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学案(人教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学案(人教标准实验版八年级上)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学案
一、阶梯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北大荒
“北大荒”是黑龙江垦区所辖地域的俗称,它北以黑龙江、东以乌苏里江、东南以兴凯湖与俄罗斯为界,西同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南与吉林省毗邻,横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总面积540万公顷,相当于三个多北京市的面积。“北大荒” 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北大荒的黑土层是大量枯枝落叶落在地上,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黑土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
“北大荒”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汇水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近50条,天然湖泊泡沼200多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含水层厚10~200米。丘陵和山地密布着590多种植物,其中像野大豆、黄波罗、水曲柳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34种,还有人参、党参、五味子等1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猴头、木耳、蘑菇等真菌;动物200多种,其中白鹳、黑鹳、白尾海雕、虎头尾海雕、丹顶鹤、鲟鳇鱼、马哈鱼、大白鱼、野生东北虎、马鹿、黑熊、雪兔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数十种。北大荒开发前生态环境优越,人们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形容当时的富庶。
材料二 开发北大荒
为解决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先后组织了十几万转业官兵和50余万城市青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之后, “北大荒”又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一望无边。北大荒又被人们称为“北大仓”。
但过度开荒使“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
北大荒初垦时,这里的黑土层一般都有60至80厘米厚,最深的地方可达1米,人们曾经欣喜地说这里的黑土“攥一把就能流出油”。然而时光一晃,仅仅半个世纪,这里的黑土层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现在黑龙江省黑土区每年流失0.5至1厘米的黑土表层,而形成1厘米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黑土区有可能退化成不可逆转、名副其实的“北大荒”,甚至还不如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下还是黄土,而失去了表层土质的东北平原将变成砂石丛生的不毛之地。
另外,黑龙江省现有的933万公顷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已高达533万公顷。而且,已有9.33万公顷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全省目前有10万多条大型侵蚀沟,吞占耕地约7.33万公顷。黑土地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破坏极大,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每年以千分之一的速度递减,每年流失掉的土壤氮磷钾养分折合成标准化肥达500万~600万吨,相当于5个年产百万吨的大庆化肥厂一年的生产总和。每年因水土流失少收粮食200万~250万吨。按目前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耕地的黑土层将在40年到50年内全部被剥蚀。
严重的水土流失还造成水旱风沙灾害多发,使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河道,造成河库泥沙淤积,后果严重。据调查,黑龙江省二龙山水库因淤积泥沙而无法正常运行。吉林省的沐石河、辉发河的某些河段,河床已高出地面1米多,成为黑土地上的“地上悬河”。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滨洲铁路桥原先有8孔可以通航,因淤积现在只有2孔可以通航,航道已由1 500千米缩短为580千米。
黑土地的水土流失,使黑土区发生气候异常的频率增高,受灾面积逐年增大。湿地面积缩小了一半,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旱灾水灾频频发生,曾肥得流油的耕地日益贫瘠。
材料三 再造北大荒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开出的巨额“罚单”,拯救黑土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除了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
2001年,是“北大荒”生态建设史上值得铭记的年份。这一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项远比当年开发“北大荒”意义更为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拯救黑土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将黑龙江省建设成生态省,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
按规划,从2001到2010年,黑龙江将把全省99.6万公顷超坡耕地、沙化耕地和低产田全部退耕还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造林100万公顷。10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200万公顷,实现退耕还湿地20万公顷。
事关“北大仓”生存!全省13个地市的51个县市区和农垦、森工系统迅速行动,数十万北大荒人投入到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热潮中。正是无数北大荒人这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行动,使黑龙江的生态省建设规划和退耕还林规划逐步变成看得见的茫茫林海。来自省林业厅的统计令人欣喜: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完成退耕还林40万公顷。
退耕还林后虽然耕地少了,但全省粮食的总产量并未因此减少。因为退的主要是不宜耕种的低产田,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近3年全省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2 500万吨以上,商品率为65%。其中,黑龙江垦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1 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生态环境改善使“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过去多年不见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鹳、丹顶鹤开始在低空飞翔;久违了的狍子、马鹿又在林中奔跑;连世界濒危的野生东北虎近年来也频频和人遭遇……林业保护专家调查后发现,三江平原的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我国第一个湿地和鹤类自然保护区扎龙,今年回归筑巢的丹顶鹤达70多巢,比去年增加了30%。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安邦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已成为东北亚鸟类重要繁殖地和迁徙地。
有关专家认为,“北大荒”以还林还草还湿地为内容的退耕还“荒”行动,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三江平原湿地将产生深远影响,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黑,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又一成功典范。
1.开发北大荒中,人类取得哪些成果?
