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2006.10温馨提示:1、全卷分卷I和卷II两部分,共8页,有二大题,30小题。卷I选择题的答案做在卷II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I上无效。2、全卷满分为8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全卷实行开卷考试。卷 Ⅰ(选择题 共34分)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其中1—16小题每小题1分,17—25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请选出各小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将所选的答案字母写在卷Ⅱ答题表相应题号位置上,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拉开了美苏“冷战”的事件是A、雅尔塔协定制定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C、“北约”与“华约”建立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第二次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具有世界意义变化之一的事件是A.万隆会议 B.非洲大陆的解放C.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3.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自己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是A、雅尔塔会议 B、亚非会议C、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D、“七十七国集团”会议4.能够反映二战后落后国家与地区经济现代化现象的是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B、新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C、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黄金时代”的到来D、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5.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是A、1949年10月 B、1949年底 C、1956年底 D、1952年底6.下列新中国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与钱学森、邓稼先贡献最为相似的是A、焦裕禄 B、 王进喜 C、雷锋 D、钱三强7.某中学九年级学生拟举办有关“文革往事”的讲座,他们准备请本校亲身经历过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位教师做主讲人。根据下面四位教师的出生年代,你认为最适合做主讲人的是A、陆老师——1948年 B、方老师——1966年C、王老师——1968年 D、郑老师——1978年8.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A、阶级斗争 B、经济建设 C、政治建设 D、改革开放 标志着我国历9、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的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与苏联等26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D、外交三原则的提出10.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A、经济特区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 D、农业合作社11.“上海合作组织”对我国具有的意义是① 它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标志② 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标志③ 组织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④ 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新中国外交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经济的发展 B、综合国力的提高C、外交策略的运用 D、西方国家对华态度的转变13.2005年,海峡两岸从1949年来首次实现了“双向双飞”;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到大陆访问。在新形势下,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是不动摇的。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一贯原则是华夏儿女同根同源:大陆与台湾都是一家人 B、寄希望于台湾人民C、坚持一个中国 D、既往不咎、积极交流、和平统一14.放眼世界,中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大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以下属于我们面临的挑战的是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 B、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C、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 D、亚太地区相对稳定15.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中,关键因素是A.人口 B.资源 C.环境 D.发展16.当前我国主要的生态破坏问题是A.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B、土地荒漠化和气候变暖C、“三废”问题 D、赤潮问题17.标志着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重大事件有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③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④亚太经合组织在上海成功举行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18.下列属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内容是①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设立深圳、广州、上海和厦门为经济特区 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①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19.1971年11月1日,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总部升起。这表明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②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③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④中国开始在联合国发会领导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0.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世界各地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人们目睹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冤魂,宝贵的财产化为灰烬,这一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① 和平与发展已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② 各国应加强军事同盟,联合打击恐怖主义③ 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国际和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④ 恐怖事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由世界银行召开的全球扶贫大会于5月26日在上海开幕,来自12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200多名代表交流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工作经验。会议发表了呼吁国际社会团结一致战胜贫困`促进发展的《上海宣言》。21.上述材料反映的问题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是国为它①. 存在于世界各国,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②. 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各国社会的稳定③. 关系到各国人民的生存和再发展,关系到全人类的进步④. 是当今人类面临一切问题的根源和应对各种挑战的根本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2.2005年1月6日,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亿,由于我国坚持控制人口增长,使60亿人口日和13亿人口日的到来都推迟了四年。这说明A.我国的人口问题不再存在 B.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C.我国的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D.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23.右边的漫画形象地说明了①部分人科学利用资源意识淡薄②水体污染十分严重③生物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④某些生物资源日益枯竭A.①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4.下列成语能比较恰巧地描述漫画所反映的问题的是①竭泽而渔 ②杀鸡取卵 ③鼠目寸光 ④物尽其用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5.