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

资源简介

课题: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 “西亚病夫”的崛起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十月革命这一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爆发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了解土耳其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原因及“西亚病夫”的崛起过程;
重点: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意义
难点:十月革命对俄国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预习导学:
1、20世纪的上半期,世界发生了剧烈的震荡。表现在哪里?
战争爆发的根源是 。经济危机爆发的实质是 。
2、20世纪初的俄国是怎样的社会情形?俄国人民采取了何种行动?结果怎样?
3、十月革命概况
(1)经过: 1917年秋冬,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______日晚,列宁来到总指挥部,亲自领导武装起义。_______ (时间), 号巡洋舰发出进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呐喊着冲向 。深夜, 被攻克,临时政府被推翻,革命胜利了。
(2)性质:
(3)结果:

(7)十月革命后,俄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试分析: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3、补充:十月革命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对俄国来说,它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模式,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它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5、比较俄国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和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即十月革命)的不同点。
名称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6、土耳其为什么会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沦为“西亚病夫”?它与清帝国的衰落有什么共同点?
7、土耳其人民是在谁的领导下,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取得民族独立和自由的?
8.凯末尔认为如何才能摆脱土耳其”西亚病夫“的称呼,使土耳其走上富强之路?他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9、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堂拓展:
10、列举凯末尔的主要业绩(至少三项)
11.土耳其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到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列强的殖民地,从殖民地到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从一个封建神权国家到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历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课堂练习
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 ( )
A沙皇专制统治 B帝国主义殖民统治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帝国主义军事统治
2、以下史实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土耳其在一战中战败 ②赶走外国军队,收回领土 ③凯末尔改革
④资产阶级新政府发表《国民公约》
A 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 ①④②③ D②③④①
3、世界上第一场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是 ( )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 巴黎公社
4、在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中首先取得胜利的城市是 ( )
A叶卡捷琳堡 B斯大林格勒 C莫斯科 D彼得格勒
5、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俄国的国家性质是 ( )
A资本主义 B封建主义 C社会主义 D 民主主义
6、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满足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采取的措施是 ( )
A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 B由工人对企业生产实行监督
C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没收土地给农民
7、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实践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 D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曾被称为“西亚病夫”的国家是 ( )
A中国 B埃及 C伊朗 D土耳其
9、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社会性质的变化是 ( )
A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B由殖民地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半殖民地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D由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10、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惩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列宁
这段材料中所说的“战争”是指哪场战争?
这场战争对俄国造成怎样的影响?
后来在列宁的领导下取得胜利的“俄国革命”历史上称为什么革命?
10、一位记者问凯末尔:“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什么呢?”凯末尔“战争结束了,人们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其实,这才是开始。现在,我们真正的工作开始了。”
凯末尔所说的“真正的工作”是指什么?为什么说“真正的工作”才开始?
11、1917年11月8日《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宣告:……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临时政府被推翻……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各地苏维埃应该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
材料中的“自己”指哪个社会阶层?“临时政府”是通过什么革命推翻的?
(2)苏维埃政权是怎样负责保证“真正”的革命秩序的?结果怎样?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第一课时中华民族的觉醒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让学生了解到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爱国学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总是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了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五四运动的经过。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课预习:
一、展示对联:
问:你能翻译这幅对联吗?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农村,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作神来供奉,百姓的门户前仍然贴着这种对联说明了什么?
二、新文化运动
1、活动一:看漫画,析含义(课件)
你知道漫画中所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究竟是指什么?“老家”住在哪里?3.在中国率先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旗帜的人是谁?
小结:陈独秀疾呼:“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也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形象地把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比作一辆车子的两个车轮,号召青年们以民主与科学并重,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李大钊、鲁迅等人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
你知道哪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请说说他们的主要贡献。
新文化运动基本内容是什么
活动二:议一议: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儒家学说要求臣民忠于君主,儿子他人父亲,妻子顺从丈夫,把人变成了奴隶,是民主和科学的大敌。因此,他们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要“打倒孔家店”。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种做法?小组讨论后发言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线:
2、走在革命最前列,起先锋作用的哪些人?
