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堂-2011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系列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名师堂-2011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系列四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名师堂——2011年思想品德中考复习系列四
考点13.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考点14.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考点15.学会依法自律,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选择题 班级 姓名 。
2011年1月30日一审宣判,河北省望都县人民法院认定李启铭(“我爸是李刚”)醉酒驾驶,致1人死亡1人受伤,且肇事后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李启铭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据此回答1~3题。
( )1.李启铭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体现了
A.刑罚当罚性 B.行政处罚当罚性 C.民事处罚当罚性 D.违宪处罚当罚性
( )2.判处李启铭有期徒刑的国家机关是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局 D.人民政府
( )3.望都县人民法院对李启铭作出上述判决,表明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③所有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④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 )4.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违法行为而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是
A.王某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
B.李某制作并且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了班长的姓名
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橱窗。
5.王某酒后驾车,虽然没有酿成事故,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他仍然被处以行政扣留15天和暂扣驾照三个月的处分。王某的行为是 ( )
A.违反纪律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
陈某在互联网上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骗人钱财,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请判断,回答6~7题。
( )6.陈某的行为属于
A.违法行为 B.犯罪 C.一般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
( )7.你的判断依据是,陈某的行为
A.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危害性大,触犯了刑法,受到的是刑罚处罚
B.骗人钱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是民事责任
C.网上编造,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受到的是行政处罚
D.传播虚假信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的是治安处罚
( )8.下列能正确说明一般违法与犯罪联系的是
A.两者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违法行为必然走向犯罪
C.两者所触犯的法律相同 D.两者都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 )9.中学生小A,迷恋网络游戏,还经常趁父母不在家,上网浏览不健康信息。后来,模仿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手段,持刀抢劫,将一妇女刺成重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警示我们
①要克服猎奇心理,抵制不良诱惑 ②要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
③要远离网络,避免受其侵害 ④要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 )10.一天晚上,14岁少年小张独自在家时,潜入他家的小偷用匕首威胁他别出声,小张趁其不备,从厨房拿出菜刀将其砍伤。小张的行为
A.是违法行为 B.是犯罪行为 C.依法维权的行为 D.是不应提倡的行为
( )11.假如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不法分子的勒索,最不可取的办法是
A.忍气吞声,免遭麻烦,乖乖给钱 B.拒绝给钱,与之拼搏,两败俱伤
C.忍怒火,暂时给钱,事后论理 D.慢条斯理,讨价还价,事后报案
( )12.社会上人民群众对“酒驾”深恶痛绝,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将飙车、醉驾列入犯罪行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犯罪行为 ),并规定了量刑标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酒驾是不尊重他人生命的体现 ②酒驾是严重违法行为,应受到严厉制裁 ③严惩酒驾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酒驾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3.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积极预防犯罪并自觉同违法犯罪斗争,就要正确理解和掌握犯罪的特征,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以下图示是几个同学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的理解,你认为正确的是
违法 犯罪 违 犯罪 违法 犯罪 违法 犯
法 罪
A B C D
( )14.“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
A.蔑视社会秩序 B.严重的危害性 C.应该受到处罚 D.需承担刑事责任
( )15.每逢放假,有少数同学也会偶尔参与赌博,对此你赞同哪一种看法
A.学习太紧张,放松放松没什么 B.只要不常赌,无关紧要
C.学生参赌属于违法行为 D.赌博输赢与他人无关,不违法
( )16.对“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理解最确切的是
A.违法者必定会受到刑法处罚 B.违法者必定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C.要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D.一般违法行为不一定承担法律责任
( )17.“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
A.社会是复杂的,要谨慎交友 B.经常犯错误必然会跌入犯罪的深渊
C.预防违法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D.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非选择题
18、(8分)2010年新学年初,九年级(1)班同学举行了“我和法律”的班会,班长讲述了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事例,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请你一起来参与。
正月初八晚八点,我市学生17岁的王某发现同学李某身上带有2000元压岁钱,为骗取压岁钱两人发生争执,王某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向李某,致使李某抢救无死亡。
(1)发表评论:请你判断王某当晚行为的性质并说明理由?(4分)
(2)学法用法:你认为法院在审判王某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4分)
19.学生王某,以前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迷上游戏机室、网吧后,经常不交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在网吧里,他将父母给的零用钱花光后,就开始勒索同学的钱物,直至发展到持刀抢劫,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1)王某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人民法院依法对王某判处有期徒刑说明了什么?
(3)王某“由违纪到违法再到犯罪”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4)怎样才能避免王某悲剧的重演?
20.目前,一些市民陷入了“买车一一丢车——买赃车——再丢车”的怪圈。下面是
父子俩的一段对话,请你判断小明爸爸的言和行是否正确 并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分析。
小明:爸爸,我的自行车被偷了…… 爸爸:小偷,真可恨。逮着就打死他。 小明:咱们赶紧报案吧! 爸爸:报案 报什么案!自认倒霉吧! 小明:那去商场买一辆吧。我要上学呢! 爸爸:你以后要把车停放在安全的地方。 爸爸说着出门了。一会儿,爸爸买了一辆很新的二手车回来了。这辆车子很便宜,比商场便宜了三分之二,她心里清楚肯定是小偷卖出来的。
21.材料一:20 1 O年4月29日,江苏泰兴发生了严重侵犯幼儿园师生生命安全的案件,社会影响恶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5月1 5日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犯罪分子徐玉元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材料二: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公安部及学校紧急行动,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为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创造平安的环境。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运用材料一具体分析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材料二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些方面的保护?
(3)除了“外界”保护外,我们还应该怎样加强自我保护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ABCBB 6-10:BAADC 11-15:BCBBC 16-17:BC
二、非选择题:
18、 (1)犯罪,理由:因为王某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向李某,致使李某抢救无死亡,该行为是违法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实行对王某的司法保护。如审理案件时采取不公开等特殊制度,对王某实行教育为主、感化为辅的方针,因为王某是未成年人。
19、(1)①王某不交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属于违纪行为。②勒索同学财物、进游戏机室等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③持刀抢劫属于犯罪行为。 (2)①人民法院依法惩办违法犯罪分子。②违法犯罪应受法律制裁。③法律具有强制性。 (3)说明了一个人纪律、法制观念淡薄,就很容易从违纪发展到一般违法,最终导致犯罪。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犯罪总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4)略
20、“打小偷”是错误的。因为这是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报案”是错误的。因为没有用正确 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法律意识淡薄);“把车放在安全地方”是正确的。因为我们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销赃车”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为犯罪分子销赃提供了方便。
21、(1)①严重侵犯师生生命安全,社会影响恶劣,严重社会危害性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判决,刑事违法性③法院判处犯罪分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刑罚当罚性 (2)社会保护 学校保护 (3)从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等角度回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