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我们的共同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爱护自然,可以从小事做起,以下生活方式中符合环保理念的是 ①购物使用布袋 ②拒绝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③夏天把空调温度打得高一些 ④在节假日买贺卡送老师和同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次月考试卷 2006.10班级_______学号___姓名_____卷 Ⅱ(非选择题 共46分)题 号 选择题(1—25) 非 选 择 题 总 分26 27 28 29 30得 分阅卷人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其中1—16小题每小题1分,17—25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分,第29题10分,第30题10分。共46分。)26.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材料二:《春天的故事》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9分 )(1)从材料一看,标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事件是什么?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4分)(2)材料一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中的“春天”寓意是什么? 这一春天的到来与哪一会议有关?(3分)(3)材料二中的“老人”指的都是谁?他“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反映了中国的什么政策?(3分)27.在浙江省缙云县,有一对老人(男的叫董万春,今年83岁;女的叫张春晖,今年74岁),自1957年开始,每天记录家庭收支情况,到今年为止已经整整49年了。下面是这对老人向记者反映的情况。1956年至1978年,工资一分也没有涨,两人加起来的每月工资93.5元。49年里,有5个年头家庭财政出现赤字,即1961年赤字84元;1969年赤字116元;1973年赤字190元;1976年赤字76元;1994年赤字6885元。前四次“赤字”是因为当时工资低,家庭开支大造成的,1994年欠债是因为那年我们分到了80多平方米的房改房,这次欠债我们感到很幸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记的都是吃穿的开销。到八九十年代我们的帐本记上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现在我们的退休工资加存款利息等,每年有5万多收入,花不完。——摘自2006年1月23日《钱江晚报》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读完材料后你的感受是什么?(2分)(2)1956年至1978年期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多曲折,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曲折的主要表现。(3分)(3)1978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简要分析人民生活水平发生日益月异的根本原因。(2分)(4)根据材料能否得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完全实现的结论?为什么?(3分)28.材料一: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2006年2月27日下午宣布,“国家统一委员会”终止运作,《国家统一纲领》终止适用。同时表示在条件许可时,会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新宪法”。——中新社台北2006年2月27日电材料二:我们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这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3月14日答记者问材料三:1861年1月纽约州议会通过了《反脱离联邦法》;……纽约州法院深知统一的可贵,坚决维持国家统一不受损害……统一赋予了美国人民繁荣和幸福,为了捍卫这种统一……我们准备牺牲我们的财产、生命以及我们的神圣的荣誉。——岳麓版新课标教材必修。(注:“国家统一委员会”1990年10月7日由台湾当局设立。《国家统一纲领》系经“国家统一委员会”在1991年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以及同年的“行政院”院会议讨论通过。《国家统一纲领》阐明:依循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1)材料一中陈水扁的所为,其实质是什么?(2分)(2)从材料二种可以看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是什么?(2分)(3)结合材料三及美国南北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它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启示?(2分)29.材料一:2005年7月6日,八国峰会开幕,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是“减免非洲债务”问题。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也应邀在这里出席 “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材料二:2005年7月7日 伦敦发生多起地铁和公共汽车爆炸案,目前警方已确认死亡人数为56名。恐怖事件发生后,正在英国参加八国峰会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 发表讲话 ,强烈谴责发生在伦敦的恐怖袭击事件,并向在这一事件中不幸伤亡的人员及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根据材料,回答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什么问题?(2分) (2)导致非洲国家贫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途径是什么?(4分)(3)中国应邀出席八国峰会说明了什么?中国对待恐怖主义的立场态度是怎样的?(4分30、材料一:2006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所使用的新型铅笔全部都是用废报纸制成的。自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进行重大调整,其中包括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材料二:(1)材料一的做法是如何落实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的?(2)按照材料二所提示的用水方法,完成下列图示。(3分)① 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3)请例举在生活中浪费资源(能源)的其他现象(不得以纸张、木材、水资源为例),并指明解决这一浪费现象的具体做法。(4分)答案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其中1—16小题每小题1分,17—25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D C B D C D A B A B B B C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 C A A A D A D A D A C 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0分,第28题6分,第29题10分,第30题10分)26.(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2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分)(具体如解放西藏、土地革命等给1分)(2)中国进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2分)(写出改革开放给1分)十一届三中全会(1分)(3)邓小平(1分),改革开放 政策(2分)27. (1)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达到到小康水平。(2分)(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3分)(3)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4)没有。(1分)因为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2分)28. (1)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2)(2)一个中国原刚。(2)(3)祖国统一寄希望于人民;制定法律(《反分裂国家法》);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分)29、(1)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或和平问题没解决,当今世界不太平,贫富差距扩大)(2分)(2)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2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3)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得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得作用。(2分)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2分)30(1)①用废报纸制作铅笔,通过回收利用(或:循环利用)资源来保护资源;通过调整消费税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即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或:加强资源立法)来保护资源。(“归纳材料”和“结合知识”各1分,共4分)(2)、给分要点:①②是开放性答案,只要体现“循环用水”,符合生活常理即可,如:①洗脸,②浇花等;③净化处理(或:处理污水)。(各1分,共3分)(3)给分要点:①所例举的浪费资源(能源)现象必须是生活方面的,如:不及时拔掉电器开关等;(2分)如果例举“纸张、木材、水资源”方面和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不给分。②“具体做法”必须能有效解决所例举的浪费问题,如上例的做法:及时拔掉电器开关;(2分)如果答“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宏观措施,不给分。一滴水,重复利用17次工业用水:清洁水工业用水③清洁水生活用水:清洁水②处理污水①或PAGE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