2.五四运动的经过
学生罢课:
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学生均展开罢课,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请你设计当时学生运动的口号:
学生的被逮捕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阶层人民纷纷加入到这场运动中。
工人罢工(书本P101图7—30);商人罢市(P101图7—31)
3.五四运动的结果:
4、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 反对的对象 性质 斗争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课后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或在方框内打“√”,你会成功的。
五四运动发生日期: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月_________日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发起者身份:_____________所持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性质: 爱国 叛乱
2. 年, 创办 ,率先举起了“ ”和“ ”的大旗号码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方法认识事物。随后, 、 、 等积极响应。
3、1915年,________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和“______”的口号。
4、拉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的是__________。
5、在新文化运动中,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6、在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是……………………………………………( )
A、知识分子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7、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 )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免去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③、收回青岛 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8、下列有关五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北洋政府同意了在巴黎和会上无理要求。
B、五四运动中,农民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9、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 ( )
A、自强、求富 B、新道德、新文化 C、民主、科学
D、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10、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矛盾的加剧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11、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B、中国代表团的正义斗争
C、中国政府的态度坚决 D、帝国主义国家互相勾结
12、在巴黎和会上继承德国在山东全部权益的国家是 (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3、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因是 ( )
A、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B、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C、开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从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D、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先进的政党的领导
14、五四运动成为五四青年节的来源,主要是因为 ( )
A、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B、运动的参加者都是青年学生
C、五四运动席卷全国 D、运动主力由工人转向学生
15、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人民的觉醒
C、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D、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
16、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B、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7、我们之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原因是 ( )
A、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B、它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C、它发生在十月革命后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8、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它们救了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送流血,都不推辞。
(1)“德赛两先生”的含义是什么 ?
(2)“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是指哪些事?
(3)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陈独秀认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3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学生一日不放,本店一日不开。”
“国家将亡,无心营业。”
(1)、根据材料一回答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对联说明五四运动得到了哪一阶层人民的支持?(2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成果?(3分)
(4)、五四精神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发扬五四精神?(6分)
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第二课时历史性的转折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或经过),二次大会的召开,让学生了解中共成立的意义:“两大”——“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两新”——“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是中国历史性的转折。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学习,体会先进知识分子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党的热爱之心,坚信党的领导。
重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历史意义
难点:
对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
一、预习导学:
毛泽东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全世界,也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1、“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指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2、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社会主义?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什么政党领导下取得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那工人阶级又是由哪个政党来领导的呢?
二、新课教学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1)思想基础:

(2)阶段基础: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无产阶级成长和工人运动对比表
工人人数 罢工次数 规模 斗争的形式 斗争的目标
辛亥革命前 60万 65次左右 几百人 分散斗争 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经济斗争
辛亥革命后—1919年 200万左右 130多次 几千人 同盟罢工、联合斗争 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已开始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人阶级,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就开始以自觉的姿态,为中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3)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2)结合书本P104图7—35、图7—36,提问:你知道有关中共一大会址?
(3)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全部完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同时出示歌词,要求学生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
意义:两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
两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要求学生思索:“新”体现在哪里?
三、课堂练习:
1、
时间 党的会议名称 全国党员人数
1921年 中共一大 全国党员人数50多名
1922年 中共二大 全国党员人数195名
1925年 中共四大 全国党员人数432名
1927年 中共五大 全国党员人数994名
1997年 十五大 全国党员人数590万名
2002年 十六大 全国党员人数660万名
上述表格说明什么?为什么?
