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课件40张PPT+教学设计+学案+课时训练+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课件40张PPT+教学设计+学案+课时训练+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自由平等的真谛》课时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年8月3日,一些极端分子在香港做出拆下国旗扔入海中、刻意破坏国旗、暴力冲击警署、破坏汽车、多处纵火等行为。在驱散示威者的行动中,拘捕涉嫌非法集结及袭击等行为的示威者超过20人。下列针对这一暴力违法示威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①既然公民享有游行示威的权利与自由,就不应该抓捕示威者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③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④示威者崇尚自由,因为权利重于义务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郑州市民郭某鹏故意隐瞒出境史,未严格落实“隔离观察”措施,未严格落实“如实申报”措施,期间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办公场所,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传播危险。郑州市公安局大学路分局依法对郭某鹏立案侦查。这警示我们(

A.法治和自由存在不可协调的矛盾
B.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D.公民的隐私权不受法律的保护
3.有人说:“自由就是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以下对于自由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A.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B.自由主要指人们依照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没有限制
C.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D.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4.八年级几位同学对“平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你赞同的是(

①小闽: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这体现出平等
②小明:出行时领导拥有绝对的优先权
③小易:老人、孕妇乘坐公交车受到特殊关照这是平等的
④小超: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水平相同才是真正平等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5.2019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6307起,处理人数194124人。其中,涉及省部级干部的问题5起,地厅级的761起,县处级9976起。这体现了(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我们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约束
D.坚持依法治国,就能杜绝腐败现象
6.有人认为,网络是个开放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见解的权利,因此,我们可以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观点错误的原因是(
 
)
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②上网要遵守法律这一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 ④网络的应用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法治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是(

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③自由是法治的保障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8.东海县为缓解全县居民口罩购买难的问题,自3月11日起每天平价投放10000只一次性口罩,供全县居民预约购买,首批次供60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到附近指定药店购买,这个做法(

①体现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
②突出强调权利弱化了义务
③体现了不同情况差别对待
④太过偏袒弱者背离了公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在某公司的一次招聘中,其负责人违背互联网的自由平等精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用轻佻的语句侮辱日语专业应聘者。最终,该负责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这说明(  )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②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自由平等 
③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
④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中共十九大报告数次出现“平等”一词,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下列不利于践行平等的一项是
(  )
A.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B.反对特权,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
C.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D.平均地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11.我国铁路法规规定:乘客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除接受罚款和180天内被限乘火车外,还需要与铁路部门签订协议书,方可再次购买动车组车票。这项规定警示我们(

A.坚守原则,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事
B.要敢于抵制不平等行为
C.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必要时要主动依法维权
12.疫情防控期间,一位湖北籍男子在前往广西南宁途中,发现某服务区公厕有两个位置贴有“湖北籍厕位”标志,在停车区域还专门划分了湖北籍停车区,这一做法(

①侵犯了湖北人民的平等权
②是非正义的歧视行为
③是依法落实疫情防控要求
④是不同情况差别对的表现
A.①②
B.①①
C.②③
D.②④
13.当前,全国多地交警部门对“不礼让斑马线”的机动车进行抓拍处罚。对此,有评论文章指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动要从“礼让”向“理让”转变,不仅要规范机动车避让行人,更要倡导行人与机动车互相避让。违法行走的路人,则不在“礼让斑马线”的范围。这观点强调了(

①公民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是相同的
②公路交通治理要遵循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③交通参与者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④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权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平等内涵的是(

①公交车上设立老弱病残孕妇专座
②国家实行精准扶贫政策
③男女同工同酬
④干部子女在公开招聘时有优先录用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吉林通榆县一退休干部解崇伦,在出入公共场所应佩戴口罩而未戴口罩的情况下,强行要求外来车辆进入其所在小区,不服从管理严重扰乱疫情防控工作秩序,受到行政拘留十五日,罚款八百元的处罚。这表明(

①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②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③疫情期间,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④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而唯一的保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探究题
16、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自由,也要保持秩序”。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坚决划清谣言、诽谤与言论自由的界限
(1)从领导人讲话中,谈谈你对自由的认识。
材料二:在2019年全国普遇高等学校招生考该即将举行之际,为切实维护公平公正考试环境,公安机关将会同国家统一考试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入开展涉考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打击整治,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切实维护各类全国纯一考试安全。
(2)国家为什么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
材料三:当有人反对乞丐和拾荒者进入图书馆时,馆长回答说:“我们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自由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重要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平等的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是乞丐或者拾荒者而剥夺了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馆长的话恰好印证了他没有法律依据拒绝乞丐和拾荒者的进入,这正体现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馆长有义务依照法律来执行。
(3)建设自由平等的社会,对青少年有什么要求?
17、材料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要求之一就是自由。
材料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已家喻户晓,它之所以广为人知,一个重要原因莫过于写出了人们对自由追求的那种执着和义无反顾的精神。
材料三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自由?在现代社会,自由的意义有哪些?
(2)有人说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你觉得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法律是否影响人们的网络自由?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C
7、A
8、B
9、D
10、D
11、C
12、A
13、C
14、A
15、A
16、(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的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2)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践行平等,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践行平等,需要每个公民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17、(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意义:拥有自由A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不正确。原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3)不会。法治和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法规就会受到法律制裁,严重者会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第一节
自由平等的真谛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道德与法治
部编版
八年级下
新知导入
2018年12月10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一节
自由平等的真谛
新知讲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由的重要意义;
2、知道平等的含义和意义;
3、懂得自由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
4、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表现。
6、正确认识司法机关的工作,增强法治意识,保护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7、增强国家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
教学重点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难点
无法不自由,法眼看平等。
1、自由有哪些意义?
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4、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什么意义?
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具体表现?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96—10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
时间:5分钟
自学指导
一、无法治不自由
请结合他们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运用你的经验
(1)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Hi!
自由
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
(1)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的活动;
(2)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
(3)渴望不受他人的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
拥有自由的意义
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乞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
(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因为风筝线是风筝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保障。风筝有了线的牵引才得以在天空中保持平衡,如果线断了,风筝就会失去依靠,从空中掉落

