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8年级(上)历史与社会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第一框:站立起来的祖先
1—5 ABCAA; 6—10 BBDCC; 11—12 BB;
13、(1)直立行走、劳动、制造并使用工具、人工取火等 (2)石器时代、金属时代
第二框:“北京人”的足迹
【学习任务单】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比较表格:
项目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 山顶洞人(约3万年前)
工具制作 打制石器,刮制骨器 打制石器,磨光和钻孔物
食物获取 采集植物果实,块根和猎取动物 采集和狩猎、捕鱼
火的来源 使用天然火 摩擦生火
着装情况 没有着装 用兽皮制作衣服,用骨针缝制
审美意识 没有审美意识 用贝壳和动物牙齿制成装饰品
1—5 CBDCB; 6—10 ACDAA;
11、(1)C、D (2)①从相貌上看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同现代人基本相同;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而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③北京人只能利用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3)只要能找出三个中国古人类遗址即可。(如:中国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距今约30000年。)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第一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1—5 ADBDC; 6—7 AC;
第二框:古老的村落
【学习任务单】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不同点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七千年前 长江流域 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 水稻 猪 黑陶
半坡遗址 五六千年前 黄河流域 气候干燥、河流少 半地穴式 小麦、粟 牛 彩陶
相同点 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的生活,从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一、选择题:1—5 ACDCA; 6—10 BCBAA; 11—12 BB;
二、问答题
13.(1)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分别位于中国陕西西安的半坡村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穴式的;河姆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原因:半坡地处于北方高原,气候干燥,河姆渡地处南方,潮湿多雨。房屋的出现说明原始居民实现了定居。
第三框:精神家园
一、选择题:1—5 BBCAA; 6—7 DB;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选择题:1—5 ABCBA; 6—10 BACDC; 11—14 BABA;
二、问答题
15、(1)是。远古传说是远古的人们口耳相传下来,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褒贬流传下来的,其中有虚构的成分,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而历史事实却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3)“禅让制”。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成员的微弱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对生产力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当时人类社会处在最低的发展阶段,原始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同当时不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 (3)传说故事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这些历史事实可以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相互印证,都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发展与沿革。 (4)它们的共同点有以下几点:①从传说反映的时间来看,大致都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②从内容来看,多是英雄人物的故事,反映了早期民众的英雄史观倾向;③从历史资料的形式来看,都属于口述资料;④从它们的意义或价值来看,传说故事中包含了一定的事实成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另外,这些传说都与野兽、神灵有联系,反映了当时人类与动物的接近以及原始的世界观。(能说出两点或者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一、选择题:1—5 CBAAA;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一、选择题:1—5 AABAB; 6—10 DCCAD; 11—16 BAADBB;
二、问答题:17、(1)略。(2)
古国名称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所处位置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 西亚两河流域 印度半岛 亚洲东部
统一时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 美尼斯 汉谟拉比 阿育王 禹
代表城市 孟斐斯 巴比伦城 摩亨佐 达罗 二里头
所属气候 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气候
(3)这些文明大致处于北温带。从地理位置上看,这些文明产生区域大多气候湿润多雨,邻近大河流域。 (4)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第一课时:城市开始出现 / 王权神圣
一、选择题:1—5 ABADC; 6—10 DAACB;
二、问答题
12、(1)禹;治理黄河、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划定“九州” 、铸造“九鼎”等。 (2)尧、舜、禹; (3)“禅让制”和“世袭制”;启; (4)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确立了统治者的绝对权力,这是我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时:分化的社会 / 军队与刑法
一、选择题:1—5 DBCBD; 6—10 CADAB; 11—12 DC
二、问答题:
13、(1)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2)婆罗门、刹帝利属于统治阶级,吠舍、首陀罗属于被统治阶级。(3)奴隶主阶级;《汉谟拉比法典》; (4)这些规定不同于现代法律所宏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精神。
14、(1)胡夫,埃及,法老; (2)禹,疏导,夏朝; (3)汉谟拉比,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城; (4)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寺庙; (5)修筑城墙、建立军队、形成等级身份制度、制订刑法、设立监狱、完善法律制度、进行宗教控制。
第三课 告别野蛮
第一课时: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一、选择题:1—5 DCBBB; 6—10 BAADB; 11—14 ACCD
二、问答题
15、(1)刻划符号:③;图画文字:①;象形文字:②④; (2)表格如下:
古老文字 各 自 特 点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象形文字 尼罗河流域 前3000年左右 古埃及人 “画成其物” 芦管削尖为笔写在“纸草上”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 前3200年左右 苏美尔人 笔画像楔子 削尖的芦苇杆、骨棒作笔,在泥版上写字
甲骨文 黄河流域 商朝 中国商朝人 “刻成其物” 刻在龟甲、兽骨上
共同点:都是从图画文字逐步发展而来,把繁复不易刻划的图形简化为一些符号性质的象形文字,使它能记录语言,具有相对固定的行、音、义,是不同区域人们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3)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标志着人类告别野蛮,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16、(1)司母戊鼎; (2)夏、商、西周。特点是品种繁多、造型古朴奇特、工艺精湛细腻。 (3)祭祀。鼎在中国古代社会被视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言九鼎”、“鼎立相助”、“大名鼎鼎”、“三足鼎立”、“问鼎中原”等。
第二课时:古老的科学探索 / 宗教的奥秘
一、选择题:1—5 AABBC; 6—10 ADCCB; 11—15 BBDCB
二、问答题
16、(1)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2)教义是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印度的等级制度,否定婆罗门教和神造种姓之说。(3)佛教在印度得到很大发展,并且促使佛教向周边国家传播,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4)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主张通过自我解脱来消除烦恼,(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逃避严酷的现实,实际上是起了麻痹思想的作用,有利于奴隶主维护其统治,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5)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平民受苦的根源在于奴隶制度。只有推翻奴隶制度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一、选择题:1—6 DADBBC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第一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一、选择题:1—5 AACAC; 6—10 AABCD; 11—15 BCACB;
二、问答题:
16、(1)雅典、斯巴达(略) (2)A、伯利克里;B、狮子门 (3)古希腊文明以海洋(爱琴海)为中心,而亚洲文明以大河为中心。 (4)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5)三面环海,交通便捷,与古代埃及和地中海东岸国家的联系十分密切。这种开放性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古希腊航海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并为古希腊人吸收西亚和北非文明以及传播希腊文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6)小国寡民的城邦,海外贸易兴盛;平等观念的形成与民主政治的建立;进取、探索的民族精神。
17、(1)公民大会。雅典的政权机构为公民大会、陪审法庭、五百人议事会。(2)雅典的民主政治代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利益。因为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仍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3)雅典的民主政治只是在古代奴隶占有制的基础上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并且必然消失于君主专制政体的汪洋大海中。真正高度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真正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充分发展其个性中有利于整个人类社会方面的民主,只能存在于物质文明高度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经济利益高度一致的社会主义社会。 (4)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5)斯巴达;崇尚武力;因为被征服居民人数数倍于斯巴达人。 (6)雅典经济以对外贸和商业为主,工商业发达,政治上实行民主制度;斯巴达经济以农业为主,政治上实行军事独裁。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城邦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雅典是沿海城邦,适合发展海上贸易,而斯巴达是内陆城邦,相对闭塞。 (7)对内我们始终要团结全国人民,各地区间要相互帮助,不搞小团体主义。对外,我们要互利合作,多对话少对抗,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框: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一、选择题:1—5 BDACC; 6—10 BDACB;
二、问答题
11、(1)罗马、迦太基、多瑙河(略); (2)A—母狼铜像;B—屋大维; (3)执政管;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 (4)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制共和国。 (5)执政官握有很大的权力,外出时有护卫跟随左右,显示其权威。 (6)都崇尚武力。这就决定了日后的罗马将会依靠武力进行对外扩张和开拓疆域。 (7)罗马帝国代替罗马共和国。主要原因是随着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共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统治的需要。 (8)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西班牙、 葡萄牙等国。 (9)主要依靠军事征服,而军力强大、战士善于作战、战术高超是其战无不胜的重要保证。
第三框:西方文化之根
一、选择题:1—5 DACDB; 6—10 CAABC; 11—14 DBCA
二、问答题
15、(1)四大文明古国都发端于大河流域;而古希腊、罗马的文明产生于交通便利的地中海中部地区,能较多地吸收周边地区的文明成果,更具有开放性。 (2)原因:①奴隶制度的发展,奴隶的辛勤劳动;②有广泛钻研、追求真理、超越前人的精神;③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①在古典文化中,自然科学、文学、戏剧、历史、罗马法、建筑等方面的成就,对西方文化影响深远。如现代西方人所使用的“哲学”就来自于古希腊语;现代体育场继承和发扬了罗马竞技场的传统建筑艺术特色;古罗马人发明了《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和欧洲法学的渊源,其中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②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对后来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现代议会制度就可从古希腊的“五百人议事会”中找到渊源。
16、(1)阿基米德。(2)发现了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还发明水车,用于排水和灌溉。(3)要善于思考,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热爱祖国。敢于为坚持科学真理而献身。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一课时: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 基督教盛行西欧
一、选择题:1—5 DACAB; 6—10 CCDCB; 11—13 DAC;
二、问答题