2、1920年,陈独秀建立中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是在……………………………( )
A、北京 B、济南 C、长沙 D、上海
3、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4、中国人民认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始于( )
A、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十月革命 D、鸦片战争
5、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
A、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B、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广泛建立
C、高举社会主义旗帜 D、最先在知识分子中传播
6、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D、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发展
7、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重点任务是( )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共产主义 C、民主集中制 D、开展工人运动
8、与“一大”相比较,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9、、李大钊的历史功绩有( )
①推动新文化运动 ②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④建立人民军队
A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下列不能体现其“新”的是(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斗争方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一课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认识到它们的作用。
分析美、德、日为摆脱经济危机的不同对策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预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这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
课堂练习
1、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表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 的是 ( )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波及到整个欧洲 C持续时间长 D破坏性特别强
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发生在 ( )
A 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下列国家中,没有建立法西斯统治的是 ( )
A德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
A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激化 B金融市场不稳定
C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总爆发 D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 ( )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D原子弹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C 股市崩溃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是时,一方面劳动人民饥寒交迫,另一方面资本家却大量销毁商品,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B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C证明经济危机是资产阶级人为造成的 D 反映出经济危机是由生产销售的矛盾直接引起的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包括 ( )
A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混乱 B 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C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被废除 D 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服经济危机的共同做法是 ( )
A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B 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放弃关税壁垒
10、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 )
A铲除资本主义制度 B 改善人民生活
C 消除经济危机 D 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11、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是 ( )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 兴建公共工程
12、罗斯福新政采取奖励农民、压缩产量的办法,主要目的是
A保护农产品价格 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刺激农产品消费 D 刺激农产品出口
13、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兴建公共工程的典范是 ( )
A科罗拉多工程 B田纳西工程 C密西西比工程 D 阿斯旺工程
14、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获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干预经济 B调整了财政金融体系
C对工业加强技术指导 D 调整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5、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首先从整顿金融开始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企业公平经营规章
C大兴公共工程,刺激消费和生产 D 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16、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罗斯福新政主要“新”在 ( )
A调整维护资本主义政策 B促进了社会发展
C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D 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
17、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美46%,英28%,德40%,法16%,日8%.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的应用--------罗斯福
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国家是哪两个?
为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名采取了什么措施?
罗斯福所说的“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为什么?
18、你如何看待罗斯福新政?
13、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启迪?
14、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得以横行欧洲和亚洲,从反法西斯力量方面看在哪些教训?
15、你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四课
第四课 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从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感受科学技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并能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变化。
教学难点:对中国近代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教学过程:
1.火车的“老家”在哪里?它们在中国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轮船、火车等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的时间?
3、中国第一家电话局开办的时间?
4、我国古代那么多世界领先的发明,为什么近代的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1、中国科技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如偏重于实用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2、中国历代统治者实行抑商重农的政策。3、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比如愚民政策与奴化教育。4、自满保守和闭关自守政策。等等)
5、列举古代中国都有哪些领先于世界的发明、技术?
6.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
2.民主观念的影响对人们生活影响的具体表现?
课堂练习:
1、中国科举考试的起止朝代分别是…………………………………………………( )
A、始于隋,止于民国时期 B、始于隋,止于清朝末期
C、始于唐,止于民国时期 D、始于唐,止于清朝末期
2、以下表明清末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的有……………………………(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②、一些勇敢的青年开始冲破家长的阻挠,争取婚姻自由。
③、妇女的地位逐渐提高。
④、科学思想逐渐进入人们的脑海。
⑤、举行盛大的节妇宴,表彰节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3、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解放初期
4、以下情形中可能不真实的是 ( )
A、1889年,李三乘火车到上海做生意 B、1895年,留美学生张生给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1895年,陈红乘飞机到广州旅行 D、1910年,王五从上海乘轮船返回南京
5、奠定中国控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是在 ( )
A、洋务运动后 B、戊戌变法时 C、辛亥革命前夕 D、抗日战争前夕
6、新式交通工具与通讯工具的引入和发展,对我国最深刻的影响是 ( )
A、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B、方便众去旅游
C、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7、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是 ( )
A、中山装 B、西服 C、长袍 D、马褂
8、鸦片战争后,中国最早穿西服的社会群体是 ( )
A、通商口岸的一些买办 B、留美学生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维新派
9、近代被中国大城市广泛接受的西方礼仪有 ( )
A、缠足 B、握手 C、鞠躬 D、郊游
10、传统中国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妇女地位开始提高是在 ( )
A、明初 B、明末清初 C、清中期 D、清末明初
11、清末明初广泛流行的一句口号:“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这句流行口号反映了从旧习俗与观念中解放出来的是 ( )
A、农民 B、工人 C、商人 D、妇女
12、进入20世纪,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有 ( )
A、物质生活的变化 B、思想观念的变化
C、社会习俗的变化 D、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
13、下列影响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
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B、维新思潮、革命思想的推动
C、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渐瓦解 D、政府顺应时代潮流的倡导
14、下列促进科学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事件有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 D、新文化运动
15、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16、清朝人们对地位高的称“老爷”“大人”,而民国时期往往用“先生”“女士”等表示平等的称呼。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 )
人民开始当家作主
B、封建帝制被推翻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思想的传播 D、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一课
第一课《全球性的震荡》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目标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认识到它们的作用。
分析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了解它们对当代世界面貌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两次大战爆发的原因及性质
预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什么?交战国双方是哪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是什么?出现了哪些新式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间、主要法西斯国家有哪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什么?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胜利的成果是什么?
