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礼乐文明的确立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2、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文明,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当时西周的分封制。变革与争霸1、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平王建立东周,都城洛邑,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2、铁器的使用有哪些进步?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3、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时代特征: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争霸原因: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4、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又是如何确立霸主地位的?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国力大增;运用“尊王攘夷”的谋略,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5、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自然条件——山海渔盐,经济富裕雄厚实力——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高明手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并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正式确立——通过“葵丘会盟”正式确立霸主地位。6、司马迁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说 答: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2.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来树立威信,也是采用管仲的建议.7、成语归类晋文公 退避三舍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管仲 老马识途楚庄王 一鸣惊人孙膑 围魏救赵赵括 纸上谈兵孙武 三令五申廉颇 负荆请罪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蔺相如 完璧归赵8、春秋争霸战争对人们的影响消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积极:促进了民族融合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9、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央各国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得利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先后进行变法,主要有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10、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废除土地私有,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作用:使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百家争鸣一、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2、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他们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二、诸子百家儒家:孔子、 孟子道家:老子 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 孙膑(一)、儒家: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治国思想:“仁”的思想。(1)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2)要“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3)主张以“德” 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2、教育思想:(1)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2)广开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3)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4)注重启发式教育,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思结合等。儒家:孟子(战国时期)主张:1、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2、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3、 宣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二)道家:老子(春秋末期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 1)一切事物都有相互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辨证思想)(2)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道家:庄子战国时期,庄子(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后人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三)墨家:墨子墨翟,战国时期人, 主张“兼爱”( 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非攻”( 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四)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 1、“法治”: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2、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用严酷的刑罚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 (五)兵家:孙武提出: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名言。著有《孙子兵法》。孙 膑 著有《孙膑兵法》。主张“事备而后动”。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庄子 战国 “无为”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法家 韩非子 战国时期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问题(材料):1、你认为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哪些可借鉴的意义.答: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等。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2、孔子学说的影响:答: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汉武帝接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之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3、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家?答: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4、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答:没有,是法家思想。5、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而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1)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强化国君专制权力;(2)同时为应对战争,统治者向老百姓征收沉重赋税、徭役、兵役等,阶级矛盾激化;(3)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所以受到青睐。6、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 “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平崛起7、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要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使之现代化,古为今用。秦朝一统一、秦王朝的建立1、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通过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最终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统一后,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其政治制度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二、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并最终统一全国 1、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长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3、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质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4、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跃而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5、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2.中央官制的建立3.地方建立郡县制皇帝称号来源: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四、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 (1)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郡守、县令)(2)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演变为隶书)、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通过“焚书坑儒”统一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4)通过修驰道、修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北拒匈奴】开灵渠【(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南统越族】等措施, 巩固了边疆的统一.五、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秦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问题:1、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谈谈你对”焚书坑儒”的看法.答: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的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2、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答:首先,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其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再次,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最后,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