14、(1)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476年),直到16世纪。 (2)东至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到意大利中部,北到波罗的海。 (3)查理为了取得基督教会的支持,巩固自身统治,需要加强与教会的关系;而基督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也需要借助查理的势力。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4)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5)等级关系图:国王——贵族(大封建主)——骑士(小封建主)——农民 (6)①这一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②使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③造成整个欧洲统治格局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局面。
15、(1)犹太人耶稣,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圣经》。 (2)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5)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6)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7)《圣经》不仅是一本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容诗歌、神话、传说在内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利用空余时间读一读,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当然,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析鉴别,青少年学生应努力树立相信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课时: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一、选择题:1—5 ACBDA; 6—10 DBACB; 11—13 DBB;
二、问答题:
14、(1)公共牧场,耕地,壕沟,磨坊,教堂,封建主城堡和农奴住宅。 (2)生产、生活设施齐备;体现出森严的等级界限。 (3)庄园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是一个封闭自守的小天地。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所有权属于领主。为取得份地的使用权,他们必须承受地租(主要是劳役租)和名目繁多的捐税杂役,领主侵吞了他们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根据法律,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并且世代相传,处于依附领主的地位。 (6)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7)不赞同。因为庄园中广大的农奴生活十分困苦。他们从主人那里领取一小快土地耕种,维持生活,但要向主人缴纳租税,还要承担各种杂役,而且缺乏人身自由。总之,庄园是当时西欧生产力水平极低的产物,庄园绝不是世外桃源。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庄园的衰落和城市的兴起就成为了必然。
15、(1)旧城市的复兴;新城市的出现:自发的聚集,领主的建立。 (2)西欧的城市通过赎买、起义等斗争方式赢得了自治权,与此同时,城市居民也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种种控制,成为真正的自由人。而且按照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101天,就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 (3)乡下主要是封建庄园,它几乎是与世隔绝的这位学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人和这么繁华的景象。 (4)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5)中世纪欧洲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和压迫。庄园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市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城市的经济形式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 (6)最大特征表现于封建庄园制度、封建农奴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16、略 17、(1)略 (2)略 (3)中世纪西欧的手工业行会都有自己的章程和组织机构,而且每个行会都有自己的徽章。图3-25所显示的是德意志奥格斯堡的行会徽章,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这些徽章象征性强,特点突出。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一、选择题:1—5 BACBC; 6—10 ADACC; 11—15 CBDAA;
二、问答题
16、(1)P61(1—2段):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在内部矛盾丛生、商业连遭破坏、生产停滞和外部势力入侵的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国家。多神和偶像崇拜是民族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伴随着国家统一的潮流,伊斯兰教便应运而生了。 (2)610年(7世纪初)、穆罕默德、《古兰经》、信仰“真主”安拉。 (3)穆罕默德创立的伊斯兰教是统一的一神教,同当时麦加贵族的多神教不相容。另一方面,穆罕默德在教义中提出的施舍济贫的主张,也触犯了当时麦加贵族和富商的经济利益,所以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 (4)伊斯兰教的产生和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①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5)逆境也可成才。(有理即可)
17、(1)其版图东起印度河流域,西到欧洲的西班牙与法兰克王国为邻,北起黑海和里海南岸,南至尼罗河下游。是个横跨亚、欧、非的封建军事大帝国。(2)古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3)阿拉伯文化的突出特点:领先地位和融合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融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帝国和希腊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先进性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4)阿拉伯人将古印度人方发明的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了全世界;收集了大量希腊、罗马、印度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传播到世界各地;阿拉伯人将清真寺建筑风格带到了北非、欧洲、中亚、印度、中国等许多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晶;阿拉伯人的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一直为世人所称道,最为人熟知的故事集《天方夜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是广为流传。 (5)阿拉伯人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6)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②东西方商务沿线(丝绸之路)附近;③阿拉伯帝国领土扩张后的武力推广。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一、选择题:1—5 CDBAC; 6—8 CDD;
二、问答题:
9、(1)表格如下:
宗教名称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现在分布区域
A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欧洲北美地区
B伊斯兰教 7世纪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 亚非地区
C佛教 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印度 亚洲地区
(2)P66第2段。答题要点:中国的佛寺是仿照宫殿府邸的结构而修建的,用以体现佛教的地位;天主教堂(基督教)立面垂直,气势壮观,向上的动势强烈,显示出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清真寺建筑的中央为高耸的拱顶,内部高大的空间产生出强烈的宗教神秘感,以此来召唤信徒。 (3)伊斯兰教;基督教; (4)基督教的“复活节”、“圣诞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佛教的“浴佛节”、“成道节”、“涅磐节”。 (5)都宣扬教徒平等、和睦相处、忍耐顺从、帮助有困难的人。历史作用:①佛教对种姓制度有抵制作用;②基督教对犹太人反对罗马压迫有一定作用;③伊斯兰教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曾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起过重要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古代文明发展而来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况是必不可少的。 (7)因素:如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经济状况等。(从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考虑,有理即可)。正确态度:要有包容心,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善于学习不同文化等。(从包容、尊重、学习等方面说明,有理即可)
(8)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传统要互相尊重,求同存异,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存在形成了世界的多姿多彩。
10、(1)A是古罗马;B是古希腊;C是巴勒斯坦;D是阿拉伯;(2)屋大维(或恺撒)、伯利克里(阿基米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等)、耶稣、穆罕默德。(3)略。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学习目标:(1)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2)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3)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强矿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第一框:站立起来的祖先
一、选择题
1.史前时代一般是指( )
A.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B.封建社会
C.有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 D.原始社会
世界各地有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在下列有关人类起源的说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上帝造人 B.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
C.女娲抟土造人 D.由现代类人猿进化而来
3.生物进化论由谁提出(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达尔文 D. 毛泽东
4.现在考古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在( )
A. 非洲 B. 欧洲 C.亚洲 D.南美洲
5.从猿到人变化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C、语言产生   D、大脑开始发达。
6.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 C.劳动 D.语言的产生
7.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下列哪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A、直立行走 B、劳动 C、语言的产生 D、手的形成
8.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是因为(  )
①劳动使古猿直立行走  ②劳动使古猿学会制造工具  ③劳动使古人类产生语言、大脑发达  ④劳动使古猿的前肢变成了人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下列哪项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
A、狩猎 B、采集 C、制造工具 D、筑巢
10、使用打制石器的时期被称为( )
A、打制石器时代 B磨制石器时代 C、旧石器时代 D、新石器时代
11.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1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是 ( )
A、蓝田人 B、元谋人 C、马坝人 D、北京人
二、问答题
13.“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有哪些?(6分)
(2)材料中所提到的人类经过的哪些时代?(4分)
第二框:“北京人”的足迹
【学习任务单】试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项目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
工具制造
食物获取
火的来源
着装情况
审美意识
生活群体
【课外知识链接】血缘家族与氏族公社
人类社会的第一个社会组织是血缘家族。所谓血缘家族,是指同辈人的婚姻集团,同一代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排斥祖辈和子孙、双亲和子女之间的婚姻,但并不排斥亲生兄弟姐妹之间的夫妇关系。北京人的生活群体即是如此。比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宙斯和天后赫拉既是夫妻,又是姐弟。
山顶洞人时期已经从血缘家族进入氏族公社阶段。在血缘家族中由于实行内婚制(即近亲结婚),致使生育的后代因血缘太近对人的体质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人们逐渐对婚姻从习惯上增加了限制,最初大概是从排除同胞兄弟与姐妹之间的通婚开始,后来逐步扩大到排除以母系计算的一切旁系兄弟姐妹,即实行“族外婚”。氏族是起源于一个女祖先,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特定氏族名号和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
氏族制的确立必须是母系,这是由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男子打猎捕鱼,收获没有保证,而女子采集植物、收获较为稳定,使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从而成为生产的主人。另为族外群婚,男子临时居妻方,去过婚姻生活,并不加入女方的氏族,双方各自属于自己的族团,其结果必然造成“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一个氏族内的成员都是同一女祖先的后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原始人类中,处在猿人向现代人演变的最后阶段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我们说他已经是“人”而非“猿”了,主要理由在于( )