2.开发北大荒中,大自然向人类开出的巨额“罚单”有哪些?
3.为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4.北大荒的变迁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课外探究
围绕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对比你所在地区的历史与现状之间的差异,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并为家乡的发展前景提出你的建议,最后写成一份调查报告。
三、资料下载
一座废弃的城──交河故城
在吐鲁番西10千米处的雅尔湖乡,在数条河道交叉处的高岛上,有两条古河床交叉环抱的孤岛,孤岛上坐落着一座废弃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全城长约1.6千米,最宽处约300米,没有城墙,四周崖岸壁立,形成了天然屏障。远在三千年前,原始居民为避免野兽的侵害和防备部落间的战争,便选择了这个崖城,作为自己的家园。他们使用刮削器、尖状器、石核、石片等工具,在坚硬的黄土层中挖掘洞室居住,开凿通往河谷的通道,取水和从事生产活动。这些早期的土著居民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姑师人。
交河城是因为特殊地势而得名,由于宅地控天山南麓,北接匈奴,西通龟兹,因此是汉通西域时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之地。从晋开始直到唐初,这里一直是高昌国的交河郡治所。公元640年唐太宗派人在此设交河县,九世纪中叶,这里曾为吐蕃所陷,以后交河城又为回鹘高昌国属地,设交河州。到了元朝时,交河城池逐渐衰落,毁于西北少数民族的混乱战争之中。居民随之他迁,古城遂被废弃。现存交河故城遗址,大体为唐代的遗存。城内大部分建筑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纵贯全城的大街长350米,宽3米,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街两旁尽是高厚的围墙,临街不见一个门窗。只有绕过围墙,进入小巷才能到达居住的院落。街巷宽窄不一,窄的只有2米。住房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头搭顶。也有不少是多层建筑,有的下部是窖洞,上部是平房。在西区还有许多手工业作坊,已发现的几处陶窖遗址膛壁,经烈火焚烧,已经全变成灰色。在大街的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区内有各种类型的佛塔,塔上佛龛里还有残存的佛像。此外,在故城的北部还有一座佛塔遗迹,中央的大塔由5个高耸的塔组成,大塔四角分别各有25个小塔,总计101个塔排列成纵横各五的方阵。这样的寺院和佛塔规模,说明了当时佛教的兴盛。
交河故城自汉代至元朝经历了较长的年代,虽然早已废弃,但如今游人至此,仍可走街串巷,不愧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我国从这座古城遗址可以了解唐朝一般城市的规模和布局,看到我国古代人民在这方面的惊人智慧。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1.使荒田变沃野,昔日人迹罕至的荒野成为人口稠密的聚居区。“北大荒”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每年生产的粮食都在1 500万吨以上。解决了上百万人的生存、就业问题。
2.黑土层剥蚀、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风沙灾害频繁。气候异常,野生动植物减少。
3.为恢复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当地停止开荒,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从而有效遏制了黑土地的水土流失,风沙旱涝灾害减少,“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粮食的产量、品质大大提高,野生动植物品种数量都有所增加,“北大荒”又现生机。
4.提示:人们依赖和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可以创造和发展灿烂的文明,但同时可能由于过度的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它的衰落。因此,人们首先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二要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尤其是节制非再生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三是维护生态平衡,珍惜与善待生命,特别是动物生命和濒危生命;四要有节制地谋求人类自身发展和需求的满足,不以损害环境作为发展的代价;五要积极美化自然,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善待大自然,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新文明,不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而且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