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期末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 走向现代世界期末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复习资料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的比较
所有者 劳动者 生产方式
手工作坊 作坊主 作坊主、学徒或帮工 作坊主亲自参加劳动
手工工场 工场主 雇佣工人 工人分工合作,工场主不在参加劳动,主要从事管理和销售工作。
商人的地位变了
原来的阶层 发生的变化 新的阶层
商人 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可以担任市长 手工工场主早期的资产阶级
贵族 一部分开始经营工商业 早期的资产阶级
一部分开始走向没落
农民 失去土地,成为雇佣工人 早期的工人阶级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人文精神)
运动名称 代表人物 国家 观点或作品 意义
文艺复兴 达·芬奇 意大利 《蒙娜丽莎》 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和专制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始追求人性,自由、民主和平等。
莎士比亚 英国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宗教改革 但丁 德国 教皇不是上帝德代表,权力是人为的,教皇应该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力、财产、身体和灵魂。
科学革命 培根 英国 知识就是力量
牛顿 英国 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 波兰 日心说
布鲁诺 意大利 宇宙是无限的。
启蒙运动 伏尔泰 法国 天赋人权
卢梭 法国 人民主权
第三课 世界走向整体
人物 支持国家 时间 路线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年 西欧——北美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1488 西欧—好望角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 西欧-好望角-印度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 环球航行
发现新大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发达的造船技术2、丰富的航海知识及先进的航海技术3、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4、地圆说的确立5、东西方的陆路交通被阻断了6、哥伦布等的探险精神7、对黄金的追求,得到政府的支持。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正面影响 新航路开辟的负面影响
为各个大陆间人们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 野蛮屠杀印地安人掠夺土地和财富(黄金等)破坏当地文明(如印地安文明)。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第四课 资产阶级革命
国家 时间 领导者 当时统治者 重要文件 建立政体 开始标志
英国 1640-1688 克伦威尔 查理一世 权利法案 君主立宪
美国 1775-1781 华盛顿 英国殖民者 独立宣言 共和政体 来克星顿枪声
法国 1789-1793 罗伯斯庇尔 路易十六 人权宣言 共和政体 人民攻占巴士地狱
这些国家的革命胜利的原因:
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封建统治者(美国除外)不得人心。
思想的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领导者的英明指挥和英勇作战。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中国落后的原因)
最后的盛世(明清时期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人口的增多
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的繁荣,如棉纺织也。
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了许多工商业市镇。
国际贸易繁荣,丝绸、茶叶、瓷器等大量出售。
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民族政策:明:修长城,以防御为主。
清:积极主动采取笼络手段,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藏 赐予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创立金瓶掣签制。
西南地区 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管理。
北部 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
西北 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
台湾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东北 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明清时期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的措施: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六部。
明朝设立东厂,西厂,锦衣卫特务机构。 封建皇权进一步加强。
清朝设立军机处。
清朝大兴文字狱。 。
八股取士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设立贞洁牌坊,
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的比较(对外闭关自守,减少通商口岸)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 1492
规模 大 小
到达的地点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到达美洲大陆。
影响 发现新大陆影响深远。
目的 宏扬国威 为了获取商业利益如黄金、市场等
第六单元第一课 工业革命
主要成就 人物 国家
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蒸汽时代) 蒸汽机 瓦特 英国
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
工业革命的新阶段(电气时代) 电动机 格拉姆 比利时
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
发电机 西门子 德国
电灯 爱迪生 美国
电话 贝尔 美国
汽车 本茨 德国
飞机 莱特兄弟 美国
工厂和手工工场
规模数量 工人数量 劳动纪律 生产方式 劳动方式
手工工场 小,少 少 宽松 手工生产 分工合作
工厂 大、多 多 严格 机器生产 流水线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屈辱的岁月
时间 条约 英雄人物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 林则徐 可是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战争 1894 马关条约 邓世昌等 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1900 辛丑条约 彻底得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国家
中国人民的救国运动
学习西方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领导人 林则徐、魏源 李鸿章、奕 康有为 孙中山
方式 研究学习 改良 改良 革命
失败原因 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对统治者或外国列强心存幻想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进步意义 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希望中国走上富强得道路是爱国进步得表现。都为下一次尝试打下了基础。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得支持,任何改良和革命都是不会成功得。
第四课 工业时代得社会变迁
工业化 城市化
表现 工业超过农业,占据主要地位出现三大产业得划分工厂得规模越来越大,工人数量越来越多。开始出现大型城市。 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城市生活取代农村生活。
优点 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更加丰富。人民得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居住条件、医疗水平)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妇女地位提高、大力发展教育、大众传媒得发展、服饰娱乐方式得变化。)
缺点 工业污染、交通堵塞、人口膨胀、环境恶化。
如何看 待 我们应该理性的、科学的对待工业化和城市化,顺应其发展,同时应该具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美化我们的城市,改善我们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过程、意义。