A、下肢比较强壮 B、用手制造工具 C、过着群居生活 D、居住在洞穴中
3.下列哪种古人类已掌握了控制和管理火的技术 ( )
A、元谋人 B、巫山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4、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下列哪种古人类(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巫山人
5.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最重要的进步是(   )
A.群居  B.已经学会人工取火  C.从山腰住到了山顶  D.已经学会制造项链
6.最早进入氏族公社时期的远古人类 (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7.下列各项,符合山顶洞人的实际情况的是( )
①掌握磨光钻孔技术 ②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③掌握较高的制陶技术 ④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相同之处是 ( )
①处于旧石器时代 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会使用骨针 ④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将下列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直立行走 ②打制石器 ③使用天然火 ④吃熟食 ⑤人工取火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③⑤ C.②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②⑤
10.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埃及 D、伊拉克
二、问答题
11.读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图,完成下列练习:
(1)“北京人”处于上图中的_______阶段?(选择一个序号填入);“山顶洞人”处于上图中的_________阶段。(选择一个序号填入)(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来简要谈谈处在D阶段时期的人类相对于处C阶段的人类而言主要进步有哪些?(8分)

(3)小王不同意小李提出的“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的说法,请你课外找些相关资料来帮助小李说服小王。(至少三个)(6分)
第二课 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学习目标:(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2)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3)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4)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第一框: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课外知识链接】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进而生产出更多的植物。经过千百次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这样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一开始原始农业的规模很小,耕种方法是原始的,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男子披荆斩棘,先用石斧砍伐树木,接着用火焚烧,妇女们用石铲等稍加平整土地后就用尖木棒刺土点穴播种,任其自然生长。庄稼成熟后用石刀、陶刀收割谷穗。
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生活资料来源,创造了比较稳定的居住条件,促使人们经常地、广泛以地观察自然界的变化,从而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原始畜牧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原始人不断改进狩猎工具和狩猎方法。他们在使用弓箭和采取设陷阱围猎等方法时,偶尔捕到兽仔,并把它带回住地驯养繁殖,出现了原始畜牧业。后来,在那些自然条件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人们发现狗、羊、牛、猪、马等较温顺的动物的幼仔长得快,繁殖多,比狩猎可靠。于是,驯养的畜群逐渐增多,驯养动物逐渐代替狩猎而成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最先被驯养的是狗,其次是绵羊。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驯养狗和绵羊的同时,又把山羊、猪、牛、驴、马、骆驼等许多动物驯养成家畜。随着被驯养的牲畜日益增加,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畜群。在那些适于畜牧的地区,原始人开始了畜牧生活。他们沿着河流走向肥沃的草原,逐渐地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于是,狩猎经济开始过渡到原始畜牧业。
原始畜牧业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原始人的肉食,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乳类、油脂、皮、毛、骨等产品,有些被驯养的动物还可以当作役畜来使用。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大约产生于( )
A、一万年以前 B、十万年以前 C、二十万年以前 D、五十万年以前
2、下列各项中,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没有关系的是( )
A、环境的变化 B、人口的增加
C、人们的长期尝试探索 D、宗教信仰的产生
3、考古学家把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依据是( )
A、居住条件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变化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远古艺术的产生
4.原始社会食物生产革命发生的标志是( )
A.人们学会狩猎 B.人们懂得熟食
C.人们学会了用尖底的陶罐煮食物 D.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5.下列有关磨制石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B、打制石器尽管比磨制石器落后,但打制石器比磨制石器更耐用
C、磨制石器相对于打制石器来说,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D、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6.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时代的“新”体现在( )
①经营原始农业及饲养家畜 ②在生产中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烧制陶器和纺织麻布 ④出现长期定居的村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7、下列现象到了新石器时代才出现的是( )
A、妇女从事采集 B、男子从事狩猎
C、人们过上定居生活 D、有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
第二框:古老的村落
【学习任务单】比较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原始文化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主要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相同点
一、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 )
A、西亚地区 B、北非地区 C、南亚地区 D、东亚地区
2、下列有关农业村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农业村落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实现了定居。
B、农业村落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C、半坡村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五六千年
D、世界上最早的村落距今约九千年
3、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起定居生活是在出现了( )
A、打制石器以后 B、磨制石器以后 C、狩猎以后 D、农业以后
4.下列人选中,已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的是( )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半坡人 D、北京人
5、请设想下:你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远古时代,原始人会用“稻”做米饭招待你……,哦,你可能来到了(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6.下列哪个遗址可以证明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7、地处我国长江流域很有名的古遗址是(   )
A、半坡遗址   B、大汶口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牛梁河遗址
8、干栏式房屋是下列哪种先民的住宅( )
A、半坡先民 B、河姆渡先民 C、泰国的先民 D、良渚文化遗址先民
9.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反映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 )
A 、温暖湿润 B、干燥少雨 C、多风沙 D、寒冷
10、圆形尖顶的地穴式房屋是下列哪种先民的住宅( )
A、半坡先民 B、河姆渡先民 C、泰国的先民 D、大汶口先民
11、在中国古代遗址中,离我们这里最近的是(  )
A、半坡   B、河姆渡   C、蓝田   D、大汶口
12、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二、问答题
13.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A 图B
(1)图A和图B分别是哪个遗址先民居住的房屋?这两处遗址分别位于哪里?(4分)
(2)请你分析,A、B两种原始居民的房屋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同一时代的房屋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房屋的出现说明了什么?(5分)
第三框:精神家园
一、选择题
1、阿尔塔米拉岩画反映的是原始人( )
A、采集的生活 B、狩猎的生活 C、捕鱼的生活 D、打仗的情景
2.中国的山顶洞人,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 )
A、宗教意识 B、审美意识 C、祖先崇拜活动 D、灵魂观念
3、半坡出土的陶埙和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最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 )
A、已发明了陶器 B、出现磨制石器 C、出现原始音乐 D、已使用骨器
4、我国是最早烧制陶器的国家,陶器的烧制开始于( )
A、河姆渡氏族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夏朝 D、商朝
5、观察“半坡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的使用原理,它主要反映了原始人类已具有一定的( )
A、科学知识 B、宗教意识
C、审美意识 D、造型意识
6.形成科学知识的萌芽的时代是( )
A、文明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原始史前时代 D、新石器时代
7.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出现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的史料价值;(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一、选择题
1.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是( )
A.《吉尔伽美什》 B 《荷马史诗》 C《诗经》 D《哈姆雷特》
2.我们把一种潜在计算机内部并为黑客入侵提供方便的计算机病毒称为“木马病毒”,“木马”这个典故出于( )
A、《吉尔伽美什》 B、《荷马史诗》 C、《哈姆雷特》 D、《圣经》
3、《荷马史诗》能反映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的历史足迹,这说明我们在研究历史中可以通过( )
A、文献资料 B、实物资料 C、口述资料 D、想象资料
4、传说中的神农氏是指( )
A、黄帝 B、炎帝 C、女娲 D、大禹
5.下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有关的是( )
A、神农氏 B、尧 C、舜 D、女娲
6、传说中黄帝的主要功绩有(  )
①教人农耕  ②教人打井  ③发明车船  ④发明医药  ⑤制作衣裳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②③
7、与黄帝一起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 )
A、炎帝 B、禹 C、尧 D、舜
8、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  )
A、满族   B、蒙古族   C、华夏族   D、契丹族
9.“带你走向古老的洪荒神话”,这句旅游景点宣传标语出自( )
A、半坡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大禹陵景区
10、“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年,终于制服洪水的是( )
A、尧 B、舜 C、禹 D、汤
11.中国传说中民主选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 )
A、世袭 B、禅让 C、占卜 D、传位
12、“禅让制”反映了传说古代社会的( )
A.民主政治状况 B.专制政治状况 C.母权制度状况 D.父权制度状况
13、下列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通过“禅让制”推选出来的有( )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⑤禹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二、问答题
14、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传说尧年老时曾问:“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嗣子丹朱(尧的儿子)通达聪明。”尧说:“他顽劣且不讲理,不能用。”尧又问:“谁可以?”灌兜说:“共工广泛地聚集民众,开展各项工作,可以用。”尧说:“共工巧言善辩,而用心邪僻,表面好像恭敬,内心对上天都敢怠慢,不能用。”所以“四岳”(各地部落首领)推举有德行的舜接替尧的位子担任部落联盟长。
舜为首领后,命令禹接替父亲治理洪水。禹改变了他父亲鲧(gǔn)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禹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的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传说,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仍传颂不衰。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时,召开“四岳”会议,讨论自己继承人的问题。据说舜的儿子商均也不成才,所以大家一致推举治水有功的禹。舜死后,禹也曾想让位于舜的儿子,但最后还是服从了“四岳”的意见,接替舜位。
(1)你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你觉得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区别?
