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第二课 汉唐盛世学案一、阶梯训练(一)基础知识达标训练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和( )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2.汉朝包括( )和( )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3.汉武帝采纳( )的建议,在思想领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立( ),专门教授儒家经典。4.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 )。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是( ),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5.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6.“单于”指的是( )的首领。A.匈奴B.鲜卑C.汉族D.氐族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 )。A.分封刘家子弟为王,巩固王国势力B.平定“七国之乱”,削弱王国势力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彻底铲除王国,削弱割据势力8.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的总管西域事务的机构是( )。A.安西都护府B.北庭都护府C.伊犁都护府D.西域都护府9.儒家学说作为我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10.西汉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汉景帝11.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12.东汉的建立者是( )。A.刘秀B.刘彻C.刘邦D.刘濞13.北魏是( )建立的政权。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14.下列各项中,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B.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南北统一D.促进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先进文化15.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统一的朝代是( )。A.北魏B.北周C.隋朝D.唐朝16.唐太宗时敢于直谏的著名谏臣是( )。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姚崇17.唐朝时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皇帝是( )。A.唐太宗B.唐高祖C.唐玄宗D.唐高宗18.科举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 )。A.三国B.两晋C.隋朝D.唐朝19.唐朝的“开元盛世”指的是( )在位时的局面。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20.“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反映了唐朝生产工具( )创制的功效。A.筒车B.曲辕犁C.翻车D.犁壁21.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唐朝开始创立C.它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D.它是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2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司马迁的《史记》B.班固的《汉书》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D.陈寿的《三国志》23.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西汉初年B.西汉末年C.东汉末年D.三国以后24.下列不属于玄奘和鉴真共同点的一项是( )。A.都生活于唐朝B.都是著名的僧人C.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D.都去印度求取佛经25.唐朝的统治者对道教特别推崇,曾亲自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的皇帝是( )。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唐高宗26.把左右两边的相关项用线连起来。书圣 李 白 《七月都下帖》 杜 甫 《女史箴图》颜体 王羲之 《历代帝王图》 顾恺之 《多宝塔碑》诗圣 颜真卿 《蜀道难》诗仙 阎立本 “三吏”“三别”(二)综合能力训练27.根据下表将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出来。皇帝采取措施作用汉景帝汉武帝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山名,即今雁门山),进攻太原,以巧计诱帝于平城,纵精兵四十万骑围帝于白登。帝被围七日,虽以使人厚遗阏氏(单于之妻)得脱,然受挫已不小。材料二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1)材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2)汉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3)列举出汉与匈奴经济交流的史实。29.魏孝文帝改革的一系列措施有: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据此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孝文帝改革起了什么作用?(2)对比右边两图,说说胡服和汉服有什么区别?(3)汉族原来是席地而坐,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后,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汉族为什么又要接受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4)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想一想,这是为什么?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匈奴对汉一再侵扰。刘秀为了防御的需要,将幽、并二州边地的居民迁到常山关(今河北正定)和居庸关(今属北京)以东。在长城一带筑亭侯,修烽燧,加强防御。──摘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要》材料二 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289年,慕容率领部落迁居徒河(今辽宁义县),不久又迁到大棘城(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甚至在生产上也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营畜牧。──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1)中国古代移民可划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通过阅读材料一和二,你认为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2)从材料二中可看出我国古代移民产生了什么作用和影响?(3)东汉三国以后,北方人民纷纷南迁,这一移民活动有什么历史意义?31.观察秦、唐两个朝代中央机构的图示,然后回答问题。(1)唐朝机构与秦朝机构相比有了什么变化?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唐朝的这种制度叫什么?根据它们的职能分工说说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32.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回答问题。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 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材料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 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材料三又反映出他的什么思想?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本着上述思想治国,唐太宗有哪些突出的治国措施和业绩?(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唐太宗?3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是读书求学的人通过科举考试后,一步登天,由贫民一跃而成高官。