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堂-2011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系列十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师堂-2011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系列十七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名师堂——2011年历史与社会中考复习系列十七
33、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958年全国掀起的“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的重大失误与挫折。据此回答1-2题:
( )1.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是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急于求成 ③自然灾害严重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其主要表现是
①高指标 ②瞎指挥 ③浮夸风 ④共产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3.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
A.镇压反革命 B.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进行土地改革
( )4. 1949-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抗美援朝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 )5.(2010·绍兴)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6.(2010.青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对尊严内容的阐述。追溯历史,中华民族摆脱屈辱,有了“站起来”的“尊严”开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一五计划完成
( )7.(2010·綦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展现了当年我国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风采。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距2010年
A.40周年 B.50周年 C.60周年 D.70周年
( )8.(2010.东莞)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件突出地反映了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 )9.(2010·徐州)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景,上海市东亚面粉厂的孙老板亲率员工敲锣打鼓地向上海市领导报喜:东亚面粉厂接受公私合营。据此推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
A.三大改造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10.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A.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B. 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 )11.下列关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使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B.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D.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12.自1949年以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风雨兼程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下面事件中反映了新中国成长道路中发生的曲折的是
①抗美援朝 ②大跃进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这则旧报纸上刊登的消息引起了某班同学的激烈争论,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典型。你认为正确的是
A.甲说,该消息反映出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已经走上共同富裕
B.乙说,该消息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生产迅速发展
C.丙说,该消息明显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
D.丁说,该报纸应该出版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鲜明地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事件 时间
大跃进运动 1958年
人民公社化 1958年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 )14.下列适合作为右表标题的是
A. 成长中的曲折 B.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 现代化的起步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5.“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6.右表反映了1956年我国经济所有制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CBDA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文化大革命”运动
2009年10月31日,“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钱学森同志在北京逝世。据此回答17—19题:
( )17.我国研制成功“两弹一星”是在
A 、20世纪40--50年代 B 、20世纪50--60年代 C 、20世纪60--70年代 D 、20世纪70--80年代
( )18.以钱老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及其核心是
A、载人航天精神 科技创新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科技创新精神
C、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 D、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
( )19.他的遗言经过整理后发现,讲的最多的是:缺乏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的大问题。钱老临终遗言告诫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应该 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走近社会,认识社会 ②学会幻想,善于空想 ③ 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④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A .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 )20.今年8月某工厂将举行百年厂庆座谈会,准备邀请一位当年亲身经历公私合营的工人师傅讲厂史。下面四位师傅中最合适的应是
A.76岁的李会师 B.63岁的宋支前 C.59岁的王援朝 D.53的赵跃进
二、非选择题
21.(2010·宿迁)某班同学在观看新中国建国60周年庆典后,想了解1919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他们发现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三十年”的伟大探索与实践.于是分成三个小组对三个阶段开展探究学习。
请你加人他们的学习活动并积极发表意见:
(1)第一小组(1919-1949年):学习中决定搞一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图片展”,一位同学将《武昌起义》图片列入其中。你认为适合吗 说明理由。
(2)第二小组(1949-1979年):在梳理重大事件后,认为在1956年、1978年有两件大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转折。你认为是哪两件大事
(3)第三小组(1979-2009年):想给学习活动明确一个主题,你觉得在“民族独立”、“曲折发展”、“和平崛起”三个词语中,哪一个最贴切
(4)在深入学习后,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有了进一步认识。请你简要加以概括。
22.(2010.湖州)我国农村60年发展见证了共和国风雨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一五”时期,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左右。1978年后,农民人均收入更是大幅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2.7%。
材料二:下面两幅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失误与挫折。
(1)材料一中的我国农民收入在两个时期快速增长分别得益于哪些农业政策
(2)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各反映了哪两大历史事件
(3)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农村60年的发展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23.九年级的小亮同学就1949一1978年的这段历史画了一个年代尺,并根据这段历史的特点,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参与回答:
(1)请说出第①阶段中我国经济建设方面采取的积极措施(至少两项),并指出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2)列举②阶段我国经历的主要失误与挫折。
(3)第③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怎样的历史新时期
(4)结合这段历史的特点,请你用一句话提炼出一个主题。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图l情景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什么制度
(2)观察图2情景,“人社”的“社”指什么 “入社”就是要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3)分析图3情景,风阳县农民为什么能够喜获丰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CDBDA 6-10:BCCAD 11-15:DBCAD 16-20:ACBDA
二、非选择题:
21.(1)不适合。因为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旧民主主义革命。(2)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和平崛起。(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或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22.(1) “一五”期问,我国先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图一反映了大跃进运动,图二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3)必须不断坚持改革,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23.(1)土地改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大运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3)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4.(1)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 (2)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化道路 (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