(2)以上材料反映了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哪一种政治制度?谈谈你对这种政治制度的理解。
(3)你认为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
(4)现存有关西亚、古希腊、中国的一些史前传说有哪些共同特点?(2点即可)
综合探究一 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2)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一、选择题
1.1987年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元谋人遗址
2、对于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能够帮助我们准确了解遥远过去的只能是( )
A、史书 B、文物 C、远古传说 D、大胆猜想
3、下列有关文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文物是祖宗留下来的“金饭碗”,我们应该好好加以利用,加快我们的经济发展
B、文物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因而我们应原理商业功利主义
C、文物凝聚着先人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能给国人以自信
D、文物是先人创造的,它属于前人,也属于今人,更属于后人
4、保护文物的因素中,不能成为主要原因的是( )
A、文物极具商业价值 B、文物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C、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 D、文物是继承文化、传承文明的物质载体
5、文物古迹一般来说应该属于哪类历史资料( )
①实物资料 ②第一手资料 ③第二手资料 ④口述资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问答题
(1)根据材料所示,你认为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可能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
答: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城市发展、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2)保护文物有什么意义?
答:文物古迹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科学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宏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优化社会生活的人文环境、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等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3)在保护文物古迹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答:
第二单元 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
学习目标:(1)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的起源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一、选择题
1.发源于世界第一长河的文明古国是(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下列哪条河流定期泛滥,滋养着埃及人民( )
A、尼罗河 B、恒河 C、密西西比河 D、亚马逊河
3.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于( )
A.公元前30世纪 B.公元前31世纪 C.公元30世纪 D.公元前29世纪
4.新月沃地最早的居民是( )
A.苏美尔人 B.阿卡德人 C.腓尼基人 D.希伯来人
5.古巴比伦城遗址现在地处( )
A、伊朗 B、伊拉克 C、科威特 D、沙特阿拉伯
6.古代印度著名的摩揭陀国的建立者是( )
A.苏美尔人 B.希伯来人 C.腓尼基人 D.雅利安人
7、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人是( )
A.古代中国人 B.古代巴比伦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印第安人
8、佛教的诞生地是( )
A、古中国 B、古埃及 C、古印度 D、古巴比伦
9.下列出土文物,标志着我国开始迈进文明时代门槛的是( )
①在黄河下游地区发现的距今约五千年的古城遗址 ②在长江下游地区一处遗址中出土的象征权力的玉器 ③在东北辽河流域一处遗址中出土规模宏大的祭坛
④在北京人生活过的洞穴里发现的厚厚的灰烬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被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C.司母戊大方鼎 D.蛋壳黑陶杯
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
A、公元前2007年禹建立的夏朝 B、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夏朝
C、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的夏朝 D、公元前2007年启建立的夏朝
12、世界的古老文明,产生在亚非大河流域的有( )
①古代埃及 ②古代希腊 ③古代印度 ④古代巴比伦 ⑤古代中国 ⑥古代罗马
A、①③④⑤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13、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对人类文化贡献最大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 D、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
14.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流域,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这是历史的偶然巧合 B、大河流域有许多城市
C、大河流域环境比较宜人 D、大河流域降水比较充裕
15、世界上最先出现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大河流域是( )
A.黄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两河流域
16.按出现国家的时间顺序排列,以下正确的是( )
①古代两河流域 ②古埃及 ③古中国 ④古印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二、问答题
17、读《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完成相关题目。
(1)根据图中所标注的A、B、C、D分别用线连起来:(每一个0.5分,共6分)
A 两河流域         古代埃及      世界第一长河
B 尼罗河流域       古代巴比伦     苏美尔人
C 黄河与长江流域 古代中国 棉花的原产国
D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古代印度       甲骨文
(2)请你把四大文明古国的一些要素填在下表中
古国名称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代中国
所处位置 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 亚洲东部
所属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统一时间 公元前18世纪
建立者 美尼斯
代表城市 二里头
(3)这些文明大致位于哪个温度带?从地理位置上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为什么早期人类文明古国大都起源于大河流域?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
学习目标:(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力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与中国的等级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第一课时:城市开始出现 / 王权神圣
一、选择题
1、著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出现在( )
A、印度河流域 B、恒河流域 C、两河流域 D、尼罗河流域
2.文明古国作为权力象征的有( )
①金字塔 ②文字 ③木乃伊 ④司母戊鼎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把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的奴隶制国家是(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中国
4.关于埃及的法老叙述正确的是( )
①行政首脑 ②军事首领 ③宗教领袖 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自称是“世界四方之王”,是天神和地神的宠人的是下列哪位国王( )
A、禹 B、阿育王 C、汉谟拉比 D、美尼斯
6、汉谟拉比法典石雕上部的浮雕中,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的权杖表现了( )
A.“天将大任”的思想 B.古巴比伦人民对光明的向往
C.太阳神是古巴比伦的主宰 D.“君权神授”的思想
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禹 B.黄帝 C.汤 D.周武王
8.“九州生气恃风雷”,“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一词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9.相传把全国分成“九州”的人是( )
A、尧 B、舜 C、禹 D、汤
10、夏启用什么代替了禅让制,从而逐步加强和巩固王权( )
A、王位继承制 B、王位世袭制 C、种姓制度 D、选举制度
二、问答题
11、阅读课本图2—9《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示意图》和图2—10《二里头宫殿复原模型》及相关文字资料:
(1)概括说出古代城市的特点。
答:①沿河而建立,通常聚集在宫廷周围;②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③城市功能性强,设施齐全,农业、手工业发达。
(2)早期著名城市遗址同现代城市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答:①相同点:a、规模大,布局合理,城内街道交织,店铺林立,城市周围分布着一些村镇。b、地理位置优越,大多沿河而建,便于生活用水与交通。c经济发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②不同点:a、在布局上:古代城市大多为封闭式,设有城墙。而现代城市往往没有城墙,为开放式。b、在功能上:古代城市中央往往建有神庙,表明非常注重宗教,而现代城市中央建筑不固定;古代城市一般沿河而建,注重防卫功能,而现代城市河道主要起交通运输作用。
12、阅读图片和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人物是谁?他主要有哪些功绩(至少列举2个)?(3分)
(2)列举“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时代中提到的传说中的英雄人物。(3分)
(3)“天下为家”与“天下为公”分别讲的是我国哪两种政治制度?“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
(4) “天下为家”代替“天下为公”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分化的社会 / 军队与刑法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能反映人类社会已经出现分化的是( )
①奴隶处在社会底层 ②王室、贵族等属于统治阶级,国王是最高统治者
③整个社会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 ④贵族住在别墅,而穷人的生活十分悲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以下关于古代社会奴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多数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 B.平时从事集体农耕,战时出征
C.他们毫无人身自由,经常被用于赏赐和买卖 D.有时被杀死,作为贡品或殉葬
3、下列有关古代埃及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室、僧侣和贵族等是统治阶级
B、古代埃及的奴隶大多来源于战俘
C、工匠和农民是自由民,因此他们不会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
D、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奴隶,受尽统治阶级的剥削,没有人身自由
4、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法老在役使大批奴隶建造金字塔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5、印度种姓制中最下层的人是(  )
A、刹帝利   B、婆罗门  C、吠舍   D、首陀罗
6.在古代印度有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__________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7.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的朝代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唐朝
8、在甲骨文中记载有割鼻、斩首、活埋等情况,这表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有了( )
A、生产工具 B、生活用具 C、军队 D、刑法
9、一位游客在卢浮宫博物馆,讲解员指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10.这部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
A、《摩奴法典》 B、《汉谟拉比法典》 C、《罗马法》 D、《圣经》
11.上述这部法典维护的是( )
A.自由人的利益 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 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问答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大唐西域记》有一段记载反映了公元7世纪的某国情况:“苦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曰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曰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凡慈四姓,清浊殊流,……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材料二:为了维护这一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在婚姻上,各种姓原则上同姓通婚,即实行内婚制。《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因“贪欲”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相反,低级种姓之男不得娶高级种姓之女。前者称“顺婚”,后者称“逆婚”。
(1)材料一中的“某国”指的是哪个国家?这段文字记载了该国的何种制度?(2分)
(2)材料一提及“有四流焉”,其中哪些是属于统治阶级?哪些是被统治阶级?(4分)
(3)根据材料二的叙述,可以看出《摩奴法典》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这样类型的法律你能再举出一部么?(2分)
(4)这些规定和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4分)
13、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同学——你,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这里正进行最杰出人物的大选,下面是几段竞选词:
A:我是太阳神之子,在我手里建成了最大的金字塔……
B:我是著名的治水英雄,驯服了涛涛洪水,各部落首领都向我朝贡……
C:我统一了两河流域,在位时还制订了最古老的成文法典……
D:我普渡众生,帮助人脱离苦海,我的信徒不计其数……
你听了他们的演讲后,你知道他们都是谁么,请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1)A是谁?哪个国家的?该国国王被称为什么?(3分)
(2)B是谁?他用什么方法治理洪水?他还建立了一个朝代,这个朝代叫做什么?(3分)
(3)C是谁?他与什么时候完成了统一?定都又在哪里?(3分)
(4)D是谁?他创立了什么宗教?请你列举一个在你的家乡属于这种宗教的建筑。(3分)
(5)早期的奴隶制国家统治者,大多采用了哪些措施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3分)
第三课 告别野蛮
学习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理解文字的产生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通过对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商代青铜器等文明成就的学习,认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器铸造方面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通过对东方文明古国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及宗教等方面的了解,认识科学探索和宗教崇拜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课时:从刻划符号到象形文字 / 宏大的工程和精巧的技艺
一、选择题
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
①农耕、畜牧的发明 ②文字的发明 ③定居生活的实现 ④国家的产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阶级的产生 B、国家的出现 C、文字的出现 D、历法的完备
3、在一位法老的陵墓里,发现了许多神秘的符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它应该是( )
A.甲骨文   B.象形文字  C.拉丁文字   D.希腊字母
4.曾在西亚广泛传播,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汉字
5、下列作品应该是用楔形文字记载的( )
A、《荷马史诗》 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兰经》 D、《圣经》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7、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古老文字是下列文字中的( )
8、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古老文字被称作( )
A、甲骨文 B、小篆 C、象形文字 D、金文
9、如果你到埃及旅行没有参观________,别人会认为你没有到过埃及( )
A.开罗  B.亚历山大  C.孟菲斯  D.金字塔
10.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哪一座( )
A.哈夫拉金字塔 B.胡夫金字塔 C.门卡乌拉金字塔 D.孟考拉金字塔
11、狮身人面像位于金字塔旁边( )
A.哈夫拉金字塔 B.胡夫金字塔 C.门卡乌拉金字塔 D.孟考拉金字塔
12、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的建造者是( )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希腊人 C.古代巴比伦人 D.古代印度人
13、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
A 、大盂鼎 B、 带枷铜俑 C、 司母戊大方鼎 D 、四羊方尊
14、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是指(  )
A、夏商时期   B、商周时期   C、周朝时期   D、夏商周时期
二、问答题
15、阅读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① ② ③ ④
(1)上面四幅图片,哪些属于刻划符号?哪些属于图画文字?哪些属于象形文字?