课堂练习
1、一战中,与英国敌对的国家是 ( )
A俄国 美国 B德国 奥匈帝国 C美国 法国 D法国 俄国
参与创立联合国的国家有 ( )
①中国 ②日本 ③美国 ④苏联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声称“我们也要为自己谋求日光下的地盘”的是 ( )
A法国 B英国 C俄国 D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著名战役是 ( )
A巴尔干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 D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是 ( )
A大炮 B坦克 C军舰 D原子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于 ( )
A1938年 B1939年 C 1940年 D 1941年
二战中最早投降的法西斯国家是 ( )
A德国 B日本 C 波兰 D 意大利
第一次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来自 ( )
A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第一次大战被称为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A交战双方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 战争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的激化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 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10、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是 ( )
A意大利投降 B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C 德国投降 D 日本投降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 )
A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B民族解放战争 C民族自卫反击战争
D 法西斯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2、你认为一战和二战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13、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重要的启迪?
14、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得以横行欧洲和亚洲,从反法西斯力量方面看在哪些教训?
15、你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沈志强 审核:朱国建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如: 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建立魔鬼部队731,对根据地进行血腥的“三光”政策;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重大作用。明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御外敌入侵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预习导学:
1、国歌中所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个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 九.一八事变
(1)时间:
(2)经过:
(3)结果:
3、七七事变
(1)时间:
(2)经过:
(3)结果:
4、西安事变:
(1)时间:
(2)经过:
(3)结果:
新课探究: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讨论:日本发动这两个事变是偶然的吗?为什么?
列举日军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3、从1894年侵略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了长达50年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劫难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课本,概括指出“从1894年侵略中国神圣领土台湾开始”,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
书本115页材料分析题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理清线索:①“当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什么政策?他为什么要推行这样的政策?
②说说这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如何转变的?”
(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
(2)在线索的外面,当代学生如何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精神?
(3)讨论117页材料分析题
2.抗日战争胜利
(1)抗战胜利意义
(2)试分析为什么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
课堂练习:
1、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于下列哪次事变爆发后( )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2、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集中力量镇压国内革命 B、幻想国际社会干预
C、削弱东北军的力量 D、慑于日本的军事力量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要出发点是( )
A、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B、粉碎国民党亲日派的企图
C、支持国民党亲英美派的态度 D、从全民族利益出发
4、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民族的抗战 D、美国和苏联的援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和最终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6、请将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
(1)九一八事变 (2) 一二九运动 (3) 南京失陷 (4)卢沟桥事变
(5)台儿庄保卫战 (6)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7)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7、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即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客观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党 B、中日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
C、国民党加紧“围剿”根据地 D、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8、我们所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以往的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告终 B、中国人民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C、以往的反侵略没有取得一点成就 D、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9、日本发动九一八的根本目的是( )
A、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B、促使蒋介石扩大内战 C、占领中国东北 D、摆脱经济危机
10、九一八事变产生最直接的严重后果是( )
A、伪满洲国成立 B、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C、日本扩张野心进一步扩大 D、从全民族利益出发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1、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侵略军大规模进攻 B、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C、抗日义勇军力量缓弱小 D、英美等国纵容日本侵华
12、五四运动和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相同点,不包括( )
A、都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B、都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
C、都有青年学生参加 D、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
1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这主要是指( )
A、显示中国各阶层要求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 B、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
C、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D、蒋介石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1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D、正确的战略战术
15、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为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1894——1895年发动了甲午战争,1937——1945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这两次战争分别对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16、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其中的四项。
17、“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卢沟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被国务院列入红色旅游景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这些景点所反映的史实,概括归纳日本侵华的特点。
18、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试举两例。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沈志强 审核:朱国建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的史实,理解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了解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以及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发展,了解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主要战役等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的史实,学习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诞生等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因素,让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感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延安精神的大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新中国诞生的有关材料学习,理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对比,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艰苦奋斗精神。
新课预习:
1、抗战胜利后,人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2、[两种命运的决战]
(1)“为什么说国民党提出的主张代表着中国的黑暗命运?”