背景: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也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过程: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打下了基础;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意义: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第七单元 第一课 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 二战
时间 1914-1918 1939-1945
参战方 德国、奥匈帝国与英法俄集团 德、意、日法西斯与英美苏中反法西斯集团。
新式武器 坦克、飞机 核武器
著名战役 凡尔登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性质 帝国主义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战争 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邪恶的正义之战。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表现:银行、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特点: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影响范围广。
实质:生产过剩
解决方式:发动对外战争,走上法西斯道路,如德、意、日法西斯;
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缓和阶级矛盾,走出危机,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第二课 开辟新的发展到路
人物 方式 结果
俄国 列宁 武装斗争,革命的方式 建立世界上第一格社会主义国家
土耳其 凯末尔 武装斗争赢得国家独立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美国 罗斯福 实行新政 走出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全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作时间
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提供就业机会(田纳西工程)。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课 民族复兴的道路
一、新文化运动:
人物:陈独秀,口号:民主和科学
性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五四运动:
人物:学生、工人、商人
时间:1919.5.4北京
性质与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和觉醒。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
成立时间、地点、会议:1921.7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意义:中共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标志着中国革命走上勒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北伐战争
条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目的:为了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北伐迅速发展的原因: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贺胜桥——铁军称号。);人民群众的支持。
成就: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
结果:1927.4.12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立国民政府,北伐失败。
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等,它是中共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
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
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革命根据地分布的特点,原因:
1、各省的交界处;2、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这些地区国民党的统治基础薄弱;这些地区革命基础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利于革命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北上抗日
时间:1934——1936
起点和终点:瑞金——吴起镇
转折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四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生活中的变化 交通 轮船、火车、电车等
通讯 电报、电话、邮政
文化生活 看电影、读报纸、杂志
社会习俗 剪鞭子、不再缠足
思想 科学思想进入人们的头脑 取消科举,改革教育学习内容的变化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称呼的变化、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妇女地位提高 走出家庭,参加工作
第五课 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
日军的侵华过程:
1931.9.8 九·一八事变 日军侵占东北全境
1937.7.7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底 日军占领我国大片领土
1945.8.15 日本投降
日军的罪行:京大屠杀 731部队的人体实验 三光政策 轰炸城市 受降千人坑 潘家峪惨案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各阶层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结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战士们的英勇作战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白求恩)
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正义之战,必将胜利。
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勒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力量。
第六课 新中国的诞生
两种建国方针
国民党 消灭共产党 实施独裁专制,压制民主活动,政权腐败,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
共产党 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实施民主选举制度;开展大生产运动(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重庆谈判:
时间:1945.8——10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
分析:蒋介石:迫于人民要求和平的呼声;争取时间准备内战
毛泽东:不放过一点和平的希望,打破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内战初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原因:内战初,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占绝对优势,因此毛泽东采取了保存实力,寻机歼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不与优势敌人硬碰硬的策略。
主要战役:
辽沈战役 19489.—1949.1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解放区的面积大大增加了。
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 1949.4 解放南京,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1927.4——1949.4政权覆灭了。
内战胜利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解放军战士的英勇作战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探究训练题:(认真完成)
日本右翼势力对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持否认、隐瞒、甚至歪曲史实的态度,你作为中国人,有何看法?假如要你预测一下,中日间还会爆发战争,你认为大概在什么时候?原因是什么?
请用史实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学习了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和抗争史,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