(2)列举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各有什么特点及共同点?
古老文字 各 自 特 点
发源地 形成时间 发明者 构造特点 书写材料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甲骨文
共同点
(3)文字的产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16、阅读资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青铜器出土于河南安阳,为商王祖庚 ( http: / / baike. / view / 393439.htm" \t "_blank )或祖甲 ( http: / / baike. / view / 393518.htm" \t "_blank )为祭祀其母所铸,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图中的文物为哪一著名的青铜器?
(2)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3)考古发现青铜器中有很多鼎,你知道在我国古代鼎是作什么用的?鼎在中国古代象征什么?你能举出哪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至少2个)
第二课时:古老的科学探索 / 宗教的奥秘
一、选择题
1、我们今天通用的公历,最早源于( )
A、古代埃及 B、两河流域 C、古代中国 D、古代印度
2.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制度和计时法源于( )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恒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3.创制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的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巴比伦
4、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使用到0—9十个数字符号,请问他们的发明者是( )
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古希腊人 D、阿拉伯人
5.将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的是( )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巴比伦人
6、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的是( )
A、古代埃及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代阿拉伯人 D、古代巴比伦人
7、下列成就与古巴比伦人有关的是( )
①七天一星期制度 ②空中花园 ③十个阿拉伯数字 ④金字塔 ⑤楔形文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
8、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死后还会在“冥世”生活。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历史现象是( )
A.编制太阳历  B.发明象形文字  C.制作木乃伊 D.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9、木乃伊的制作体现了( )
A、天文学的成就 B、数学成就 C、医学成就 D、建筑成就
10.被古埃及奉为王国保护神的是( )
A.耶稣 B.阿蒙神 C.月亮神 D.冥世之神
11.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 )
A、 公元前3世纪 B、 公元前6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3世纪
12.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并开始向外传播是在(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前3世纪 C、公元1世纪 D、公元3世纪
13.按历史的先后顺序,佛教传播的路线是( )
A、中国——印度——日本 B、日本——中国——印度
C、印度——日本——中国 D、印度——中国——日本
14、下列不符合佛教的教义的一项是( )
A、宣扬众生平等 B、苦的根源在于人类有欲望
C、反对国王统治 D、只有消灭欲望,苦修,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15、崇尚佛教,把佛教定为古代印度的国教的阿育王属于种姓制度中哪个种姓(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二、问答题
16、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生一切的苦恼,其根源在于人有欲望;要消除痛苦,必须修行,消灭一切欲望。”
材料二:阿育王也称无忧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国王。他在位期间,不断向外扩张。在他发动的一次南征战役中,屠杀了近10万人,还把15万俘虏和很多负债的穷人沦为奴隶。当时,佛教已经盛行。他渐渐觉得佛教比刀剑和牢狱更能征服人心。于是大事宣扬佛法,宣布佛教为国教。
(1)佛教的诞生时间是什么时候?创始人是谁?
(2)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宣扬这一教义的目的为何?
(3)阿育王对佛教的发展有何贡献?
(4)结合佛教教义想一想:阿育王为什么会觉得佛教比刀剑和牢狱更能征服人心?
(5)佛教认为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要消除痛苦,就必须消灭一切欲望。你认为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平民受苦的根源在哪里?怎样才能改善他们的处境?
【自我测评】
1、列举四大古文明中有哪些成果仍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答:古代埃及的历法;西亚的星期制度;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西亚的“60进位法”。
2、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古代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在你看来,通过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答:①古代文献证明:“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少,人们就会停止呼吸。”这是在一张纸草上记载的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它说明了古代埃及与尼罗河息息相关。 ②地理环境证明:埃及位于非洲的东北部,这里是大干旱地区的一部分,终年雨量稀少,尼罗河成了惟一的水源。若无此水源,埃及人将无法生存。由于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河水退却后,埃及人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简陋的工具,清除荆棘,排干沼泽,开构筑坝,辛勤耕耘。 ③科学与数学证明:埃及天文历法的产生,是因为要准确预测洪水的泛滥和播种时节。埃及的数学是要计算洪水退却后的土地面积。
3.四大文明古国文字和建筑、工艺的对比表格。
文明古国 文 字 建筑和工艺 科学技术 宗 教
古代埃及 象形文字 金字塔(胡夫) 太阳历、圆周率(3.16) 阿蒙神
古巴比伦 楔形文字 空中花园 太阴历、星期制、计时法
古代印度 梵文 阿拉伯数字 佛教
古代中国 甲骨文 司母戊大方鼎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综合探究二 感悟沧桑巨变
学习目标:(1)通过对蓝田人生活区域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通过对蓝田人家园今昔盛衰历史的关物,辨证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树立环境意识与公民责任感。
一、选择题
1.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活动的产物叫做( )
A、文化景观 B、自然景观 C、旅游景观 D、社会景观
2、中国蓝田人遗址位于( )
A、陕西省 B、云南省 C、四川省 D、福建省
3、蓝田人家园的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气候条件的变化 B、水资源的缺乏 C、经济中心的南移 D、自然环境的变化
4、蓝田人遗址的古今变迁,告诉我们( )
①人类可以任意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②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③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④保护我们的自然和人类的文明,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孟子说:“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这主要告诉我们( )
①森林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 ②要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
③不能滥砍滥伐森林资源 ④森林资源是十分宝贵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对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人类创造的财富,与自然环境无关。
B、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物资生产资料,不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C、人类各种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环境发生联系。
D、各种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生活都是有利的。
二、问答题
(1)蓝田人家园的今昔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的演变进化和文明的发展进步都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改造了自然环境,创造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人类智慧的痕迹,但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如果人类不顾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遭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过度开发会导致环境破坏、文明衰落。)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依赖于自然条件的优越性,例如:①人类的进化:因为自然条件的改变,被迫下地生活,直立行走,生产劳动。②原始农业、畜牧业都与气候的变化、自然条件有关。③早期亚非文明源于大河流域: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课外知识延伸】
○环境变化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1、人为原因:a、只重视经济发展;b、不合理利用和开发;c、对环境的污染,任意排放各种垃圾;d、缺乏保护意识;e、工业、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自然因素:a、地球自身运动的变化,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b、地表自然侵蚀,如风、雨、雷、电等的侵蚀作用。
3、解决措施:在重视经济的同时关注环境;适当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垃圾的任意排放;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环保意识;处理好工业建设、生活和环保的关系;正确预测地质灾害,避免损失;改善气候和环境,避免不良侵蚀。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第一课 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学习目标:(1)能够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2)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感受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第一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
一、选择题
1、有一个旅游团想去了解欧洲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的最佳旅游地是( )
A、希腊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2、欧洲文明起源于( )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古地中海文明 D.古西欧文明
3.希腊文明出现的时间大约是( )
A.公元前3500年左右 B.公元前3000年左右
C.公元前2000年左右 D.公元前800年左右
4、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 )
A、爱琴文明 B、雅典文明 C、斯巴达文明 D、罗马文明
5.爱琴文明的中心是( )
①斯巴达 ②克里特岛 ③雅典 ④迈锡尼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往往是一个国家展示本国的舞台,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在体育场的中央出现了一个蓝色的人工海洋,大会组织者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A.古希腊文化以海洋为中心 B.蓝色象征着和平
C.希腊人民喜欢蓝色 D.希腊是一个临海的国家
7.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人建立的城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A.斯巴达、雅典 B.斯巴达、罗马 C.迈锡尼、罗马 D.迈锡尼、雅典
8.古代欧洲有一个地方,人们崇尚文化,眼界开阔,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工商业比较发达,曾称霸地中海一时。该国是( )
A.斯巴达城邦 B.雅典城邦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9.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极盛于_________当政时期( )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梯修斯
10.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陪审法庭 B、元老院 C、五百人议事会 D、公民大会
11.按照雅典的民主制度,负责处理城邦日常事务的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陪审法庭 D、元老院
12.公元5世纪时,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是( )
A、最高法庭 B、公民大会 C、陪审法庭 D、人民代表大会
13.下列关于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本上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城邦居民普通参政
C.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专政基础之上 D.达到古代民主政治的顶峰
14、下列关于雅典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元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B.伯里克利当政期间,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C.全体成年男性都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
 D.伯里克利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15、据说一位英勇的战士因患眼疾而没有参加战斗,当他活着回到家乡时,却受到家乡父老的唾弃,最后这位战士因羞愧而自杀。这个故事描述的史实可能发生在( )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波斯
二、问答题
16、读P50图3-2《古代希腊》,并回答相关问题: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古希腊是海的宠儿,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处在氏族制度瓦解、奴隶制确立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
(1)在图上的方框内填上古代希腊的地名。
(2)图A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B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古希腊文明以什么为中心?与亚非文明的中心有何不同?