(2)“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表现在哪些方面?”
课堂探究:
1.根据地的发展
(1)“为什么人民积极参加选举?”
(2) “大生产运动解决了根据地的什么问题?”
(3)“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其欣欣向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A、政治上:
B、经济上:
(4)延安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延安精神是否过时?” “怎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3.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发动
(1)说一说蒋介石暂时做出和平姿态的原因。
(2)重庆谈判:
时间:
人物:
结果:
(3)书本122讨论题:
(4)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充分暴露了国民党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中国人民为了自己,为了保卫解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利和幸福,为了中国一个光明的前途,只好拿起武器作战。
课堂练习:
1、国统区的黑暗与解放区的欣欣向荣对比
国统区 根据地
政治
经济
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中外民族矛盾 B、国内民族矛盾 C、国内阶级矛盾 D、国共两党矛盾
3、大生产运动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4、大生产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战胜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B、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C、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发展生产和管理经济的经验
5、材料:国共会谈的结果已确定了和平建国的总方向。但今天的情形来看,要由纸上的协定变为现实的东西,中间还横着许多严重的障碍。
(1)、材料中的国共会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纸上的协定是指什么文件?
(2)中间还横着许多严重的障碍,其中最严重的障碍是什么?
(3)蒋介石为什么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又为什么去了重庆?
第二课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沈志强 审核:朱国建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初期、三大战役前和战略决战后国共两党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况,学会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战况,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主要决定,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理解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历史掀开了新一页。
(2)过程与方法:解读教材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结合上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一目的学习,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研读图7-76《毛泽东转战陕北》、图7-77《三大战役形势图》和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学会分析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解读图7-79《红旗插上“总统府”》和图7-80《开国大典》,明确永恒的治国哲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国共两党内战初期悬殊的军事实力对比及“出人意料”的结局,体会人民群众的作用,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进程,感受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才能;品味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里程碑意义。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课前预习
读课本资料《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外国记者,你将如何预测中国内战的结果?为什么?
新课探究:
《毛泽东转战陕北》, 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撤离革命圣地延安?
2、
战 役 名 称 起 讫 时 间 歼 敌 数(万) 指挥者 结果(意义)
辽沈战役 1948.9——1948.11 47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55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52
总 计 154
3为什么国民党会在战争初期军队数量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精良、国统区拥有众多人口、并且有美帝国主义支持的情况下如此迅速地溃不成军,并走向覆灭?
4、阅读卡《小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依靠力量是谁?为什么这么说?
5、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6、书上124讨论题: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8、开国大典
课堂练习:
1、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 )
A、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 D、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包括( )
(1)解放区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 (2)国统区革命群众的支持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决策( 4)广大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A、1、2、、3、4 B、1、2、3 C、1、2、4 D、1、3、4
3、被陈毅感慨地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是……………………………………………( )
A、五四运动 B、抗日战争的胜利
C、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5、下列不属于<<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的是( )
A、确定新中国的国号 B、选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D、决定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
6、按时间27、1949年9月召开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具有宪法性质的《________________》。
7、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A、重庆谈判 B、大生产运动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和穷寇分别指谁?
(3)这场战役的结果和意义如何?