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
探究与分享
(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必要的限制?
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3)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人民英雄不得玷污!网民恶意侮辱四川凉山救火英雄被依法拘留
视频说明了什么?
(1)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2)网络世界同样需要遵守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
(3)我们在上网时,要有依法行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
孙某和某公司利用网络发布侵害某死者名誉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公众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给死者的家属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死者家属将孙某和该公司诉至法院。法院判决被告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死者家属精神损害抚慰金。
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探究与分享
(1)《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言论自由是个人自由在网络上的延伸,其边界仍是法治。
(1)言论自由乃宪法基本权利,尤其是针对公共事件或者公众人物,公民均有权质疑、批评、评论、表达,以此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福祉。言论有法律边界,不应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2)陈述或评论时,不得使用侮辱性言辞攻击他人,不随意由事及人,或使用侮辱、贬损的语汇针对他人的人身特质进行不当归因或不当定性,进而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
(3)一旦超出前述言论的权利边界,将会受到民事追责、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甚至会被刑事定罪。
(4)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
知识拓展
言论自由
自由的含义
(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2)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1)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3)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4)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法眼看平等
请替换
文字内容
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请替换文字内容,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
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探究与分享
从法律意义上理解平等的含义
男女同工同酬
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
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心怀平等
尊重他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不分尊卑主次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內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取得了旧中国不可比拟的成就和进步。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法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女性的生育权受教育权、健康权、发展权和政治参与权利等各种现实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都可以看到相当比例的女代表和女委员行使权利、履行职责的亮丽风采。
探究与分享
查阅资料,了解今年出席全国两会的女代表和女委员的数量与比例。
请你列举运用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980名,代表中妇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
《宪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
2019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女性人大代表步入会场。
图片说明了什么?
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
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视频和图片说明了什么?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风筝有了线的限制,才能自由地飞翔;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通行。这启示我们(  )
①真正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②只有摆脱“限制”,才能享有自由
③自由需要法治和规则的束缚
④自由是有限制的、相对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2、任性是有代价的!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发生了多起公民个人不服从疫情防控管理、任性妄为而被处罚乃至被立案调查的事情。任性是有代价的告诫我们(  )
A.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唯一规则
B.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C.自由是无条件的,每个人都有自由
D.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D
3、“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下列对自由和规则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②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③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
④享有自由是人们自觉遵守规则的保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4、2020年
2月8日下午哈尔滨市微信朋友圈传“一男子拒绝戴口罩并威胁谩骂社区劝阻者”的视频信息,社区防疫工作人员提示其应佩戴口罩,该人拒不听从规劝,大声辱骂和恐吓工作人员,并称“我就是不带口罩,你管不着”,最终公安依法对其进行行政拘留十日处罚。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规则保障人们的自由,遵守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自律
③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④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是限制自由,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B
拓展提高
2019年4月24日,陕西省吴起县几位青年到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游玩,并在红军雕像前照相,青年李某一时高兴,攀爬到红军雕像上照相留念,被网友用手机拍下并在微博上发了一组相片,引起社会热议。
(1)请你简要说一说自由和规则的关系。
(2)请你运用(1)题中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对这些游客的行为做出辨析。
(3)我们应该怎样自觉遵守规则?
(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2)这些游客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不遵守社会规则的体现。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些游客随心所欲,违反了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这些游客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观点正确,表达清晰,可酌情给分)
(3)①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板书设计
自由平等的真谛
一、无法治不自由
二、法眼看平等
作业布置
自由是什么?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是自由吗?草原中奔跑的骏马是自由吗?水中畅游的鱼儿是自由吗?我认为不是。雄鹰也有它的束缚,骏马也有它的无奈,鱼儿也有它的苦衷。对于我来说,世上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所谓自由便是自己存在的理由,那便是我们的理想。
(1)自由的意义是什么?
(2)束缚自由的是法治,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3)我们该如何珍视自由?
(1)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2)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3)①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②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自由平等的真谛》学案
课型:新授
设计者:
日期:
授课人: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教研组:
一、学案导学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由的重要意义;
2、知道平等的含义和意义;
3、懂得自由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
4、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表现。
6、正确认识司法机关的工作,增强法治意识,保护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7、增强国家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学习难点:无法不自由,法眼看平等。
二、先学后教----学生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
1、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地______;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_________;渴望不受他人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_________。
2、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_______,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______,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但是,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_________的、_______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________。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自由主要指人们在_________规定的范围内,依照_________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___________的各项权利。
4、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__________,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_______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________,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__________。法治既规范自由又________。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5、平等是人类的_________,是社会发展的____________。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____________,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___________,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