(4)古希腊文明的开端是什么?包括哪些文明?
(5)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为其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6)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造成希腊的哪些文化特色?
17、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每隔10天左右召开一次,全体男性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可在会上提出任何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讨论一切内政外交政策,作出决议。例如,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选举公职人员,接纳或开除公民,开辟新殖民地,国家预算报告,担任公职者的工作报告,对危害国家的人流放,都在讨论和决议之列。
材料二:“公民的孩子出生后,经体格检查合格才许收养。男孩7岁就要离开家庭,编入儿童连队,受初步的组织纪律训练;12岁以后要受严格的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子成年结婚后,平时必须生活在军营中,参加聚餐和操练,直到60岁才可退伍。”
请问:
(1)雅典的国家内政、外交事宜主要由哪个政权机构决定?雅典的政权机构由哪几个部门组成?
(2)雅典的民主政治代表的是所有雅典人的利益吗?请说明理由?
(3)聪明的雅典人为什么不能纠正这些弊端呢?真正的民主如何才能实现?
(4)古代雅典国家的管理形式和特点,与古代东方专制统治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5)你认为材料二描述的情形可能发生在古代希腊的哪个城邦?这个城邦有何特点?该城邦为什么要这样做?

(6)根据所学知识,试比较雅典与斯巴达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
雅 典 斯 巴 达 产生差异的原因
地理环境
工商业活动
政治制度
社会生活
(7)由于雅典和斯巴达都想压倒对方,彼此征战,消耗很大,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希腊逐渐地衰落了。这对于我们国家有什么启示吗?
第二框:从共和国到大帝国
一、选择题
1.罗马奴隶制共和国建立于( )
A.公元前510年 B.公元前509年 C.公元前73年 D.公元前27年
2.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的最高官职是( )
A.元老 B.元首 C.元帅 D.执政官
3、古罗马从公元前8世纪的河畔小城逐步发展成一个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其中的曲折可想而知。因此,在罗马有句谚语: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下列对这句谚语理解正确的是( )
A、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B、要建一座城池很不容易
C、不断地进行领土扩张能成就大帝国 D、殊途同归
4、罗马由共和制走向帝制,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是( )
A、罗马的军事力量衰落 B、屋大维独揽大权
C、罗马版图日益扩大 D、奴隶取得了民主权利
5.罗马帝国建立于( )
A.公元前510年 B.公元前49年 C.公元前27年 D.公元前476年
6.他找到的罗马是一座砖瓦的城市,他留下的罗马是一座大理石的城市。他被尊称为“奥古斯都”,实际建立了罗马帝国,是罗马的第一个皇帝。他是 ( )
A、恺撒 B、屋大维 C、安东尼 D、雷必达
7、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空前强大,成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的是( )
A.黑海 B.爱琴海 C.里海 D.地中海
8.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 )
A.日耳曼人 B.马其顿人 C.希腊人 D.波斯人
9.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布匿战争的失败 B.元老贵族的破坏
C.严重的社会危机 D.雅利安人的进攻
10.排列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 )
①雅典达到全盛时期 ②罗马共和国建立 ③罗马称霸地中海 ④罗马帝国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二、问答题
11、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退职后进入元老院,主持国家行政。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一致同意,就不能付诸实行。
材料二:罗马军队实行公民兵制,出于军事的需要,人们对孩子的教育注重意志品质的磨练和身体的训练。古罗马军队采用军团编制,每个军团分为30个中队。中队又分为三类:由年轻人组成的中队,称枪兵;壮年人组成的中队,称主力兵;老兵组成的中队,称后备兵。战斗时,枪兵在先,向敌军投掷飞具,然后用短剑白刃相接;主力军居中,富有经验的后备兵在后;只有在形势紧迫时,老兵才上阵。这就是罗马军团的三列队法。罗马军队作战勇敢,军纪森严,擅离职守或逃离战场的士兵要受处罚,并被视为可耻。对勇于杀敌和立功者,则给予荣誉和嘉奖。
(1)在图上的方框内填上地名、河流名。
(2)图A是___________________,图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叫做什么 共和国统治实权实际掌握在谁的手中
(4)罗马共和国实质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5)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社会,与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有何不同?
(6)想一想,罗马人和斯巴达人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共同之处对罗马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7)公元前27年,罗马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8)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基本确定。观察P53的图3-10,说明罗马帝国的版图主要包括今天的哪些国家?
(9)在你看来,罗马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框:西方文明之根
学习目标:通过欧洲古典文明与大河文明的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比较、雅典文明与斯巴达文明的比较,让学生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与独特性,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一、选择题
1.造就西方文化之根的是( )
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罗马文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Philosophy”(哲学)一词的原创者是( )
A、古希腊人 B、古罗马人 C、古埃及人 D、古印度人
3、现代西方人使用的“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它的原意是( )
A.真理 B. 探索真理 C.热爱智慧 D.哲理
4.画面上著名学者济济一堂,体现了古代欧洲科学文化繁荣的作品是( )
A、《大卫》 B、《创世纪》 C、《最后的晚餐》 D、《雅典学院》
5、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 ( )
①柏拉图 ②阿基米德 ③亚里士多德 ④达·芬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话,与他有关的是( )
①杠杆定理 ②勾股定理 ③浮力定理 ④螺旋提水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被誉为欧洲戏剧故乡的是( )
A、古希腊 B、古罗马 C、阿拉伯帝国 D、古印度
8、著有《历史》一书的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 )
A.希罗多德 B.阿基米德 C. 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9、某同学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据说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盲诗人,书中有很多神话和历史传说,它是欧洲最著名的长篇文学作品之一。该书应该是( )
A.《伊尼特》  B.《荷马史诗》  C.《罗摩衍那》  D.《奥德赛》
10、1985年,欧共体开始了一项开发高新技术的菊花,代号为“尤里卡计划”。“尤里卡”成为科学分明的代名词,与它有关的科学家是( )
A、泰勒斯 B、柏拉图 C、阿基米德 D、希罗多德
11、古代希腊人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有(  )
①到基督教堂做礼拜 ②参加自由辩论 ③用螺旋提水器取水 ④观看戏剧表演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的是( )
A、希腊法 B、罗马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国际法》
13、下列有关《罗马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源自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B、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
C、是世界最古老的成文法典
D、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14、宏伟的建筑一向是罗马的骄傲,下列建筑属于罗马人杰作的是( )
A、竞技场 B、帕特农神庙 C、空中花园 D、卢克索尔神庙
二、问答题
15、根据本框所学知识,归纳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相对于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环境上有什么特点?