综合探究七 回顾中华民族百年历程 1课时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沈志强 审核:朱国建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和浮雕刻画的历史事件了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感受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体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观点。
2.能够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并了解它(他)们在历史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3。学会在世界大背景下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认识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4。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收集历史资料,初步掌握获取阅读,理解有效信息并重组这些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如何从对百年历史的回顾中去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并能分析历史对现实,对未来的借鉴作用。
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图案:
2、完成书本P128页的表格,对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加深把握。
3、选择其中一件大事围绕128页表格下的问题做好交流准备。
4、谈一谈:了解了中国近代百年磨难史,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思考: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追求进步而进行的斗争的结局如何?
5、中国人民探索独立和进步,追求解放和自由的历程,为什么早期一直都不成功,而后来能取得成功?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6、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利用鲁迅名言导入到下个环节: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人物廊”(教师出示任务图片,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来介绍历史人物)
1。禁烟英雄林则徐。2.变法先锋谭嗣同。3.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4.革命女侠秋瑾。5抗日英烈张自忠。6人民领袖毛泽东。第三课时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课型:新授 课时 :1课时 主备 :沈志强 审核 :朱国建 时间 :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红色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史实,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革命精神。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北伐胜利进军、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难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的原因
预习导学:
中共三大;
时间: , 地点: ,
主要内容:

2、中共在哪次会议上认为应联合各革命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
3、中共又是在哪次会议上确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新课教学: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确定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
2.国民党“一大”
1、召开时间、地点:
2、主要内容:
3、重要意义: 。
3、第一次国共合作于哪年正式实现?合作是不是等于合并?为什么?
4.黄埔军校 1、建立时间: 地点:
2、领导人:创始人— 校长—
党代表— 政治部主任—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原因(目的):
2.北伐战争的对象: 3.北伐战争的经过:了解主要战场: 重大战役:
4.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5.北伐取得的成就:
6、蒋介石叛变革命:
(三)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时间 、领导人 3、意义:
4、结果: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名称: 创建者: 时间:
意义:
2、最大的革命根据地的名称:
三、反“围剿”和红军长征
长征的时间:
读图找出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
遵义会议:
时间:
意义:
启示:
课堂练习:
1、毛泽东点燃“星星之火”,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位于( )
A、湘赣交界地区 B、闽赣交界地区 C、浙赣交界地区 D、陕北延安地区
2、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的三大政策是( )
A、联俄 B、联共 C、扶助农工 D、打倒军阀
3、歌曲《国民革命歌》中唱到“打倒列强,除军阀……”这首歌诞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其主力被国民革命军在湖北贺胜桥等地击溃的反动军阀是( )
A、陈烔明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
5、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是( )
A、蒋介石 B、汪精卫 C、张学良 D、冯玉祥
6、蒋介石建立的国民政府位于( )
A、北京 B、重庆 C、南京 D、上海
7、“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座城市是( )
A、南昌 B、杭州 C、长沙 D、上海
8、领导创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是( )
A、周恩来 B、朱德 C、毛泽东 D、贺龙
9、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主要是因为( )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与北方红军会合 C、到北方抵御日本的侵略
D、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10、万里长征使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
C、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转移 D、中国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11、事实上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1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开创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其主要依据是( )
A、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秋收起义的严重挫折 C、井冈山具备开创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D、我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形势
13、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苏联先进的军事思想 B帮助共产党培养军事人才 C、培养革命军队的骨干力量 D、加强保卫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力量
14、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目的是( )
A、把革命从广东推向全国 B、抢夺地盘和政权 C、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D、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15、北伐战争的最大 成就是( )
A、基本上推翻了反动军阀的统治 B、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C、促进了全国式农运动的发展 D、全部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的租界
16、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独秀 D、李大钊
17、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 )
A、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内问题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C、领导了独立自主的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D、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纠正党内的错误路线
18、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发动和领导的“改良运动”和“民主革命”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为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做了不懈的努力,请列举出20世纪20年代四个史实加以说明:
19、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发展红色旅游工作,强调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一项文化工程、政治工程。上海、井冈山、遵义等被国家列入红色旅游景点。请结合这些地点发生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20、列举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21、列举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项成果
22、“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需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以上决议。”
材料中的此次全国大会“是指什么会议?
共产党以何种方式与国民党合作?
(3)材料中“革命之需要“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