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考热点 众志成城 战冰斗雪 抗震救灾(浙江省嘉兴市郊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中考热点 众志成城 战冰斗雪 抗震救灾(浙江省嘉兴市郊区)

资源简介

2008年中考热点 众志成城 战冰斗雪 抗震救灾
一、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2008年1月,中国南方10多个省区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灾情发生后,国务院成立应急工作指挥中心,指导抗灾救灾工作。为了打好当前抗灾救灾这场硬仗,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千方百计保证交通运输通畅和电力供应。
材料二:“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
2)它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这一有思想什么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2、材料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材料二: 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
民族精神
2) 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3) 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我们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去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材料一:2008年1月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史所罕见。但是,历经磨难的华夏儿女,再一次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取得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决定性胜利。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时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1) 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决定性胜利?(至少两点)
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等。
2)阅读材料二后回答我们一定能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吗?为什么?
能!因为我们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等。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新时期,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③我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我们要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
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
⑤要建立并完善灾难预警机制,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4)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
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
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蓬、发电机等。
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等等。
5)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
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4.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汶川地区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四川灾区现场指挥抗灾,中国军队调集重兵对灾区进行救援,全国各地群众纷纷开展抗灾救济活动,灾区人民也坚强的开展了自救行动。
(1)请写出地震重灾区汶川所在省的简称,位于哪一地形区,是我国地势第几阶梯?(3分)
(2)材料二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现场指挥救灾,从指导思想角度分析说明了什么?(2分)
(3)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抗击冰雪灾害天气到抗震救灾,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哪些精神的力量?(3分)
(4)作为中学生的你可以为这次抗震救灾做些什么?(2分)
二、实践与探究
5.材料一:地震发生后,视察河南刚刚回京的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连续几十个小时在一线指挥救灾;解放军官兵不怕牺牲,冒着余震抢救被困群众,在一个教学楼的废墟上,为防止发生再次坍塌,指挥员命令抢险人员马上撤出时,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哭道“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地震降临的那一刻,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坠下的楼板,拼死护住孩子,至死仍保持着保护姿势……
材料二:抗震救灾义演现场,捐款箱前围满了人,演职员们都纷纷捐款;普通群众自发到当地的慈善机构捐款,幼儿园的孩子拿出了压岁钱,退休在家的老人拿出了养老钱;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人们说:“我们不能上前方参加救援,那就让我们献点血吧!”……
材料三:据抗震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称,来自各方面的救援队伍14日从四川地震灾区救出伤员18277人,使救出伤员的总数达到64725人,其中重伤员1620人。
1)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中华民族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
2)阅读上述材料,请你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简要的评析。
答: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和回报。他们可以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出来,只因为有更需要的人;他们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生命安全,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答: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学习他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
②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③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
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场成才,报效祖国。
4)假如你是材料中被救的一名中学生,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答:①要学会感恩,把他人的救助之恩时刻铭记心中。
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
③努力工作和学习,把自己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作贡献。
5)看了上述材料,你想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请你对灾区人民说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略)
6)某班要宣传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可采取故事会,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
6.从政治角度,如何理解党在抗震救灾中的坚强领导作用?
①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②这体现了党的地位,即党是我们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此次地震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排除万难,争取最后的胜利,为国家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7.从文化的角度,谈谈对材料三的认识。
①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伟大的民族在面临种种困难时始终以一种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着。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意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起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③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可适当展开)
.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