鲁迅先生对这种科举制度是深恶痛绝的,他笔下的孔乙己就是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畸形产物。试回答下列问题。(1)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进一步完善于何时?(2)你认为科举制度的形成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为什么?(3)鲁迅先生为什么对科举制深恶痛绝?34.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片,然后回答问题。(1)上图是唐代的陶俑,由绿、蓝、黄等颜色组成,是唐朝的艺术珍品,被称为( )。(2)在这些艺术品中,胡人、波斯人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什么问题?(3)与这些陶俑同时期的文物中,有一些妇女骑马的彩俑,这说明什么问题?35.读诗评史。汴水 汴河怀古唐·胡曾 唐·皮日休千里长河一旦开, 尽道隋亡为此河,亡隋波浪九天来。 至今千里赖通波。锦帆未落干戈起, 若无水殿龙舟事,惆怅龙舟更不回。 共禹论功不较多。读了上面两首诗后,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两首诗的看法。二、课外探究我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比唐朝有了什么重大的变化?从你所生活的实际环境出发,调查我们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市民生活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调查,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三、资料下载皇帝的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有一面宝贵的“镜子”,因为有了这面“镜子”,他把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这面镜子指的是他身边的一位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魏征看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据理力争,有时还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有一次,唐太宗和魏征在大殿上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不好发作,退朝后,气呼呼地回到内宫。他的妻子长孙皇后见了,问他:“陛下为什么不高兴?”唐太宗说:“总有一天我会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又问:“不知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恨恨地说:“还不是魏征!”听完这话,长孙皇后马上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太宗非常惊奇,问是怎么一回事。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为陛下祝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的话,马上转怒为喜,他再也不怪罪魏征了。他还经常对别人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能照出他的所有缺点呢!他正因为有了这面镜子,才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啊!第二课 汉唐盛世1.陈胜,吴广2.西汉,东汉3.董仲舒,太学4.贞观之治,武则天5.安史之乱6.A7.C8.D9.D10.B11.C12.A13.B14.C15.C16.A17.A18.C19.D20.A21.B22.A23.B24.D25.C26.27.皇帝 采取措施 作用汉景帝 平定“七国之乱”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 实施“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威和思想统治。28.(1)汉高祖刘邦(2)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已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大将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相抗衡。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嫁给他,此后汉与匈奴的边界出现了互市的局面。(3)中原的农耕、打井、修造城郭、储存粮食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游牧地区,草原的牛马也大量输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交通运输和农耕的发展。29.(1) 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2)汉族服饰宽袍大袖,鲜卑服饰窄衣小袖。(3)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等,使用方便,有益于身体健康。(4)因为自孝文帝以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儒学,以孝治国。30.(1)材料一属于政府移民,材料二属于自发移民。(2)移民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共同发展。(3)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迁移到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极大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1.(1)秦朝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政事无论大小都由皇帝裁决,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唐朝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之长并为宰相,并明确规定了三省职权,使国家政令的颁布都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们的共同作用就是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2)这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有利于防止不当的政令草率实行,有利于集思广益。三省共同商议国家的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他们之间各有分工,既互相合作,又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32.(1)唐太宗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保持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 唐太宗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重视民生的思想;材料三反映的是唐太宗重视历史、重视纳谏的思想。唐太宗讲这些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3)提示:政治上,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整顿吏治;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同时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出现“贞观之治”。(4)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重视人才等方面去评价。总之,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33.(1)科举制产生于隋朝,进一步完善于唐朝。(2)科举考试在当时是进步的。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魏晋以来只有权贵子弟才可以做大官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3)提示:因为科举制发展到后来,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可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造就统治者忠实的奴仆。所以鲁迅先生对这种制度深恶痛绝。34.(1)唐三彩(2)胡人、波斯人形象被作为刻画对象,反映出唐代社会开放的社会气象,当时中外往来十分频繁。(3)说明唐代妇女的生活比较开放自由。35.提示:唐朝时期,一般人都认为隋朝的灭亡主要因为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而皮日休肯定了开凿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胡曾的诗片面夸大开凿大运河对隋亡的影响。总之,隋朝灭亡原因中,开运河不是主要原因,但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