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第二课时)课程标准1—5知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不同。教学目标1、理解口述资料的意义和如何利用口述资料。2、理解口述资料 、 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概念。3、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价值。4、初步掌握应怎样利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方法。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正确认识利用历史资料及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真正的历史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难点:历史上的传说举不胜举,人们往往认为只不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罢了,是人们的杜撰。中华文明史上的传说也很多,如课本上提到的牛郎织女、赛龙舟等。虽然不等于历史,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历史观,充实了历史的血肉,使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历史。许多传说从不同的侧面勾画出了真正的历史,成为人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角色。教学方法材料事例分析法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家庭三代人的情况调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的传说、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当地的传说。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叙述】文献和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那么在文字产生以前或没有文字、文物不是很丰富的时候又怎样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口耳相传的东西可不可以呢?【活动】请几个学生说说与历史有资料有关的传说和故事(端午节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当地风俗习惯的由来等)【提问】同学们讲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传说,与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吗?是否属于历史资料范畴呢?(口述资料。)【板书】三、口述资料【叙述】实际上,口述资料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有些口述资料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了历史,有些口述资料直接的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叙述】那么,哪些属于口述资料呢?原来许多民间传说就属于口述资料。比如端午节的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等都属于口述资料。传说大多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产物。它不等于历史,但是口述资料,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阅读“阅读卡”,【提问】这种口述历史算不算历史资料呢?【总结】现在人们还经常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些记载大多是真的,所以,口述历史的作用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承转】可见,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可以记载历史。【提问】那么,这三种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讨论:第一组资料。【提问】请大家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长城能被哭倒吗?【总结】对,不能。今天秦长城已经不存在了,也没有被哭倒的痕迹,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倒塌了的长城证明孟姜女哭长城的真实性,可见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均有局限性。【叙述】同样,司马迁史记中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呢?有些同学查阅了《史记》,没有找到孟姜女哭长城的记载,所以文献资料也无法印证。【提问】但是长城我们都见过,请大家用几个词来描述长城。(工程浩大、雄伟壮观。)【提问】那么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承担呢?(男子。)【提问】如果男子都去服徭役,就会导致什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人们开始怨恨长城,怨恨长城恨不得把它哭倒,于是就演绎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总结】我们知道长城没有被哭倒,可是强迫人民修筑长城的秦王朝却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口述资料中了解一些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口述资料还可以使历史边的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传说了解到秦朝徭役的繁重。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又如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反映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状况。【提问】文献资料:司马迁对长城的记载,反映的是什么?(长城的防御作用。)【提问】实物资料:城砖,反映的是什么?(反映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这三种不同的资料,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长城的评价。反映的是长城的不同侧面。【提问】孙中山对长城的评价是怎样的?(充分肯定了长城的防御作用。)【提问】鲁迅的描述,反映的是什么?(反映的是徭役的残酷。)【提问】那么究竟应如何看待长城呢?(我们应把口述资料、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长城。)【总结】可见,口述资料可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实物资料可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还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所以说:三种资料对我们认识历史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只有合理的运用这三种资料,才能还历史的本来面貌。学生活动:分小组竞赛,分辨第一课到第四课插图资料的历史资料类别。(过程略)【提问】我们如何运用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案例。长期以来我国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叙述】传说山西省洪洞县有棵大槐树,官府曾把人们骗到哪里,然后又强迫他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所以,许多地方的人都说自己是大槐树那个地方的子孙。这个传说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呢?河北有一位同学的父母告诉他,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大槐树下,这位同学想证实一下,请大家帮助他。【讲述】在《明太祖实录》和《明成祖实录》中记载,在山西洪洞县城西的大槐树下共进行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而上百万山西省的移民都经过设在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机构被迁往全国十几个省区和400多个县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明朝政府进行大批移民呢?原来。元末明初 ,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口急剧减少,土地荒芜。据史料统计,当时河北、河南、山东三个省加起来的总人口还不及山西一个省的人口多,所以,明朝的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为了富国强民,所以明初的朱元璋就做出了一桩决策,主要就是从山西向河北地区,中原地区大量移民。【总结】所以,这些传说虽有虚构的成分,但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表达了人们被迫离开故乡的痛苦,以及他们对想象中的家乡的思念。这些传说虽然并不等于历史,但却能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看待历史的。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总结】一棵大槐树,魂系千百代,如今,始于汉代的古槐已不复存在,但发生在古槐下的大规模移民活动,却永远烙进了古槐树下移民后裔的心目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洪洞大槐树已成为一种根的符号,一种家的标志。【展示】大槐树公园图片。【总结】事实上,研究历史并不容易,过去的事情毕竟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可能去重温一遍历史。因此要了解历史,必须依靠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承转】根据史料记录的不同方法,可以把历史资料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板书】四、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叙述】在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中,由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资料、又同时代的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是第一手资料。后人写的历史著作都属于第二手资料。(如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农作物 等实物是研究河姆渡的历史第一手资料;鼓楼┅┅)表现形式 特点第一手资料 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实物等 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第二手资料 传说、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 证据间接【提问】在上面关于长城的例子中,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学生活动:展开小组讨论本单元第一课到第四课中插图和阅读卡中那些是第一手资料,那些是第二手资料。【总结】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是相对而言,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是以《史记》的记载为第一手资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手资料,史记就变为第二手资料了。【提问】那么,如何运用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呢?学生总结如何运用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总结】一般来说,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使用第一手资料,写文章时尽力查找原始资料;但当第一手资料十分有限而且难度很大时,第二手资料就显得非常宝贵和重要了。【总结】正是凭借和利用了这些资料,我们生活的故事才不断被发现、被记载、被传承下来。【展示】长城的资料:长城城砖上的刻痕和老乡家的城砖和石碑。【提问】请同学判断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并思考:你能想到什么?那你以后将怎样对待它呢?(保护文物。)学生讨论。【总结】我们要自觉爱护文物,不损坏文物,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文物,我们要学好知识,善于发现文物、保护文物并且要敢于跟破坏文物的行为作斗争希望大家能够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学会发现身边的历史,运用多种资料记载身边的历史,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下去。【总结】只有充分地利用历史资料、认真地研究历史资料才能了解历史的真实,同学们要亲自动手去记载自己身边或者其他的生活故事,去传承文明。只有通过更好地体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才能全面地了解历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