(2)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哪些方面证明了这一结论?请举例说明。
16、材料解析题: 有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请回答:
(l)这是谁的名言?
(2)他在科学上有哪些主要贡献?
(3)他的科学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课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一课时: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 基督教盛行西欧
学习目标:(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2)能通过对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并理解西欧封建王权和教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和发展演变表明,基督教会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3)正确理解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
一、选择题
1、如果你去欧洲考察,你会发现法兰克国是建立在以下哪一国家的废墟上的?( )
A.希腊   B.波斯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西罗马帝国
2.法兰克王国全盛时期的国王是( )
A、查理 B、屋大维 C、恺撒 D、克洛维
3、6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大致包括了现在的哪些国家( )
①法国 ②英国 ③德国 ④荷兰 ⑤比利时 ⑥卢森堡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4、“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欧洲中世纪谚语反映了中世纪的欧洲大陆( )
A.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 B.封建领主的权力很小
C.附庸是所有领主的附庸 D.封建领主之间能和平相处
5、欧洲中世纪的一句谚语说:“我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说明当时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②当时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
③这种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义务关系
④这种关系使封建主及农奴之间关系井然,社会稳定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以下当代国家中,由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来的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英国人的祖先是( )
A、法兰克人 B、色雷斯人 C、盎格鲁·撒克逊人 D、斯巴达人
8、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形成于( )
A、5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9、中世纪前期,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
A、科学思想 B、哲学思想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10、基督教的经典是( )
A.《古兰经》 B.《圣经》 C.《佛经》 D.《道德经》
11、下列关于基督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 相传创始人为耶稣 ②中世纪时,是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③经典是《圣经》 ④创立于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西欧中世纪时期,经常会有人因思想上的创新而被作为“异端”,从而受到宗教审判,这种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 )
A.在中世纪的精神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B.罗马教皇的权利凌驾一切
C.罗马教会占有全西欧的1/3的土地 D.西欧等级制度的森严
13、下列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
A、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B、在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基本上为基督教及其教会所垄断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指封臣和封君之间没有互有义务的封建主从 关系
D、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成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
二、问答题
14.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世纪指的是哪段时间?
(2)读8世纪末查理曼帝国版图,请描述其范围。
(3)教皇为查理加冕的事件意味着什么?
(4)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为什么?
(5)根据你所知道的有关西欧封建制度的情况,画一幅当时的封建主从关系图。
(6)西欧封建主从关系的确立对欧洲以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各国为维护自身的统治,纷纷放弃过去的多神教,改信基督教。而基督教为了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地位,也竭力拉拢靠近王权,终于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会约占全部地产的三分之一,这些地产主要靠各国统治者的赏赐、信徒的捐赠和巧取豪夺所得。
(1)基督教的创始人,创立时间,创立地点和经典是什么?
(2)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3)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为什么?
(4)富人参加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
(5)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6)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7)有人认为“《圣经》是一部经典作品,读一读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东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6、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与初创时期的基督教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初创时期的基督教是犹太人民为反抗罗马暴政创立的,信徒主要是贫民。后来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取得了教会的领导权。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许多国王先后皈依了基督教。教会也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教会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基督教成为欧洲封建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被教会垄断。
17、基督教会势力是怎样膨胀起来的?为什么说它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答:在西欧长期动乱的过程中,基督教趁机扩大影响,势力不断膨胀。一方面,它通过接受基督教的欧洲各国君主的馈赠,使地产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教会又不断地巧取豪夺,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会不仅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而且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当时人们都不识字,只有教士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他们通过讲道、读经、宣传神学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影响遍及城乡。所以说,教会已经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第二课时: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
学习目标:(1)通过对图例“欧洲中世纪庄园”的分析,明确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了解封建农奴制下农奴悲惨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2)明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工商业的活跃,促使了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繁荣既是封建经济进入发展时期的标志,同时在政治上也使居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司法审判等特权,对欧洲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选择题
1、“在这里,基督教统治着一切。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这文字描述的是( )
A、中世纪的欧洲 B、中国的东汉时期
C、古代希腊 D、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2、“教堂中信徒徒们虔诚地歌颂上帝,罗密欧却想着如何利用向领主借来的犁栽种春麦,增加收获,好应付领主的需索以及一家嗷嗷待哺的老小。”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可能发生在( )
A、古希腊 B、古代埃及 C、法兰克王国 D、波斯帝国
3.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这时期所发展的一套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是( )
A、城邦 B、封建制度和庄园生活 C、市民政治 D、议会
4、下列关于封建庄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础 B、遍布西欧各地
C、属于封建自然经济 D、商品交换活动频繁
5、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A.自给自足 B.开放性 C.商品贸易频繁 D.依赖性强
6.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 B.封建主和城市贫民之间的矛盾
C.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D.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
7、以下关于中世纪欧洲的叙述( )
①古希腊、罗马文明开始兴起 ②在前期基督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③初期城市繁荣 ④在乡村,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8、下列各项,符合西欧封建社会初期情况的是( )
A、城市衰落、经济发展缓慢、工商业不发达
B、城市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C、城市衰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D、城市发达、经济发展缓慢、工商业不发达
9、12世纪西欧最大的城市是( )
A.伦敦 B.威尼斯 C. 巴黎 D.热那亚
10.中世纪欧洲著名的政治兼商业的都市有( )
A、罗马与斯巴达 B、伦敦与巴黎 C、巴黎与巴格达 D、雅典与斯巴达
11.在中世纪的意大利、以手工业享誉欧洲的是( )
A、米兰 B、热那亚 C、威尼斯 D、佛罗伦萨
1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句中世纪德国谚语反映了( )
A、人人平等 B、城市居民享有自由
C、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D、行会内可以自由竞争
13、在中世纪,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而成立的社会组织称为( )
A、商会 B、行会 C、学会 D、协会
二、问答题
14. 读图3-23及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庄园中有哪些建筑?
(2)庄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3)这样的布局对庄园内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
(4)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5)农奴耕种领主土地,是否意味着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
答:农奴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而所有权属于领主。为取得份地的使用权,他们必须承受地租(主要是劳役租)和名目繁多的捐税杂役,领主侵吞了他们绝大部分劳动产品。根据法律,农奴的人身属于主人,并且世代相传,处于依附领主的地位。
(6)比较农奴与领主的生活,说说农奴的社会地位 ?
答:农奴生活的世界以庄园为中心,他们终年辛劳依然得不到温饱,低矮的茅舍内潮湿拥挤,许多人因饥饿和营养不良过早死去。农奴是社会的主要生产者,但他们地位最低,受压迫最重。
(7)有人说,中世纪欧洲的庄园生活就如一首优美的“田园诗”,在宁静的田野里,所有的人都过着自给自足、快乐自在的幸福生活。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早在罗马帝国繁盛时期,西欧有许多城市。罗马帝国灭亡,蛮族入侵,海盗横行,穆斯林的排挤,经过几百年的折腾,欧洲似乎又回到了穴居时代。由于长期的战乱,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最初几百年中,由于庄园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于主导地位,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工商业不发达。随着铁农具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
到了11、12世纪,社会渐渐稳定,人口增加,农作物的增产和手工产品的增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也给城市带来了活力。手工业者开始集中在靠近消费者或销售条件优越的地方,如寺院、交叉路口、港湾等地定居,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城市。
(1)想一想:西欧城市的兴起有哪些途径?
(2)在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读图3-24,这位学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4)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答:经济方面,城市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政治方面,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利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5)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和乡村生活主要有哪些不同点?
答:中世纪欧洲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受封建领主的剥削和压迫。庄园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市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人身自由。城市的经济形式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
(6)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6、在学习了“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这部分内容后,小刚与小强在课后展开了一番讨论。小强说:“西欧的城市算什么!看看我国同时期宋代的大城市东京,那才叫气派!那才叫繁华!”小刚不以为然:“算了吧!西欧的城市虽然规模小些,可人家的市民阶级力量大得多,后来还从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才是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为什么?(4分)
答:小刚的观点更有道理。虽然表面上看宋代的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在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和商人、银行家等,他们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小强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由于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在古代村落公社衰落的同时,从公元9世纪起,在自由城市与海滨等地,逐渐产生了一种新的联合组织―行会。其名称有“兄弟会”、“友谊会”、“协会”、“联盟”等。它在11世纪后发达起来。12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席卷了城市与乡镇。不仅商人、船员、工匠、画家、教师、演员、猎人、农人,而且僧人、乞丐、刽子手等,都成立了行会。16世纪中叶,因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工场出现,行会逐渐瓦解。
行会是了保护本行业利益而互相帮助、限制内外竞争、规定业务范围、保证经营稳定、解决业主困难而成立的一种组织。
(1)什么是行会?它的目的是什么?