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__________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___________之一。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7、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__________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________规定的各项义务。
8、我国公民的_________都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____________的特权。
(二)阅读课本,找到下列问题并标注出来:
1、自由有哪些意义?
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
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4、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什么意义?
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具体表现?
三、合作探究
1、P96运用你的经验
请结合他们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2、P97探究与分享
(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3、P97探究与分享
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4、P99探究与分享
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5、P100探究与分享
(1)查阅资料,了解今年出席两会的女性代表和委员的数量与比例。
(2)请你列举运用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四、当堂达标
见课时练习
五、自学反思?查漏补缺?
附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1)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2、(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因此,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也就失去了风筝线的保护和支持,风筝必然“无力回天”。
(2)、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3、(1)①《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有边界。网络空间的自由也是有限制的,也是法律之内的自由。网络世界同样需要遵守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
我们在上网时,要有依法行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
4、参加班委会选举的时候一人一票是平等的;男生女生同班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平等的;等等。
5、(1)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980名,代表中妇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
(2)《宪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7.1《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课题
7.1《自由平等的真谛》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由的重要意义;2、知道平等的含义和意义;3、懂得自由是有限度的,是相对的;4、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表现。6、正确认识司法机关的工作,增强法治意识,保护法律的公平和公正;7、增强国家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
重点
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难点
无法不自由,法眼看平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18年12月10日,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强调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秉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第一节
自由平等的真谛
思考问题
语言导入本节内容,使学生易于进入本节内容
讲授新课
一、幻灯片出示课题、教学目标二、幻灯片出示自学导航,教师巡视指导:自学指导: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
P96-101内容,结合导学案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1、自由有哪些意义?2、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3、法治与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4、平等的含义是什么?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什么意义?6、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具体表现?三、师生合作探究(一)
无法治不自由探究一:运用你的经验
请结合他们的观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点拨:(1)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2)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会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3)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探究二:观看视频《Hi!
自由》(1)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体现在哪些方面?(2)拥有自由的意义点拨:(1)人们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里,充分自由的活动;渴望摆脱不合理的束缚和限制,自由地施展才能;渴望不受他人的奴役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生活。(2)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探究三:
P97探究与分享(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点拨:(1)因为风筝线是风筝能够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保障。风筝有了线的牵引才得以在天空中保持平衡,如果线断了,风筝就会失去依靠,从空中掉落
。(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探究四:问题探究如何理解自由的限度?(1)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3)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探究五:播放视频《人民英雄不得玷污!网民恶意侮辱四川凉山救火英雄被依法拘留》视频说明了什么?点拨:①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②网络世界同样需要遵守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
③我们在上网时,要有依法行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探究六:P97探究与分享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点拨:(1)①《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
“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2)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同样有边界。网络空间的自由也是有限制的,也是法律之内的自由。网络世界同样需要遵守法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
我们在上网时,要有依法行事、依法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探究七:知识拓展《言论自由》(1)言论自由乃宪法基本权利,尤其是针对公共事件或者公众人物,公民均有权质疑、批评、评论、表达,以此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促进公共福祉。言论有法律边界,不应损害他人合法权益。(2)陈述或评论时,不得使用侮辱性言辞攻击他人,不随意由事及人,或使用侮辱、贬损的语汇针对他人的人身特质进行不当归因或不当定性,进而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3)一旦超出前述言论的权利边界,将会受到民事追责、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甚至会被刑事定罪。(4)网络诽谤是指借助网络等现代传播信息手段,捏造、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网络与传统诽谤相比,有其更为鲜明的特性。探究八:问题探究(1)自由的含义(2)法治与自由二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点拨:(1)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2)①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②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4)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
(二)
法眼看平等探究一:P99探究与分享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点拨: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比如男女同工同酬、一次选举一人一票等;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比如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获得优先权和得到特殊关照。探究二:播放视频《心怀平等
尊重他人》思考:平等的意义是什么?点拨: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探究三:P99相关链接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不分尊卑主次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內政治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探究四:P100探究与分享(1)查阅资料,了解今年出席两会的女性代表和委员的数量与比例。(2)请你列举运用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点拨:(1)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980名,代表中妇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2)《宪法》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民事权利。”探究五:图片展示图片说明了什么?点拨: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探究六:播放视频《公民权利
人人平等》,展示图片视频和图片说明了什么?点拨: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探究七:问题探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点拨:(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2)①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学生读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思考归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
当堂达标
见课时训练
认真做题,同桌互改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自由平等的含义,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自由平等有了新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法治与自由的关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
板书
自由平等的真谛一、无法治不自由二、法眼看平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