中的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后领导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二、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对内改革: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B、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C、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D、意义: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②城市:A、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B、改革的内容:所有制形式、政企分开、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C、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背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材料】材料1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1978年的《凤阳花鼓》材料2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材料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摘自20世纪80年代的歌谣1、由材料1向材料2转变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这个转变说明了什么?答:农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3、材料反映了农民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答:广大农民欢欣鼓舞。因为党和政府在考虑国家、集体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了个人的利益。4、在“大包干”中是如何分配产品的?这产生了什么影响?答: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5、从建国到现在,中国农村的政策发生过哪些变化?答:建国初期,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时期,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对外开放A、根本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B、过程: (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了南通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最大),进一步开辟经济开放区;(5)1990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C、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D、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内涵)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②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同时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分“三步走”计划。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⑤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 答:(1)主要史实(见上)(2)总之,邓小平为我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念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备考建议: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考点7:祖国统一、外交成就和科技成就一、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与港澳回归1、含义:“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时间:香港回归:1997.7.1 澳门回归:1999.12.20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结束了香港、澳门被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4、对台湾问题,你认为应该采用何种方法,谈谈你的看法。我认为应该采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办法,以和谈为主,不提解放台湾的口号,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看法: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在世界上是不争的事实。②《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文件的形式再次确认这一事实。③“台独”思想不得人心,违背了所有中国人民的意愿。④“一国两制”为两岸人民带来稳定和发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深远的意义。【材料】材料1 中国政府声明,收回香港……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国和葡萄牙声明,澳门地区是中国领土,中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材料2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和九龙。”1、香港岛是何时通过何条约割让给英国? 答:1842年的《南京条约》2、港澳回归有哪些重大意义?答: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成功的范例。3、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是什么?答:遵循“一国两制”的原则,但不承诺放弃武力。4、1997年之前,香港被哪个殖民国家所占领?其分别是通过什么条约占领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的?答:1842年《南京条约》侵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侵占九龙司。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5、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①早在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开始发展起来。②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得到加强。③元朝时,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二战”中,《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一致强调日本必须将其窃取的台湾等领土全部归还,台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⑥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事实。二、外交成就1、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主要成就: 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1954年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⑤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⑥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⑦2001年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两弹元勋”邓稼先1、原子弹(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2、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3、卫星(1)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3)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6年成功发射“神舟”六号。“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主义、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备考建议通过对2007年全国各省中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属于重点考查对象,涉及了教材中所有重点知识,命题的形式比较灵活,考查题型也较全面。因此建议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识记和理解,包括正文和楷体字内容及图片;其次要注意探究知识的深度。 根据分析,预计2008年中考本部分仍将是重点。因为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可能是重点考查内容,但在命题上可能会以图片题,或者是结合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等内容进行考查。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也有可能以近一年来我国同一些大国的外交活动进行命题。2007年是我国科技成果取得辉煌的一年。例如:“嫦娥一号”上天,说明了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注重科技的创新。【材料】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1、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第一次巨变是辛亥革命;第二次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巨变是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三个伟人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3、孙中山主要事迹: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确定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创办黄埔军校、4、毛泽东主要事迹:参加中共一大、主持农民讲习所、参加八七会议、领导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遵义会议、领导红军长征、参加中共七大、参加重庆谈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5、邓小平主要事迹: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挺进大别山、指挥淮海战役、衽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从他们身上学到的有:以国家和人民为重、大无畏的精神、公而忘私的高贵品质等。考点2: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一、“一战“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具体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相互争夺相互勾结,最终形成“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3、两大敌对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4、导火线: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二、经过:1、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2、结束标志:1918年11年11,德国投降3、著名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4、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5、影响:(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使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3)促进了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4)一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6、启示:(1)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反对战争爱好和平。(2)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3)加强团结合作,发展本国经济。(4)树立振兴祖国的信念,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备考建议从近年来中考命题看,本单元多采用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等题型考查,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备考中需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一战这段历史。