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自2003年秋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已走过了近六个年头。在平常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难教”可以说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一难在于如何把握和处理好教材资源,二难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好新课程标准,三难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以下笔者就以《礼乐文明的确立》教学片段为例,谈些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难教”问题的一些尝试。二、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讲述的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教材先讲周朝的分封制,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前面的宗法等级制度相衔接,层次清晰。教材讲述了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治理国家的方略,与前面所学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相对应,对后面教学中学生理解2000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概念,教材中用了一些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源,初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2、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体会。(2)学会运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3)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3、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与完善难点:理解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4、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三、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教师:以电视剧《封神榜》导入。学生:根据自己已有认识与教师对话,并听、看视频,融入情境。(设计意图:以对话方式及展示视频,激发学生兴趣,调节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注意力容易被集中。)2、联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播放视频了解礼乐文明确立的背景。学生:听、看视频了解背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0第二段,结合图4—1完成:(1)周朝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内容。(2)展示西周分封形势图,了解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及作用。(3)吟诗释义,感悟分封制内涵。学生:阅读教材,观图自主学习,回答问题。【转承】那么,周王是如何进行分封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展示西周分封与宗法制关系图说一说:什么是宗法制?贵族的权利具体是怎样继承的?(播放视频,进一步理解宗法制度)学生:看视频了解宗法制度,观图自主学习,回答问题。教师:出示活动探究主题: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怎么决定的?议一议: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你对这种制度有什么看法?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小组成员中明确记录员、讲解员等角色)教师:展示西周礼乐制度相关内容及材料,组织学生辩论:正方:当今社会要大力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反方:反方:当今社会不能发扬古代的礼乐文明我赞成:理 由:学生:感受礼乐制度在生活中的表现,思考问题,自选观点,运用所知知识进行辩论。(设计意图:课堂中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分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听、看相关视频,观察相关图片,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利用教材中感性材料的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提高知识的达成度;以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辩论,可以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促进课堂气氛的融合。)四、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较多,且涉及到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文明制度等都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如果面面俱到地进行课堂教学,一个课时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我在处理教材内容时,针对一般的内容就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阅读、自学、互相讨论为主,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而重点则是引导学生理解、把握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当时的作用和对中华文明的影响。通过此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反思:1、课堂导入要别具一格课堂引入是一堂课的前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巧妙的导入,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巧妙的导入,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以电视剧《封神榜》导入新课另有一番意味,因为这部古代神话片学生大多非常熟悉也特别感兴趣,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2、教学形式要活泼多样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让学生们每天10至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到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本课中,我采用学生看视频、自主学习教材、观察图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在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顺利而轻松地完成学习的任务,从而把一向枯燥、单调、沉重的历史课堂教堂教学变的生动、活泼和轻松。3、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与社会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将会是一堂枯燥无味、效果较差的课。为此,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让学生怎样更好地参与课堂,采用各种切实可行且富有实效的方法,来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本节课,在设计中尽管考虑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参与平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浓,课堂效果明显,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问题理解的灵敏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课堂教学的时间有些紧张。由此,今后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教师课堂的引导等方面都要加强,以便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