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2、河南省林权县有个“盟台夕照”的景点,那里有块“葵丘会盟遗址”的石碑,这主要与哪位霸主有关(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下列夏商周历史与史实不符的是( )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夏朝建立,从此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C、汤起兵灭夏 D、周武王灭商建周
4、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先哲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这位先哲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5、在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中,在现在浙江一带的是( )
A、楚 B、吴 C、越 D、齐
6、春秋时期,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故事,其中“九鼎”象征( )
A、王权 B、财富 C、王宫 D、武器
7、右图是我国发布的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之一。这套图标是以汉字的一种字体为基础绘制而成的,这种文字在秦朝时曾作为标准文字在全国推行,它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8、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的做法与今天倡导的哪一社会风尚特别相符( )
A、保护环境 B、尊重人才 C、崇尚科学 D、平等待人
9、小陈在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想对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探个究竟。你会向她推荐的最合理的书籍是( )
A、《史记》 B、《汉书》 C、《资治通鉴》 D、《大唐西域记》
10、我国最早推行“县制”的时期始于(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商鞅变法 D、秦朝统一
11、下列诗句中所包含的地名,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关系的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D、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12、水稻现在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如果举办“水稻史回顾”专题展出,不正确的是( )
A、河姆渡氏族遗址能证明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汉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
C、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江南“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合适种植水稻
1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反映的是孔子的( )
A、政治思想 B、哲学思想 C、教育思想 D、经济思想
14、在中国的六大古都中,我省行政中心杭州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曾经在杭州定都的政权是(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回答15―—16题。
15、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代哪一位文化名人之手( )
A、杜甫 B、辛弃疾 C、苏轼 D、关汉卿
16、这段文字就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而言,属于( )
A、诗歌 B、词 C、曲 D、小说
17、在电视剧《杨门女将》中,杨门女将在“大破天门阵”中大败辽军。这里的“辽”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18、右图是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
(局部),该图所描绘的是( )
A、北宋都城东京 B、北宋都城洛阳
C、唐都长安 D、元朝大都
19、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目,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诗句描绘的我国传统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20、宋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童蒙读物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使居民识字率有了明显提高,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
A、天文学的进步 B、印刷术的发展 C、造纸术的发明 D、指南针的改进
21、假如时间倒流,让我们回到宋代,我们可以在街头欣赏到一些精彩的杂剧表演。宋代演员表演杂剧的场所在当时称为( )
A、“瓦子” B、“勾栏” C、“看棚” D、“市”
22、宋元时期,是我国对外关系空前繁荣的时期。在许多来到我国的旅行家的著作中,常提到我国的一个大海港,名为Zitun。这个大海港指的是( )
A、上海港 B、广州港 C、泉州港 D、宁波港
23、古代妇女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古代著名的纺织改革家是( )
A、班昭 B、蔡文姬 C、黄道婆 D、李清照
24、宋辽、宋夏合议中共同的内容是( )
A、北宋向辽和西夏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每年给辽和西夏钱物
25、某影视剧组请你当历史顾问,参加审核剧组提交的唐朝长安街场景布置计划,你会指出下列哪一项计划不可行?( )
A、街上客商往来不绝 B、很多时尚女人穿男装、戎装
C、街上有专门经营少数民族食品的店铺 D、人们用纸币交易
26、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传世的兵法巨著《孙子兵法》,下列哪一句是孙武的名言( )
A、“春秋无义战” B、“苛政猛于虎也”
C、“制天命而用之” D、“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27、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长期在蒙古草原上生活,其首领称为( )
A、皇上 B、大王 C、单于 D、天子
28、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中,哪一个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
A、小麦 B、核桃 C、石榴 D、葡萄
29、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作品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资治通鉴》
30、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画有“楚河—汉界”,这是比喻历史上的哪场战争( )
A、皇帝炎帝之战 B、商纣王周武王之战
C、勾践夫差之战 D、刘邦项羽之战
31、历史上,曹操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下属于曹操的历史功绩的是( )
A、光武中兴 B、统一北方 C、攻灭蜀汉 D、统一天下
3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民族融合不断,下列反映这种情况的现象是( )
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②唐末“安史之乱”③汉景帝平“七国之乱”④西晋时期“五族内迁”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回答33和34题。
3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总体分裂,但也出现过短暂和局部的统一,其中曾统一过北方地区的政权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北魏 ④北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
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 )
①政权分立 ②民族融合 ③社会大变革 ④国家大统一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5、浙江绍兴有一处历史古迹称为“兰亭”,那是许多书法爱好者的朝圣之地,请问这与哪位名人有关( )
A、顾恺之 B、郦道元 C、王羲之 D、陶渊明
36、唐玄宗统治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这段时期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贞观遗风 D、开元盛世
37、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三种东西最有可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
A、诗歌、火药、指南针 B、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C、诗歌、兵器、造船技术 D、《孙子兵法》、兵器、造船技术
38、“靖康之耻”历史发生的背景是( )
A、北宋和辽 B、北宋和金 C、南宋和辽 D、南宋和金
39、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让人吃惊”,下列名词能说明当时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
①坊市界限打破 ②瓦子 ③交子 ④商标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0、北京是2008年世界的焦点,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都城是在( )
A、西汉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商鞅语
材料二:《史记》记载: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说:“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①材料一中,商鞅在实践“便国不法古”的重大措施有什么?(4分)
②材料二中,商鞅的措施如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2分)
③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治家,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 (4分)
④商鞅和孝文帝的改革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⑤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国家的建设有什么见解?(1分)
42、根据下列有关农耕工具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9分)
图一 图二
①图一反映的是哪个朝代发明的什么先进生产工具?当时还有什么先进的农业工具?(3分)该时期的生产工具分别有什么优点?(2分)
②图二反映的是哪个朝代什么先进生产工具?(2分)
③“苏湖熟,天下足”是南宋时广为流传的谚语,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
43、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图一:丝绸之路
图二:大运河
①丝绸之路在传播文明方面曾发挥重大作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的直接贡献密不可分?元朝时有一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经过此路线来到中国,他是谁?(2分)
②指出古代“大运河”的两个端点城市名:A 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出古代“大运河”的以下几个河段的名称C _____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___(5分)
③历史对隋炀帝组织开凿大运河褒贬不一,谈谈你对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看法。(4分)
④举例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4分)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材料二: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①材料一的词中提到的“唐宗宋祖”是指谁(姓名)?(2分)
②试评价词中 “秦皇汉武”两位皇帝中的任何一位皇帝的历史功过。(6分)
③材料二中所指的中国古代考试制度是什么?这种考试制度在实施初期有什么历史作用?(5分)
三、平时成绩(10分)
社会试卷 共7页(第1页)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答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41、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平时成绩(10分)
社会答卷 共2页(第1页)初二历史与社会期末答卷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二、材料分析题(50分)
41、
①______土地私有,奖励农耕,奖励军功,建立县制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奖励军功,授予田宅和爵位,触犯贵族利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语言,服装,官制,礼法,姓氏,联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使秦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少数民族汉化,加快北方民族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改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①____________唐,曲辕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筒车。节省畜力,节省人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宋,秧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完成南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①_____张骞,马可波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_____涿郡_________B、_________余杭________
C、________永济渠__________E、______邯沟_______F、_______江南河_______
③___负面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经济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文化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①_______李世民,赵匡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措施的影响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科举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提供人才,相对公平的机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平时成绩(10分)
社会答卷 共2页(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