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战争教育了人民,使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当今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要求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警惕恐怖分子的威胁。考点3: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起止时间: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性质: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影响: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② “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他摧毁了法西斯势力,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帝国主义国家。③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④大战期间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为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⑤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成为人民的普遍愿望。2、爆发和扩大爆发:1939.9.1,德国突袭波兰扩大:①1942.6,苏德战争爆发;②1941.12,日军偷袭珍珠港,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A、原因:法西斯的侵略损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B、时间、标志:1942.1,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2、雅尔塔会议 1945.2 苏、美、英A、原因: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B、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参加对日作战3、最后的胜利(1)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2)诺曼底登陆:1944.6 美英盟军开辟第二战场(3)德国投降:1945.5.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4)日本投降:1945.9.2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4、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材料1】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有何共同的原因?其性质有何差异?“一战”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同点:①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大战中都出现了一些先进科技。③都削弱了一批帝国主义国家,产生一批新的独立国家。④战争持续时间都较长,参与国家数目都较多。性质的差异:“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一战”对中国的影响:①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②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失败,激起了“五四”爱国运动。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材料二】江泽民在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苏联卫国战争给德国法西斯以毁灭性打击,并同盟军一起夺得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的胜利;美英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都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巨大支持和宝贵援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正义战争,它给全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也最为珍贵。”1、二战的主要战场有哪些? 答: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中国战场等。2、简要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答:中国的民族牺牲、苏联军民的奋战、美英盟军的作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从二战的爆发和进程中,你得到什么“历史启迪”?答:妥协制止不了战争,只有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才能取得胜利。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备考建议本考点经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注意本单元中的几个标志性的事件,如二战爆发的标志、扩大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标志、二战转折点标志等;注意雅尔塔会议的内容以及二战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联系。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考点4: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一、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3)内容:①政治上:推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标志美苏冷战开始;②经济上: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4)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5)影响:①“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②长期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人类进步、世界和平。③“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A: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B:此刻我提请你们考虑和决定是目前关系到希腊和土尔其这一方面的局势……我完全了解美国给希腊和土尔其提供的援助这一行动所包含的广泛意义,此刻我将同你们谈谈这些含意。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和……1、材料A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演说中的话?材料B中的“我”是谁?答:丘吉尔;1947年在富尔顿;杜鲁门。2、材料AB的演说者主张推行一种什么政策?文中的“自由世界”指的是什么?答:“冷战”政策;资本主义世界。3、为了推行上述政策,美国在欧洲还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4、这位总统在国情咨文里提出了怎样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什么?咨文中所说的“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分别是指什么?答:提出了“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国内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5、想一想,美国为什么要发动冷战?答:意味着美国要公开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标志着美苏的战时同盟正式破裂。2、美苏争霸(1)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①实力对比: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②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③苏联意图: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2)70年代:特点:苏攻美守 对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3)80年代:特点:美攻苏守 苏联对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原因:经济困难;事件: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对策: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3、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2、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1、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强。②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3、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4、面对全球性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加强国际合作、重视落后地区的舆论宣传和科教工作等。备考建议本考点为命题的热点,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复习时应注意冷战政策的含义和内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苏争霸的概况、一超多强的局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高级技能——综合问答题:1、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②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国。③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原因:中共领导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2、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背景、参加者、内容是什么?(考标P54)时间:1945年初。背景:盟军和苏军分别从西、东攻入德国境内,法西斯德国败局已定。参加国家:美、英、苏内容:①会议制定了最后击败德国的计划。②决定战后德国由苏、美、英等国分区占领。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④会议还讨论了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3、二战后,导致中东地区矛盾复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考标P55)①民族问题。②宗教问题。③领土问题。④水资源问题。⑤石油问题。⑥大国争夺。4、 “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会议简表时间 1978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会议名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三大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意义 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两次由“封闭”到“开放”的事件,是从哪两个事件开始的?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答:、鸦片战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区别: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是被迫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开放是主动的。2、请根据“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共产党会议简表的内容,说说它们形成了一个什么新的理论。答:邓小平理论。3、在党的历史上还有一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它是哪一次?答:遵义会议。5、联系实际谈谈科技的新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考标P56)①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丰富多彩。②化学肥料的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④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小型家电,进入千家万户。⑤日新月异的现代通讯,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PAGE第 1 页 共 8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