答:西欧城市手工业者按行业建立的同业团体组织。11~12世纪产生,其目的是反抗封建领主的抢劫和剥削,防止同行竞争,捍卫手工业者的共同利益。。
(2)行会的代表为什么要加入市政会 ?
答:市政会是城市的管理机构,行会代表进入市政会有利于保护手工业者的利益,促进手工业者的团结互助。
(3)读图3-25,请猜它们是哪些行会的徽章?
第三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学习目标:(1)了解伊斯兰文明的形成、特点及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概况。 (2)根据资料描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贡献、影响和作用,感受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
一、选择题
1、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东正教
2、穆斯林礼拜时都朝向伊斯兰教的“圣地”,那么这“圣地”是指( )
A.麦加 B.耶路撒冷 C.巴格达 D.罗马
3.伊斯兰教徒开始遭到迫害的原因是(   )
A.半岛上氏族制度日益解体?
B.伊斯兰教打破了狭隘的氏族界限?
C.麦加贵族担心伊斯教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D.农民手工业者大都接受了伊斯兰教?
4、按时间顺序排列穆罕默德在宗教和政治活动中的大事,正确的是( )
①大体统一阿拉伯半岛 ②创立伊斯兰教 ③出走麦地那 ④开始在麦加传教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④②③① D、③②④①
5、当中国处于盛唐时期,西亚的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古廷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小明的爸爸送他一本世界名著,书中主要内容有:阿拉伯国王、勇敢的苏丹王子及巴格达富丽堂皇的宫殿等。这本书的历史文化背景应该是( )
A、伊斯兰文化发展的时代 B、希腊文化发展的时代
C、罗马文化发展的时代 D、印度佛教发展的时代
7、你觉得以下选项中最有资格当选古代世界文化交流使者的是( )
A、埃及人 B、希腊人 C、中国人 D、阿拉伯人
8、下列属于地跨三洲的大帝国的是( )
①罗马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查理曼帝国 ④古巴比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8世纪,阿拉伯帝国首都位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它就是( )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君士坦丁堡
10、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在巴格达,现在是哪国的首都( )
A、伊朗 B、阿联酋 C、伊拉克 D、以色列
11、位于西亚两河的伊拉克是个历史文明十分悠久的国家,曾是下列哪些政权的政治中心( )
①古巴比伦王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古罗马帝国 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下列关于阿拉伯文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阿拉伯人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
B.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火药和火器、以及数学、医学等知识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D.阿拉伯人编著的《医学集成》、《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权威著作
13、将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人是( )
A、古代希腊人 B、古代印度人 C、古代中国人 D、古代阿拉伯人
14、我们所熟悉的《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出自( )
A、阿拉伯神话故事《天方夜谭》 B、中国神话故事《聊斋志异》
C、阿拉伯神话故事集《阿拉丁神话》 D、古希腊神话故事《荷马史诗》
15、同学们都知道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均出自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是( )
A.《一千零一夜》  B.《伊索寓言》  C.《格林童话》  D.《安徒生童话》
二、问答题
16、阅读所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领土相当于欧洲面积1/4的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半岛大部分是沙漠和草原,夹带一些绿洲,气候炎热,雨量稀少,适合畜牧不宜农耕,大部分阿拉伯居民从事游牧,少数从事农业。他们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生活,各部落有自己的部落神。六七世纪之交半岛的氏族制度开始瓦解,贵族占有沃地和草地并拥有大量奴隶和牲畜,剥削牧民和农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贵族为维护自身利益,扩大力量,争夺土地财富,渴望建立统一、强大的阿拉伯国家。在这种形势下,广大人民也希望半岛统一,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材料二:伊斯兰教的基本主张是:宇宙间唯一的神是安拉,安拉主宰安排一切,人的生死祸福都由安拉决定。要大家信仰安拉,不再相信本部落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服从安拉必须服从真主的使者,信仰安拉的人死后入天堂,不信者要入地狱,遭火炼。
(1)为什么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会产生伊斯兰教?(即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
(2)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创立者和经典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3)穆罕默德传教时,其主张符合了阿拉伯半岛广大民众的意愿,但当时却遭到有钱有势的麦加贵族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4)伊斯兰教在阿拉伯统一中有什么作用?
(5)从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启示?
1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P62图3-27《8世纪的阿拉伯帝国》。
材料二:古代阿拉伯人有句著名的格言:“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他们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寻求真理,哪怕远在中国”;阿巴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之宫。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谈:
(1)根据P62的图3-27,说明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范围?
(2)在阿拉伯帝国之前,还有哪些大帝国也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至少2个)
(3)阿拉伯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
(4)阿拉伯文化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5)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7)说说阿拉伯半岛的自然条件及其地理位置特点对其历史、文化的影响。
答:①阿拉伯半岛地处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燥。自然环境的恶劣与游牧的生活方式,使得这里的人们性格既坚忍耐劳,又放纵不羁,常为争夺牧场、劫掠财富而发生战争。②阿拉伯半岛地处亚非两洲的交通要冲地带,在贸易和战略上的地位都十分重要。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一方面成为三洲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也有条件吸收三大洲优秀的文化成果,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综合探究三 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1)能够描述和辨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宗教景观的差异,理解宗教景观的象征意义。(2)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社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多种多样。
一、选择题
1、下面a、b、c图的建筑外貌分别依次属于何种宗教建筑 ( )
A.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C.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先后顺序是( )
A.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D.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2、某宗教学者若要实地考察被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为圣地的西亚名城,他应该去的地方是( )
A.麦加  B.麦地那  C.巴格达  D.耶路撒冷
3、犹太人为了反抗暴政而建立起来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4、与“千手观音”、“普度众生”等词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5、我国回族、维吾尔族信仰的宗教是( )
A.佛教 B. 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 道教
6、萨克森伯爵每周日都去教学做礼拜或祈祷。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上帝忏悔。他年信仰的宗教是( )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
7.以下对《圣经》理解正确的有( )
①它是基督教的经典 ②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 ③它都是由耶稣亲手写成的 ④它是一部包括诗歌、神话、传说在内的百科全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2003年3月在伊拉克对美英盟军的战争中,伊拉克人民号召对美英侵略者进行“圣战”,结合历史判断伊拉克人民主要信仰的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二、问答题
9、读下图,完成相关题目
(1)请制作表格,分别说出三种宗教的创立时间、创立地点及创始人、宗教经典、现在分布区域。
宗教名称 创立时间 创立地点 创始人 宗教经典 现在分布区域
A
B
C
(2)宗教建筑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人崇拜神灵,祈祷神灵的保佑,不惜花费巨资修建教堂、神庙、寺院。看照片A、B、C,说出他们所信仰的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名称、这些建筑各自的特色及其内含的寓意?
(3)这三种宗教中,曾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的是哪一个?发展成为中古时代欧洲主导思想的是哪一个?
(4)你能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吗?
(5)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三种宗教主要思想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历史作用?
(6)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作用?
(7)人类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本次综合探究,你发现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你认为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文化差异?
(8)西亚名城耶路撒冷,是今天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争夺的焦点之一。犹太人认为这里是他们古代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基督教徒认为耶稣就是被罗马贵族钉死在这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曾在这里升天,所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把它奉为圣地。你认为应当怎样处理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和差异?
10、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小明想在暑假参与“文化之旅”的活动。但是,目前仍未决定是否参加,于是,他去听导游在行前所举办的说明会。这位导游指着地图说:“参加这次的旅游团,可以让大家对世界的历史文化有初步的理解。首先,我们到A地,在这里会带大家去看竞技场、万神殿……,感受一下当地风情,接着,前往奥运会的发源地B地看看古剧场……,随后飞越地中海,去C地造访基督教的故乡,去D地探访天房清真寺的建筑风格,领略当地游牧民族坚忍不拔的品质。然后回国,欢迎大家参与此次的行程!”
(1)请你说出A、B、C、D四个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2)如果小明参加这次旅游,他将在以上四个地点分别了解到哪些相关的历史名人?(各列举1个)
(3)以上四个地方中你最喜欢哪个地方?谈谈你的理由。
C.我是泰国人,佛教是我们的国教,佛寺遍布全国。
B.我是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
A.我是英国人,信仰基督教,每个礼拜日都去教堂做礼拜。
PAGE
4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